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历史,深思人性

2019-11-07 09:14李可
艺术评鉴 2019年18期
关键词:观赏性思想性南京大屠杀

李可

摘要:舞剧《记忆深处》于2018年12月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唤醒我们记忆深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深刻记忆。这部舞剧不追求“美”的体现而追求“真”的表达,这里的“真”同样具备很强的观赏性,直击人的内心,给人以深刻的震撼,引发人们的感想,唤醒我们最普遍的民族情怀,唤起我们对战争、对人性的思考,具有强烈的“思想性”。《记忆深处》将“思想性”与“观赏性”、音乐与舞蹈语言、“舞”与“剧”的完美融合都进行了完美融合,舞剧对人文的关怀,对中国舞剧具有先进的示范意义。

关键词:《记忆深处》   佟睿睿   南京大屠杀   《南京1937》   观赏性   思想性

中图分类号:J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8-0152-03

《记忆深处》是由江苏省演艺集团等创排的舞剧,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与2018年12月8日至9日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由佟睿睿导演,郭思达作曲,唐诗逸(饰 张纯如) ,曲继程(饰 东史郎) 主演。12月13日,第五个国家公祭日再度上演,2014年,我国正式确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将《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南京大屠杀》是世界的记忆,是民族的记忆,是国家的记忆,更是编导佟睿睿的记忆,12年前,因为内心深处的责任,创作了《南京1937》,12年后因为内心不可磨灭的记忆,更深沉、更内敛、更有力量的《记忆深处》。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心中,记忆深处都应该留有一片空间来缅怀那个沉痛的事件,那三十万亡魂。

当我们在看《记忆深处》之前,我们预计自己会愤怒、会悲伤,因为这是一个可以比拟希特勒的名单的悲惨事件,它包含了这中华民族30多万生命,它不是写在小说中的,是真实的屠城;却从没有预计自己会沉默、沉思。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每个人心怀梦想,每个人昂首阔步、快速前进去追寻着我们的目标。 很少有人转过头来,回顾这样一段我们未曾经历,却是永远无法抹去的阴霾的历史。舞剧中的“舞”在真实模拟场景的同时震撼人心,舞剧中的“剧”不仅仅是一个个人的故事,又与“舞”结合共同反应当时的阴霾。舞剧的音乐也恰如其分的与舞蹈语言完美融合。这部舞剧不追求“美”的体现而追求“真”,这里的“真”同样具备很强的观赏性,直击人的内心,给人以深刻的震撼,引发人们的感想,唤起我们对战争、对人性的思考,唤醒我们最普遍的民族情怀,具有强烈的“思想性”。

一、“舞”与“剧”的完美融合

人们常说舞蹈长于抒情,拙于叙事,但是这部舞剧却是如此清晰的、深刻的将这个历史事件和人物情感都进行了完美的呈现。舞剧没有采用传统的串线式的方式,而是采用了意识流散点式的结构方式。张纯如与历史人物似乎是双线并行,但是更像舞台是张纯如的精神世界、是她的内心,而舞台前乐池上的“书房”不仅仅是一个小舞台,而是张纯如所在的环境、外在。我们通过舞台走向历史,走向记忆;我们通过书房感受当代,感受张纯如的境遇。“救赎者”贝拉、魏特琳;“忏悔者”东史郎;“幸存者”李秀英都活在历史中,也活着在“旁观者”张纯如的记忆中,他们是独立的篇章,各自用舞蹈述说着她们的故事,可她们又是张纯如的记忆点,他们在一起共同揭示南京大屠杀的真相。他们就像散文中的各个点,张纯如又像那一条线,“点散形不散”,共同反应着主题。

如《舞剧》第二幕的群舞,大幕打开,像是走进了一个停尸场,还有人的在艰难的爬行,像是对生的最后的渴望,你仿佛看见了那些魂不消散、死不瞑目“亡魂”。开始进入她们最后倒下的时光,他们一个个站立,却上身与退平行,一次次跺脚,一次次挑战,展开身体,倒下;一个接着一个,最后全体倒下随着音乐的强音,抽搐两下。采用了现代舞中最基本的元素,将村庄里人们生命的最后时刻的情感与故事都表达的淋漓尽致:人们不屈的反抗,被射杀,被机枪扫射,甚至是最后时刻的悲壮都表现出来了。再如,日本士兵东史郎的故事,從刚刚接受佩刀,与母亲其乐融融的双人舞,在母亲背上玩爽,到跪在地上接受“洗脑”的极具日本风格的、诡异的、机械的舞蹈,到具有军旅风格的训练舞蹈,再到后来在南京的近乎疯狂的、整齐的刺。东史郎的每一个阶段几乎都在用舞蹈表现,很少采用哑剧,但是每一个阶段的舞蹈都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又极其准确,鲜明的表达了情感,表现了故事。张纯如她悲痛,她无奈,她游走在记忆与现实之间,她给士兵递抢,她拼命拉着那些“排队”去死的人们,她尝试去抚摸他们的伤口,她发疯般的捶打日本士兵,她横眉冷对右翼分子,她尝试给她们力量。可都是徒劳,当极具使命感的音乐响起,她发泄着内心的种种情绪,跌打、爬起、滚、翻、抓、向着光奔跑等等,躺在地上手指快速的敲打,要把这一切记录下来,完成她的使命。最后当她一次次倒下时,众人给了她力量。

