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的完善机制

2019-11-07 04:50张新华
财会学习 2019年28期
关键词:内控管理风险控制财务管理

张新华

摘要:在新形势下,我国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完善和加强我国事业单位财务内控机制是一个值得各级管理人员深思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并有针对性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机制。

关键词:内控管理;财务管理;风险控制

一、引言

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事业单位越来越注重管理方法和手段的科学性现代化。在这样新形势的背景之下,财务内控机制的完善被放在了极为重要的位置。在我国,维持事业日常经营活动的资金主要来自于财政拨款,因此不同于普通企业,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管理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实现单位的利润最大化,而是为了使得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更好地服务于国计民生以及履行执法监督和社会管理等职能。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不再局限于政府部门,财务管理工作也变得更加复杂。加强财务内控体系建设、防范内控风险爆发是在新形势下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方式。对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严控腐败贿赂问题的出现以及落实国有相关财政法规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纵观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的建设历程,可以看到财务内控方式不规范、内控机制欠缺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我国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的完善机制,找出有效的风险防范方法,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创造一个更为健康的环境。

二、我国事业单位财务内控体系建设存在问题

(一)财务内控管理机制不健全

虽然我国颁布了一系列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的有关法律法规文件,但是在实际的操作层面上,大多数的事业单位都缺少一套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这造成了不少单位内部违章难究的现象极为严重。比如,经办人员、记账人员以及审核人员权责划分不清,缺乏对财务活动的有利控制。人员串通舞弊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国家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还有一些单位缺少定期的企业资产清查制度,即使单位财产发生丢失,也难以及时发现,并且也通常难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二)工作人员的财务内控管理意识淡薄

财务内控管理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管理方式在国外已经发展了很多年,然而在我国,这种管理理念还比较新颖,尤其是在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运用的还比较少。因此,很多的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没有利用财务内控来优化内部管理的意识。这些行政事业单位虽然建立了相应的财务内控机制,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常常出现违背单位规章制度的现象,人员知识的匮乏和重要性意识不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三)财务内控风险防控机制薄弱

影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管理工作成效的另外一个因素便是很多单位缺少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首先,在财务内控风险的监控方面,事业单位存在着风险防控意识差,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系统缺少对风险的实时监控能力和提前预警能力。其次,在财务内控风险的应对方面,我国事业单位风险应对措施单一,缺少具有针对性的风险处理措施。另外还存在风险应对不及时,有些单位为减少成本开支忽略一些微小的风险预警信号,最终造成财务风险失控,酿成更为严重的损失。最后,在财务内控风险的事后反馈方面,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普遍缺少风险管理活动的事后反馈,内控风险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因而财务内控活动也就无从优化。

(四)业务层面的财务内控机制欠缺

加强财务内控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业务层面的控制活动,但目前我国很多事业单位只注重整体的规划,而忽略具体的工作细节。比如,在业务收支控制方面,有些单位对收入与支出没有进行财务部门的归口管理制度,设立“账外账”、“小金库”等,这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在另外一些具有非税收入收缴职能的单位内部,工作人员私自截留、甚至挪用本应该上缴国库的有关收入。在政府采购业务控制方面,有些单位负责人员没有按照规定流程安排政府采购工作。在采购标的选择、采购资金审批、物资验收等环节的工作流程极不规范,结果造成采购的资产不符合业务规定,事后又难以追究责任。还有些单位只注重资产的购买,而轻视资产的后续保养与维护工作,时常出现有账无物的情况。这既说明了有关单位负责人员失职的现象较为普遍,也体现出在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并没有发挥它应有的效应。

三、我国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的完善机制

(一)建立健全财务内控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架构

对于事业单位来讲,规范财务内控工作的首要前提是要有完整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和流程。在制度建立之前,事业单位需要明确财务内控管理的工作重点。尤其是针对业务复杂、风险较大的经营环节,单位应该秉承着谨慎性原则设计财务内控管理方案。其次,事业单位应该建立适合自身的财务内控管理框架,做好各部门、各岗位的权责分配工作,使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整个单位财务内控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和权限,从而减少在开展实际工作时的不明确和模糊性。最后,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人员还应当定期评估单位内外部风险变化,并相应地修改和更新财务内控管理工作流程。只有建立在规范的制度体系上,事业单位的财务内控工作才能平穩有序地开展。

(二)建立健全财务内控风险监督防控机制

根据2012年,财政部以财会(2012)21号印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其中的第二章第八条规定各事业单位应当在内部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从而能够对经济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评估。为了对单位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防控,各个事业单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风险管理人员应当每年至少进行一次风险评估活动,了解单位内外环境发生的变化,以便做出及时的经营调整。其次,各个单位应当关注财务内控关键岗位的人员任用情况,加强工作人员的后续培训工作、建立定期岗位轮换机制。对有关人员的任职资格和能力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最后,出于重要性和复杂性的考虑,在风险的监控管理过程中,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应当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国有资产管理状况、项目建设和政府采购进程等这几个方面。对于风险监督与防控的工作流程应当形成书面的报告,上级部门需要定期进行审查。

(三)加强人员培训和教育工作

事业单位应当使得员工意识到财务内控管理的重要性,并增强相应的知识储备。财务内控机制的建立涉及到单位各项活动的方方面面,需要每一位员工的参与。目前很多事业单位的基层工作人员缺乏对财务内控的了解,没有完善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链条,使得单位风险难以进行合理地控制。第一,在人员的招聘和录用阶段,单位应当注重考核人员的财务内控相关的知识。比如,可以在招聘考试中增加这方面考核内容的试题,也可以关注应聘人员的教育背景或者职业经历是否涉及到这方面的知识。第二,单位应当鼓励各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后续的培训和教育。比如,对通过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工作人员进行适当地奖励。单位也可以自己开展学习小组,雇佣专业的外部管理团队对单位财务内控建设情况进行设计。第三,对于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工作,应当由上至下进行开展,单位上层管理人员应当以身作则,加强对财务内控管理的深刻理解,发扬率先领头的作用。

(四)加强财务内控管理的分析与反馈

强化事业单位的财务内控管理工作的核心在于责任的分配与绩效的评价,各个事业单位应当注意在内部培育良好的管理哲学与做事风格,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这种文化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地积累、学习与反馈。对于每一个会计期间出现的财务风险失控的情况,相关人员需要进行深刻地反思,从而才能在下一个期间进行改正与优化。因而,事业单位需要完善相关责任的分配,以便于在内控活动执行后准确评价工作人员的过失或者贡献,再据此进行惩罚或者奖励。这不仅能够调动单位人员参与财务内控活动的积极性,在单位内部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还有助于内控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

参考文献:

[1]鲁尚秀.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系完善和风险防范[J].经济师,2019 (04):121-122+125.

[2]王绵沐.内控视角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优化探析[J].财会学习,2019 (09):13-14.

猜你喜欢
内控管理风险控制财务管理
医院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公路施工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
新会计制度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财务专业视角下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培养
关于集团预算及内控管理的思考
浅谈电力施工企业内控管理的重要性
论增强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意识
医院财务管理风险及改进措施分析
企业建立健全会计内控制度的重点解析
谈构建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创新模式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