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 从“魔稻祖师”到“‘90后’梗王”(上)

2019-11-07 02:23高吉全
雷锋 2019年11期
关键词:杂交稻袁隆平杂交

高吉全

“‘90后梗王袁隆平”上了微博热搜

“上班不打卡,下田最快乐;不爱出名,有‘偶像包袱;爱好——自由,特长——散漫;不爱肥肉,不想变胖;‘90后资深帅哥,拒绝加入老年队;毕生所求就是让所有人都吃饱饭!”

这还是人们印象里的那个“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吗?

没错,这就是那个刚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袁隆平 。

10月8日,央视网微博推出的一段采访袁隆平的视频引爆网络。视频中真实、率真、可愛的袁隆平完全颠覆了人们对科学家的印象。短短几天工夫,“‘90后梗王”袁隆平的热搜点击量飙升至4.2亿,讨论人数12.3万。

视频来自几年前的一段采访。主持人问他,怎么不带博士生?

袁隆平一脸的委屈:“辛苦得很,你要指导他搞试验,要修改他的论文,麻烦得很,要死脑细胞的!”

主持人问:“下面都是精英,好不好管啊?”袁隆平的表情亮了——皱眉、挠头……

网友纷纷留言:“愁到抓头的动作实在太可爱了!”“挠头的样子跟大家加班的样子很像”“原来袁老是耿直boy”……

主持人向他讨教健康之道,袁隆平亲传秘诀:少吃肥肉多游泳,不要变成一个胖子。我70岁之前每天坚持游泳的!

不仅是游泳,袁隆平飚英语、拉小提琴、打排球,样样都行。主持人提起他几年前在一次大会上用小提琴演奏科学家李四光的作品《行路难》,袁隆平连连摆手:“我是一个南郭先生,那次只拉了头4句,其余的都是后台小提琴大师们拉的。没办法,不能让大家扫兴。”

网友惊呼:真是有梗又可爱的袁爷爷。

百折不挠

1930年9月,袁隆平出生在北京协和医院,家中5兄弟排行老二,属 “隆”字辈,于是起名“隆平”。父亲是国民政府铁路局官员,袁隆平从小便与父母、兄弟在大江南北颠沛流离。上小学时,一次参观园艺场时,他对生机勃勃的花、草、果、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心中播下了爱农业的种子。

1947年,读中学的袁隆平报名参加省内一次游泳比赛,由于个头小没被选中。比赛那天,不服气的他坐在参赛同学的自行车后面进了赛场,体育老师拗不过他,勉强让他上场试一试。结果,他出人意料地获得了汉口赛区男子100米和400米自由泳第一名。不久,他又拿下湖北省里的比赛自由泳的两块银牌。从此,他更加酷爱游泳,并一直坚持到了70岁。

游泳不仅锻炼了他的身体,也造就了他百折不挠、勇于搏击的个性。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湘西雪峰山麓的湖南安江农校教书。最初,他研究红薯、西红柿的育种,后来看到有人饿死在路边,意识到只有水稻才是农民的救命粮,便暗下决心希望能研究出一种高产的作物。当时苏联生物学家米丘林的“无性杂交”学说在中国流行,他也尝试无性嫁接,但均以失败告终。无性杂交不能改变植物的遗传性。

1960年全国大饥荒,他受湖南农民 “施肥不如勤换种”的启发,尝试用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学研究育种。有一次在田里选种,他偶遇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长得又好又大,欣喜若狂,就把它留了下来。第二年种上去,结果抽穗的时候稻子高的高、矮的矮,穗子大的大、小的小,没有一株像上一代一样好,袁隆平非常失望,本来是要成“龙”的,结果是个“虫”。

失望之余袁隆平脑中灵光闪现:常规稻不可能这么高高矮矮,这株鹤立鸡群的稻子是个杂交稻,是个天然杂交稻!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杂交水稻研究。

当时很多人看不到杂交稻的优势,袁隆平要争取大家的支持,就用常规稻作对照,把杂交稻种在田里面,种了四五分田。收获的时候大家都来看,结果稻谷的产量还减产5%,稻草增产60%。于是有人讲“风凉话”,说“可惜人不吃草,人要是吃草,你这个杂交水稻大有发展前途”。

领导问他,还要不要搞杂交水稻?袁隆平一口坚持:“还要搞”。

“我说表面上我是失败的,但本质上我是成功的。增产的稻草也是它的优势,是我们技术选择不当,如果我们改进技术,把优势改良到稻谷上,稻谷就可以增产。”

20世纪60年代,他在各种艰苦条件下不断实验,寻找最佳的雄蕊败育野生稻。1970年,他的助手李必湖在沼泽里发现了一株完美的雄性不育野稻,袁隆平惊喜地发现,这正是他寻找10年之久的目标,并为它起名“野败”。

袁隆平的研究引起了时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华国锋的重视。

1970年,在湖南省农业科技大会上,华国锋将袁隆平请上主席台,他说:“一些人囿于认识的局限和世俗的眼光,对袁隆平这样一个安江农校的普通教员及其杂交水稻研究,还抱有种种成见,袁隆平面临着仅仅靠他们自身努力根本无法克服的困难。”

