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
——大水面生态渔业特色发展模式经验交流

2019-11-11 08:20
中国水产 2019年10期
关键词:查干湖渔业水面

在9月10日召开的大水面生态渔业现场推进会上,浙江、吉林、江苏等省的代表立足当地实际,介绍了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的经验和做法。

浙江:让大水面生态渔业造福一方百姓

浙江省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的发源地,在渔业发展中始终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2009年就出台了《浙江省渔业洁水保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09~2012年)》,鼓励支持发展生态高效渔业,持续推进水库、外荡、江河等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通过十多年的努力,浙江大水面生态渔业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生态立渔”上做加法,不断修复保护资源环境。近年来,浙江围绕建设美丽浙江、推进“五水共治”和修复振兴浙江渔场等战略部署,按照“生态安全、区域统筹、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等原则,积极组织各地规范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十三五”以来,全省总计投入资金4.7亿元,实现增殖放流166.2亿单位,平均每年投入增殖放流资金1亿元以上,2018年更是达到2亿元。仅淳安县一地,2019年放流资金达到1930万元,放流苗种5039万尾。淡水放流的鲢、鳙及黄尾密鲴等鱼类,成为水质净化的“环保卫士”。

在“统筹治渔”上做减法,不断提升绿色发展质量。2014年起,浙江渔业部门加速淘汰落后低效产能,倒逼产业转型升级。2014年开始,浙江省全面部署开展水产养殖领域的污染治理,强力推进开放性水域投饲网箱等重点污染源治理;对整治和提升仍难以解决的,依法依规坚决予以取缔。同时,通过财政资金扶持、就业技能培训、就业渠道拓宽、养老保障落实等措施,引导一大批内陆传统渔民上岸转产转业,着力解决好淘汰落后产能与渔民就业增收的矛盾。截至2018年底,累计完成水产养殖禁限养区划定整治78.4万亩,拆除开放性水域投饲网箱面积达122余万平方米。

在“生态富渔”上做乘法,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淳安县通过打响品牌、科技兴渔、三产融合等组合拳,找到了一条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主要做法:一是做强“品牌鱼”。淳安县依托千岛湖的一汪好水,打造出集一身桂冠的“淳牌”有机鱼,开创了我国有机水产品生产的先河。二是做精“科技鱼”。通过良种选育、养殖模式创新、全程质量追溯、产品深加工、出口创汇等综合措施,培育了被欧美市场称为“黑黄金”的“鲟鳇鱼籽酱”,成了千岛湖的另一张名片。三是做深“文旅鱼”。淳安县的巨网捕鱼休闲渔业项目,已成为千岛湖旅游业独具特色的精品景观,每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通过一系列的转型升级发展,千岛湖已成为鱼水和谐,鱼跃人欢,生态富渔的样版。

在科学管渔上做除法,不断规范大水面渔业管理。加强大水面渔业资源管理,修订《浙江省渔业管理条例》,新增“渔业生产者不得在开放性渔业水域使用畜禽排泄物、有机肥和化肥肥水养鱼”的条款,对开放性水域渔业开发利用进行了严格规范。积极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创新大水面渔业管理模式。如淳安县提出了水面有偿使用机制、产业双轨监管模式、垂钓凭证管理方式。通过建立季节性休渔制度、推行捕捞权(垂钓权)和养殖权“两权”出让,探索“许可证+合同制”双轨监管模式,“点上适度放、线上严格控、湖上一律禁”的垂钓凭证管理方式,促进了大库渔业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养殖捕捞行为规范和专群结合执法监管,有效规范了大水面渔业管理,推动了大水面渔业可持续发展。

吉林: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大力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

近年来,吉林省把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作为全省渔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坚持扶龙头、树典型、重推广,着力打造大水面生态渔业大产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全省近百个5000亩以上大水面基本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渔业生产,年产优质水产品12万多吨,产值近20亿元,涌现出了查干湖等一批在全国或区域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典型。

