马克思主义生态视域下乡村生态思想刍议

2019-11-05 10:24李飘雨
鸭绿江·下半月 2019年7期

摘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国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念为理念,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发展战略一、乡村生态政治战略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方面的因素促成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来说,需要从乡村生态政治方面先入手,首先要保证从制度上来保护农民的享受自然生态的权利,而相对乡村来说,从政策的导向来引领生态乡村的建设,党中央对于乡村生态建设与以往的态度来说就更加坚硬,三农问题永远是党和政府最为关切的问题,而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战略的高度来把握三农问题,以全局的角度来切实做好乡村全面发展的道路,以明确的文字来做出最为深切的规定,再也不是简单的谁污染谁治理,维护好乡村的形象,建设好农民的家园,党和政府要求必须走在新时代的前面。

二、乡村生态经济战略

第一,调整农业生产方式。以往农业的生产方式相对比较粗放,土地利用方式比较欠缺科学的规划,随着技术的进步,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打破过去生产的壁垒,首先要把先进技术引入农业生产过程中去,建立一系列的农业的生产规范,严格农业生产手册,让农民看得懂,学得会,用的快。建立新形式的生产学习解除旧的农业生产思维观念,

第二,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建立乡村生态美好的明天,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口号,要真正实现的了,要实现的好,要让农民看到一个美好的未来,这样需要有一个结合体,这个结合体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过去农业发展比较单一,农民简单的维护农作物的种植 生长 和成熟这样一套体系,而对于农业之外的发展方法和途径一无所知,这就造成了土地生产力难以满足或维持农民的生活,农民生活改善条件不足。

第三,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于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是持双重态度的,而种双重作用的基础是建立在社会制度上的,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主要为了取得交换价值而不是为了使用价值,不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这就直接决定了科学技术的运用要服从于 服务于本资本的利益,因而在资本主义的社会科学技术的运用不可能会遵循生态的原则。而对于我国来说,社会主义发展是站在人民的利益上,服务于人民的。

三、乡村生态文化战略

第一,乡风文明建设。2005年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而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相比较内涵丰富了、层次提升了。而乡风文明它是乡村生态建设的一个文化基石,实现乡村生态建设是一个多维度共同合力的结果,而乡风文明建设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一个文化纽带的作用,在这个连接下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要素一起协力发展,不疾不徐稳步的推进乡村生态文明的发展。

第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保护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生态乡村,必须要有所考量和有所侧重,整体的文化要进行全面的梳理,对于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精心保护并加以推动和弘扬,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建设生态乡村方面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中国乡村的农耕文明传承了几千年,在这种农耕文明的影响下,农民生性朴实、热爱劳动、尊重自然,部分区域的游牧文化更是独特而富有味道,充分的展示了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发展生态乡村,要立足本区域的文化特色,而該地域的文化特色是由当地的文化遗产来体现的,这些文化遗产一方面展示了民族文化特性、历史风情风貌,另一方面更是直接对外传播了当地的特色文化,既能为乡村生态的发展提供了手段,更能最大程度的保护文化的传承。

第三,弘扬新时代意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的一面旗帜,这面旗帜具有引领方向的作用,不仅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乡村振兴战略明确的指导了乡村振兴的规划,在这个重大战略部署的指导下,乡村生态的建设就必须从根本上响应党的理论和号召,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先干部群众要从工作和实践中来深刻领会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次,党的干部在乡村生态建设上要懂得把握和运用,真正做到为农民办实事,为乡村添新瓦,为农业添助力。

四、社会建设战略

第一,鼓励引导人才下乡。新时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人才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的社会资源,这种资源是基础性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强调着发展是为人民服务的同时,更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专业的人来处理和解决专业性的问题。国家正在建立健全城乡协同发展机制,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着重解决人才下乡后的现实问题,包括工作、生活、家庭、子女教育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通过政策的引导、财政上的支持以及社会的保障来确保人才下乡后的后续保障工作的完整性和延续性。

第二,解决产业的融合。中国在发展中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中国已经从根本上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产业的调整,随着网络的发展,中国互联网行业在全世界引来瞩目,这种发展给中国乡村的发展带来机遇,因此我们要建设乡村生态文明,就必须实现互联网与乡村发展的融合,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搭便车,在技术上运用大数据来解析乡村发展的动力,从手段上来运用互联网的链接与沟通,在传播上实现全球资源共享,打造智慧化乡村生态产业。

第三,合理引入社会资金。乡村生态建设前期依赖设施的建设和人才技术的培养,后期需要配套的宣传与资源的整合,总体的发展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来推动相关区域版块的完成,一方面,国家能够给与配套政策与财政支持;另一方面,需要引入社会资金来充实。合理的引入社会资金,能够应对乡村生态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也能优化产业的调整。

参考文献

[1]张安毅.农民生态权在乡村生态保护中的作用机制分析及立法设计[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3(4).

[2]胡颖峰.超越工业文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李飘雨(1994-),女,汉族,浙江台州人,硕士研究生,宁波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