每一个人物的篇章都像是一场对话,他们与张纯如对话,与历史对话,与人性对话。正如于平老师所说“我们从‘拉贝日记里看到的无辜者的血腥屠戮,从‘魏特琳日记中看到的对无助者的残暴奸淫,从‘东史郎的日记中看到侵略者曾经的暴行和良知尚存者的忏悔,更从对李秀英的访谈中有了切身的体验和切齿的痛楚”这些独立的典型事件,共同反应南京大图杀这个历史事件的真相。

二、“思想性”与“观赏性”并重

舞剧《记忆深处》中有非常丰富的动态意象,这些动态意象不像大多数舞剧一样追求“美”,而是追求一种“真”。这种“真”的动态意象在给人们强烈的“观赏性”的同时带给人们深刻的思考,具有“思想性”。

“动态意象”来源于符号论美学的代表人物苏珊郎格,她认为,姿势是舞蹈赖以创造的一种基本单位,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这个“意象”纯粹是虚幻的对象,所以她把“舞蹈创造”视为一种虚幻的力的意象。她说:“现实生活中,姿势是表达我们各种愿望、意图、期待、要求和情感的信号与征兆。

如张纯如长达四分钟的独舞,她将自己心中无法抑制的悲愤,将自己深入探寻的真象,倾注在打印机的键盘上……当天幕的影像以键盘打字的节奏川流过“真相”的字码时,张纯如极具情感张力和视觉冲击力的动态,让我们感受到“记忆深处”的“地心之火”。又如日本士兵在东史郎在战斗结束之后,跪倒在地,头,手、躯干都无力的下垂,表情痛苦表象着他内心的害怕、良知的觉醒。可是此时,无数双手(群舞士兵的手)抚摸他,像一个网一样困住他、按压着想要出逃的他,最后他被这些手压下、掩埋,他的身体开始随着这些手震动,心开始随着这些人涌动。慢慢的他的身体状态发生了变化,他开始欣喜,开始魔怔,开始自己抽搐。这一连串的动态意象极富给“观赏性”,用舞蹈的方式,用意象来说故事,给人以视觉的震撼的同时,对给人们关于人性与环境、本我与驱使的思考,抵制“邪思”,呼唤“良知”。再如舞剧中魏特琳保护妇女的那一段舞蹈,魏特琳站在舞台中间的桌子上,她张开双臂去拥抱,去抚摸妇女,她或是向周围怒吼的展开双臂,或是向妇女关切的展开双臂,或是无助的向天空展开双臂,无一不是展现着她的虔诚。她希望像她的主一样,守住心中的良善,保护妇女。妇女们在她周围形成一个内圆,日本士兵在舞台的周边形成外圆。他们用四肢像狼一般在地上爬行,左右前后的移动,及表现了日本士兵的贪婪和兽性,又将当时事件紧张气氛营造出来。内圆的妇女,有人四窜的向外逃,有人害怕的躲在魏特琳的羽翼之下,有人跪拜,有人蜷缩。把妇女们的惊恐、哀鸣和绝望表现到淋漓精致。看到这段人们不禁开始思考,灾难来临时人们的反应,有人恐慌,有人无畏,有人展现人性的光辉。又如舞剧下半阙,出现的矩形方桌上出现两张相对的椅子,一个穿着西装的矮矮的日本人的形象在桌子上,张纯如与他对立而坐。他们开始交替站立,慢慢开始同时站立,开始逼近对方,开始跺脚,开始跳上椅子。他们像是谈判,像是质询,更像是指责、控诉。在双方激烈时桌子下方不断向上够的手,表达的死不瞑目的亡魂的申述。台上的激励争吵,台下当时场景的再现,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面对这样的沉痛的历史事件时,我们的态度、我们的作为。我相信他也迫使著那些不愿意反思,不愿意承认的日本右翼分子沉思。