突出规划引领。一是注重总体规划。立足全省水面资源特点,将湖库等大水面增养殖业作为主导产业和主攻方向纳入全省渔业发展总体规划。围绕全省渔业布局,打造绿色生产型、生态净水型、旅游观光型等多种发展模式,着力构建大水面生态渔业产业群。二是注重功能规划。严格执行养殖证制度,32个渔业重点县市全部按期编制发布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特别是针对湖库等大水面,明确其水产增养殖功能,合理规划养殖布局。三是注重区域规划。查干湖、松花湖、月亮湖等主要湖库均立足自身实际,制定了生态渔业发展规划。

突出科技支撑。一是狠抓标准化生产。针对大水面渔业生产特点,科学确定养殖品种和容量,严格苗种检验。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创建活动,先后建成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73处,制定、应用覆盖渔业生产各环节的地方标准92项。二是狠抓品牌化经营。突出品牌创建,全省水产品“三品一标”认证达599个,其中有机食品20个,全部来自大水面,查干湖胖头鱼还被评为全国名牌农产品。三是狠抓信息化管理。积极利用信息化平台,开拓新的营销渠道,发展电商销售。查干湖近年来,每年2/3以上的产品实现网上销售。

突出生态保护。一是大力开展保护区建设。全省36处省级以上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有17处是依托重要湖库等大水面建立,面积达230万亩,保护区核心区全部纳入生态红线管理。二是积极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将湖库等大水面列入增殖放流重点区域范围,每年在各主要湖库放流各类鱼苗1.5亿尾以上。三是严格加强渔政管理。将渔政管理纳入省政府河长制考核内容。在重要湖库设定禁渔期和禁渔区,每年实施阶段性禁渔。组织开展渔政亮剑等专项行动,将湖库作为执法检查重点,严厉打击电毒炸鱼和使用“绝户网”等违法行为。

突出三产融合。一是发展优质水产品生产。先后引进大银鱼、池沼公鱼、河蟹等品种,提高大水面渔业生产水平。目前,湖库水产品占全省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产品价格普遍高于池塘养殖产品。二是发展水产品加工。做大做强大银鱼、池沼公鱼等冷冻加工出口,全省年加工规模达5000多吨,二龙湖、新立城等湖库仅大银鱼一项,每年就分别实现产值近千万元。同时,积极开发其他淡水鱼加工。三是发展休闲渔业。依托湖库等大水面生态资源,全省共创建省级以上休闲渔业示范基地51处,年休闲渔业产值20多亿元。查干湖被评为全国最美渔村,“冰湖腾鱼”入选吉林八景,年接待游客200余万人次,成为吉林名片。四是加强基础保障设施建设。将湖库渔业列为重点支持对象,先后投资5000余万元,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渔港、渔政船艇、水产良种基地等项目40余个。

江苏:绿色引领推动江苏湖泊渔业高质量发展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人口增加,资源环保问题日益突出,江苏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渔业资源和生态保护为中心,下大力气开展湖泊网围养殖综合整治。特别是近几年来,江苏省在净水养殖、捕捞管理、资源养护、品牌建设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突出生态化,推动湖泊渔业养殖绿色发展。立足自然承载力状况,科学布局养殖空间,重点湖泊都制定了养殖规划,划定养殖区、限养区和禁养区,其中太湖、滆湖今年6月网围养殖已全部退出;洪泽湖、高宝邵伯湖等江淮生态经济区内重点湖泊全域划为限养区和禁养区,禁养区内养殖行为在2020年底前全部退出,养殖区内实施生态化养殖、小区化管理,强化污染管控。坚持以净水为核心,保护渔业生态环境。大力推广无投喂、无设施、净水能力强的生态养殖模式,推进“以渔抑藻、以渔净水”工程,苏州澄湖十多年来实施不投饵鲢鳙鱼增养殖,不但养好了一湖鱼,更是养好了一湖水;太湖网围养殖退出后实施大水面大闸蟹“人放天养”行动,在原养殖区放流河蟹蟹苗,待成熟后捕捞上市,既保护了湖泊生态,又使太湖大闸蟹产业得以延续和发展。

