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

2019-11-09 13:36子厚
支点 2019年10期
关键词:女史中国馆大英博物馆

子厚

马未都曾说过:“当你对某一件画册上的展品产生兴趣,终有一日能够亲眼见到的时候,那种忐忑又激动的心情就像是去赴一个秘密的约会。”

我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情去参观大英博物馆,前前后后一共去了不下十次,每次去总要不自觉地踱到中国馆看一看。自忖原因,表面的理由当然是馆内中国藏品丰富且多为珍品。但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中国人,去大英博物馆看中国文物,或多或少有一些借古怀今、凭吊历史的情怀在里面。

大英博物馆藏品共600多万件,其中中国文物超过2万件,长期公开展出的有2000多件。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世界47家博物馆收藏了约160多万件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其中大英博物馆收藏最多,其收藏中国流失海外文物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1753年建馆之时。

现任英国女王曾三次亲临大英博物馆,分别是1992年中国馆整修开幕、2000年博物馆大堂新建开幕、2017年主要陈列中国文物的33号展厅整修开幕。三次中的两次均与中国馆有关,可见英国人对中国藏品的重视程度。正如大英博物馆中国馆馆长霍吉淑( Jessica- Harrison-Hall)所说:“中国文物在大英博物馆的地位非常高。”

大英博物馆有近百个展厅,展品涵盖了全世界各个地区,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埃及馆、希腊馆和中国馆,是仅有的几个国别展厅之一。埃及馆是最大的陈列馆,珍藏7万多件古埃及文物,代表着古埃及的高度文明。而漫步在33号展厅中国馆,犹如徜徉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走進33号厅,抬眼望去,满目稀世奇珍。河南出土、上世纪30年代流落海外的康侯簋,铭刻着武王灭商、康侯封卫的西周旧事;河北出土的辽三彩罗汉像,世间仅存11尊;罗汉背后的墙上陈列着绘制于15世纪的三菩萨壁画,雍容华贵、色彩鲜丽。

值得一提的是明宣德景泰蓝大盖罐,这是大英博物馆景泰蓝器物中最为著名的藏品,也是镇馆之宝。这只大盖罐尺寸硕大,用彩强烈,不仅有罕见的黑彩,其红彩也较一般红色深沉,并辅以大面积黄彩。它不仅在口沿处有“大明宣德年制”和“御用制造”两处款识,罐内又复刻一遍,表明了此罐为宣德皇帝独享。

与其他博物馆相比,大英博物馆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收藏的广泛性。世界上也有其他博物馆收藏了不少中国的玉器、青铜器或书画,但陈列风格各不相同,比如荷兰国立美术馆就是从美学的角度来陈列,而大英博物馆则是从历史的角度来展示文物。

国宝级藏品《女史箴图》唐代摹本被存放在馆内的斯坦因密室中,只有在展期才能供参观者一饱眼福。东晋顾恺之所作的《女史箴图》是画在丝绸上的手绘画,将高水准的诗歌、书法和绘画一并呈现,一直是历代宫廷收藏的珍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目前只剩两幅摹本存世,另一幅为宋人临摹,但笔意色彩比不上此幅,现藏于北京故宫。遗憾的是,这副完整的手卷最终被英国人分割成4个独立的部分,按照西方油画的展示方式装裱于木板之上。学术界公认,这种保存方式已经开始给《女史箴图》造成不可逆的损伤。面对质疑,博物馆方除了缩短对外展出时间以减少损伤之外,也并无他法。

大英博物馆对中国文物的介绍,第一句话是这样的:“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博大和悠久的文明……”,但实际上,无论是33号厅还是《女史箴图》,它们的排列组合、保存方式和展示形式都是站在异域文化的立场和角度之上。我忽然又想到了2015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行的“中国:镜花水月”展——有人质疑其并未展现出一个真实语境下的中国。对此,策展人AndrewBolton解释说: “设计师们把中国的艺术和文化传统看作他们自身传统的一种异域化的延伸,他们的中国是一个他们自己想象中的中国。”

当徜徉于窗明几净的大英博物馆,流连于浩瀚的文物之中,就能感受到它们一端联结着过去,一端联结着未来。而我作为一名中国人,有幸参与其中,与它们发生着此时此刻的“心电感应”,足矣。

猜你喜欢
女史中国馆大英博物馆
《周礼》女史考
大英博物馆馆藏侯马青铜器:技术研究
藏在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房
游周庄和台湾刘然女史韵
“女史”归来
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现场
魏晋时期的“绘本”——《女史箴图》
大英博物馆国际培训项目培训报告
2014柏林轨道展“中国馆”及“中国馆日”系列活动
大英博物馆藏西夏文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