拉贝们的可敬,魏特琳们的虔诚,李秀英们的勇敢,东史们的诚实,张纯如们的执着,日本右翼们的可憎,30万亡魂的呐喊和刽子手们的残暴,每个的生命质感不同,每个传递的动态意象不同,却共同引起着人们关于人性与环境,本我与驱使 、我们面对这样的沉痛的历史事件时我们态度,我们的作为和生命的虔诚以及人性等的思考。

三、舞剧与“人文关怀”

在我们的心中佟睿睿是一个拥有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的编导,且她是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与使命感的编导。正如郭磊老师在南京艺术学院中国当代舞剧研究中心佟睿睿舞剧创作研讨会中所说“佟睿睿关注传统,关注文化,并力图通过作品的编创,引申出她作为一个个体,对传统文化于当下现实的思考,而被仅仅是将其视为一个从属个体的自我表达与阐述路径。”回顾其过往作品不论是致力于倡导人与自然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朱鹮》还是2009年献祭四川汶川地震一周年,试图告诉人们告别悲痛,拥抱希望的现代舞集《大地》都在以其一个独立艺术家的思考来回应现实,呼唤光与希望。

12年前,佟睿睿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就创作《南京1973》,《南京1973》曾带给我们以震撼,张纯如追寻着魏特琳的命运路线,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如同人间炼狱一般的“南京大屠杀”:日军疯狂的杀戮,四散无处狂奔的人们,哭泣的孩童,被侮辱的妇女,散发着恐惧的万人坑,无以被充满血腥,体现着灾难与悲愤。当12年后的《记忆深处》走上舞台时,我们仿佛可以感受到佟睿睿导演的“那时常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的感觉,以及“索性再走一步,走深一步”的决心。也许是12年的沉淀,也许是公祭日,世界记忆名录等社会环境的改变,舞剧《记忆深处》的创作正如其编导佟睿睿所说“忠于真实的人物和事件,立于对人性本真的表达,避免走向另一端,不让舞台充满杀戮。”在及其内敛的风格下,运用不简单的表达对悲惨的逃脱,对黑暗中黎明的期望。从“小我”出发隐喻“大我,从真实的历史人物原型从出发折射国家,民族。无畏、可敬的救助者,坚强、勇敢的幸存者,诚实的忏悔者共同揭示日军的肆虐、猖狂的行径,隐喻国难给百姓和民族的伤痛与悲鸣。舞剧不为重述国殇,不为再现悲难,只为让每一个国人心中南京不仅仅是虎踞龙盘的六朝古都,不仅仅有烟笼寒水月笼纱的秦淮风月,更有这样一段应该在记忆深处激荡回响的惨痛历史。让我们明白在民族复兴的时代下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国家之伤痛,民族之耻辱。

佟睿睿对现实、对人文的关怀,一直贯穿着她的作品,在舞剧《记忆深处》更为凸显无论是大主题,还是张纯如去抚摸,去解开,去承受的小动作都体现着编导的人文关怀。当代中国需要这样有责任,有担当,有人文情怀的艺术家。

舞剧《记忆深处》在我国舞剧重直觉而轻想象,重再现而轻表现,重模仿而象征,重客观而轻主观,执着于将线性事件搬上舞台,“哑剧+煽情双人舞+风情插画”成为中舞剧“标签”的背景下。《记忆深处》将“思想性”与“观赏性”、音乐与舞蹈语言、“舞”与“剧”的完美融合都进行了完美融合,以及它对现实的思考,对责任的担当对中国舞剧具有先进的示范意义。

参考文献:

[1]于平.“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N].中国文艺,2018-12-14.

[2]慕羽.现实题材舞剧之“真”——评当代舞剧《记忆深处》[J].中国文艺评论,2019,(04).

[3]佟睿睿.灵魂,在黑暗的微光中跳舞[N].中国文化报,2018-01-10.

[4]刘小艺.“再走一步,更深一步”——佟睿睿《记忆深处》[J].艺术评鉴,2019,(09).

[5]于雪.舞剧《孔子》的文化解读[J].文艺争鸣,2016,(11).

[6]诗意的流淌 女性的情怀 南京艺术学院中国当代舞剧研究中心佟睿睿舞剧创作研讨会纪实[J].舞蹈,2017,(02).

猜你喜欢
观赏性思想性南京大屠杀
科幻电影评价思想性标准的多维考察
纪念
“我经历的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80周年谁的记忆与谁的哀恸
南京大屠杀审判从未终止
“天价片酬”与“明星烂片”缘何相伴而生
论文物照片档案的管理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
新时期长篇小说语言、内容结构和思想性的新突破
高中音乐课堂引入流行音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