突出组织化,推动湖泊渔业捕捞规范发展。探索专业捕捞模式,促进渔民转产转业。建立利益共享分配机制,按照“谁生产、谁受益、谁保护”原则,长荡湖“退养”不“退渔”,组建国有渔业捕捞队伍,让退养渔民转变为既是渔业资源养护者、又是专业捕捞者,实现“资源护得住、捕捞规范化”的目标。开展配额捕捞试点,促进渔业减量增收。以科学测定湖泊资源量为依据,按照“限数量、限区域、限时段、限渔具”原则,洪泽湖实施河蚬配额捕捞,年捕捞量下降一半,收益翻了一番。严格捕捞管理,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建立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利、公安等部门协作机制,加大违法违规打击力度,积极开展“中国渔政亮剑”巡航执法、电毒鱼整治、禁用渔具取缔等系列专项行动,坚决遏制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率,2018年全省渔政执法立案7331宗,行政处罚9344人次,刑事处罚712人。

突出科学化,推动湖泊渔业生态养护。强化保护区建设,促进渔业生态修复。出台《江苏省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加大珍稀濒危物种和重要栖息地保护力度,建立了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36个、江豚自然保护区2个。加大放流力度,促进渔业资源修复。根据鱼类生物习性,研究放流品种、放流地点、放流时段,科学制定方案,出台管理规范,组织开展增殖放流活动,每年在太湖、洪泽湖、长江、海洋等重点渔业水域放流各类水生生物苗种20亿尾左右。加强资源环境监测,促进渔业环境修复。建立健全监测指标体系,组织开展重点渔业水域水生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定期发布监测公报,及时掌握渔业资源、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动态变化,为促进湖泊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突出品牌化,推动湖泊渔业融合发展。强化品牌建设,提升渔业质量效益。积极推动区域、地方和企业品牌融合发展,洪泽湖大闸蟹、固城湖大闸蟹等6个湖泊水产品获评地理标志产品,打造了“阳澄湖大闸蟹”“太湖三白”等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湖泊渔业品牌。强化特色优势,丰富渔业发展内涵。坚持挖掘特色旅游、开发特色餐饮、推广特色活动、组织特色赛事、弘扬特色文化一体推进,“太湖放鱼节”、“洪泽湖放鱼节”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国家级示范性渔业文化节庆”。强化三产融合,增强渔业发展活力。按照“文化为魂、水景为骨、产业为媒、生态为纲”原则,整合水上渔村生产、生活、生态优势,形成特色渔村、休闲垂钓、旅游度假、观光娱乐、创意渔业发展合力,初步构建了符合渔业规律、体现渔村特色、增加渔民收入的湖泊渔业融合发展体系。

江西:探索大水面绿色生态渔业开发模式

江西省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总体要求,截至2018年底,各湖库属地管理部门开展了大水面的“三网”专项整治。大水面集约化养殖时代基本退出,江西省各级渔业部门转变发展理念,创新了大水面“牧渔养水”绿色生态渔业等一批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并在相关大水面开展了应用探索。

全面实施牧渔养水绿色生态渔业经营理念。全省渔业部门大力推进水产养殖污染治理,提升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构建出“产地生态、产品绿色、产业融合、产出高效”的现代渔业生态环境体系,推动渔业可持续发展。先后出台了《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行动计划的通知》《江西省绿色渔业发展实施方案》《江西省渔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0年)》《关于进一步规范高密度集约化水产养殖的通知》等政策与文件,明确了大水面今后发展方向。

以行业龙头企业作为大水面开发实施主体。庐山西海水域面积46万亩,水域流经武宁、永修两县,其中武宁境内34万亩,永修境内12万亩。由江西省水利投资有限公司中标投资经营,其下设立的子公司江西山水武宁渔业发展有限公司具体负责经营。仙女湖水域面积8万亩,由仙女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事业单位)负责管理,下设江西仙女湖渔业有限公司负责绿色生态渔业的开发。崇义县阳明湖,水域面积4万亩,由上市公司崇义章源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中标投资经营。