“野败”成为杂交稻的第一个母本。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了几万株“野败”;19 75年,升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华国锋,提出在南方13个省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决定;第二年,多事之秋的中国在粮食上却迎来了丰收——全国试种208万亩杂交水稻,增产幅度在20%以上。

从此杂交水稻登上了中国农业舞台的中心。

1981年,袁隆平在菲律宾召开的国际水稻会议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杂交水稻也迎来了最辉煌的时期。

1996年,袁隆平主动请缨立项“超级杂交稻”,获得农业部批准。4年后,他的稻种达到亩产700公斤,轰动世界。2006年,在袁隆平提出超级稻后的第10年,联合国停止对华的粮食援助,中国26年粮食受捐赠史宣告结束。

到目前,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5期目标已经全部完成。那一株幸运之稻,已经演化出覆盖全国农田近60%的后代。

在20世纪60年代,袁隆平曾亲眼见过路边有人饿死,那种场景令他毕生难忘。当记者问他,是不是特别害怕这样的场景再次出现时,他连说两个“不可能了,不可能了”,然后长舒一口气。

不止是他,所有中国人,都可以长舒一口气:我们再也不会经历吃不饱肚子的年代了。

耿直boy

2002年2月,袁隆平应邀到武汉市某学校交流。一个中学生说,他看到过一篇报道,说袁院士累倒在稻田里还不放弃研究,非常敬仰。袁隆平连忙澄清:“一定不要受到误导,累倒还工作不值得提倡。身体才是最重要的。另外,我也从来没有在农田里累倒过……”

袁隆平耿直的一面由此可见。

2007年5月,袁隆平参加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就任仪式回国后,面对记者的集体采访,他一上来就没有客套话:“‘人怕出名猪怕壮,出名的滋味不好受!出名了以后,自由度越来越小,隐私权越来越少……”

“梗王”气质此时已经初露端倪。

“学生时代,老有同学说袁隆平这个人自由散漫,学术上的自由思想当然是很重要的,尊重权威而不迷信权威,要读书但是不迷信书,思想要解放一点,自由自在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到广东、海南等外地单位工作,不参与当地派系之间的争斗。这反而给了我们一个自由空间,专心致志地搞研究。”

“我得的獎很多,很难说喜欢哪个,我认为这些奖都差不多,没有什么高低之分。我不是科学家,也不是什么农民科学家,我是科技工作者,顶多就是农学家,科学家谈不上。”

有些报道称袁隆平是中国最著名的农民,袁隆平坦然接受:“我对农民非常尊重。他们很朴实,非常重感情,非常好客,你到他家里,他再穷也会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来请你吃。所以说,农民科学家也好,现代农民也好,我认为是一个美称。”

他还回忆起当年经历饥饿的年代:“你们年纪轻可能不知道,饿肚子是非常难受的。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3年困难时期,我在农村实习,根本吃不饱,双脚松软无力。冬天睡觉前烤火把脚烤热了,放到被窝里又是冰凉的,到第2天早上起来还是冰凉的。没饭吃身体就没有能量。那个日子真的很难受。”

关于科研中的成功与失败,袁隆平说:“搞科研课题的方向对不对是前提,如果方向不对,再努力也是白搭。只要方向对,尽管有挫折和失败,通过努力,最后还是会成功的。”

有记者问:您曾说过您上学的时候很淘气,是一个学习不怎么好的差学生?

袁隆平:差是差一点,我喜欢的课成绩就好,不喜欢的就只求三分好。我现在最遗憾的就是数学没学好,初中学正负数的时候,负乘负要得正,我不懂,问老师为什么?他不解释反而要我死记,我从此不感兴趣,结果数学就没有学好。我同桌(后来也成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得了科技进步特等奖)数学成绩很好,但他不会游泳。我们就搞“交易”,我教他游泳,他帮我解题。他倒是学会了游泳,后来在游泳比赛中得了第2名,我对数学还是困惑、不懂。

关于如何看待名利,袁隆平认为:“追名求利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有些人没有干多少事就去争名夺利,有些老实人做了很多事反而没有在乎什么名利。我认为,人生不是为了追名求利,应该要更崇高一点,要让思想境界高一点,这样你就会取得更多的成就。”

对于搞农业的苦,袁隆平也有自己的理解,“对事业的追求就是乐在苦中,搞农业科技工作是很苦的,整天在太阳底下晒、在泥田中踩。但是因为有希望在那里,会出好品种,所以乐在苦中。如果没有希望,盲无目的,就不会有乐趣。”

“我建议,学农的大学生要到实验田里去,电脑等先进设备很重要,但在电脑和书本里是种不出水稻的。希望他们联系实际,多到实验田里走一走,看一看。”(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杂交稻袁隆平杂交
从“80后”变“90后”袁隆平许下这样的生日愿望
袁隆平:我从“80后”成为“90后”了
袁隆平贪心水稻,我们又贪心什么呢
袁隆平“贪心”水稻, 我们又贪心什么呢?
果蝇杂交实验教学的改进策略
第三代杂交稻将成为杂交水稻育种发展方向
果蝇杂交实验教学的改进策略
两个杂交稻新品种米质达国标一等
差一点点也算失败
安徽合肥杂交稻种出口量全国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