发挥各种经营机制,妥善安置当地渔民。庐山西海积极吸纳渔民入股,每人缴纳股金1万元,合计占公司8%股份,按照公司实际经营状况按股共负盈亏。对于暂时拿不出入股本金渔民,采用工资抵扣股本金的方式入股。吸收有就业意向的渔民到公司上班,签订劳动合同,公司按要求兑现月收入不少于3000元的承诺。土著鱼(野杂鱼)捕捞按照生产计划,渔民与公司实行3:7分成。按照渔民自愿原则,13个乡镇渔船、捕捞工具按照市场法则与重置成本法则相结合的评估方式,确定收购价。截止2017年10月初,已安置了369名持有效捕捞证的渔民。

打造生态渔业品牌,实现渔业提质增效。庐山西海公司自2016年以来,总共投放规格为0.3~0.75千克鲢鳙鱼苗近540吨;规格为1.25~1.75千克的成鱼鲢鳙鱼近80吨。为后续更好地销售产品,完成了“水牧渔业”“西海博鱼”“个山养珍”商标注册。鳙鱼、草鱼等11个品种已通过有机食品转换认证。仙女湖依据仙女湖水面初级生产力的评估,统一投放花、白鲢苗种,实施“牧渔养水”,创立品牌。鳙鱼、鲢鱼、青鱼通过了中绿华厦有机食品认证中心的认证,获得了有机食品证书。“会仙”商标获得“江西省著名商标”。

充分挖掘文化主题与内涵,延长水域产业链。庐山西海在进行生态养殖、加工流通、品牌营销的同时,积极探索以“个山”为主题的“渔业、文化、旅游”相结合的全产业链模式,挖掘传承渔业文化,发展休闲渔业。庐山西海个山养珍水生态产业园已获得全国精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称号。仙女湖通过广大旅游者观看巨网捕鱼、吃鱼等方式来感受仙女湖的渔文化,把整个湖打造成了一个集休闲垂钓、餐饮娱乐、生态旅游观光等为一体的生态渔业乐园。崇义阳明湖以建设崇义阳明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引进高级钓鱼俱乐部及开展各种比赛活动,发展休闲渔业、旅游观光、名人文化、水上运动等产业。

四川:形成三种类型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模式

四川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在全省发展湖泊、水库、河沟等大水面生态养殖137万亩、占全省总养殖面积的47%(总面积中未计算稻田养殖),产量28.7万吨、约占全省养殖产量的20%。并在发展中形成了三种类型的大水面生态渔业模式。

一是增殖生态养殖型。严格规范网箱养殖,开展库区增殖渔业,投放滤食性鱼类、经济鱼类,实行“人放天养”的净水生态渔业模式。如,四川省裕丰投资有限公司在黑龙潭、鲁班等4座水库发展12万余亩大水面生态渔业,年产优质生态品牌鱼400余万斤,实现直接销售收入6000万元以上,纯收益1800余万元。

二是水域生态修复型。为恢复水域生态环境,通过加大土著鱼类、珍稀鱼类的增殖放流力度,促进天然水域渔业资源增殖。如,在二滩库区、瀑布沟等库区年均增殖放流1亿尾以上,投入资金2000万元以上。

三是休闲垂钓观光型。充分利用大水面资源,依山就水建设休闲垂钓观光设施,发展各具特色的休闲渔业。如,升钟水库配套完成渔博馆、国际比赛钓场,已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可同时举办淡水库钓、池钓、舟钓三大钓鱼法的世界级赛场;三岔湖钓鱼基地被农业农村部评定为“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三岔湖、黑龙滩和鲁班水库年均休闲游钓收入就达到600余万元,纯收益500余万元。

主要工作措施:

一是科学划定养殖区域。全面编制出台了省、市、县三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科学合理的划定了养殖区、限养区、禁止养殖区,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湖库环境保护防治水质污染的通知》《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水产产业的意见》,省农业厅等10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贯彻<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要求合理确定湖泊、水库等水域内养殖规模,积极发展大水面生态养殖与增殖,坚决取缔施肥养鱼和超标准网箱围栏养殖,到2020年建设百万亩江河库区生态渔场。

二是抓好经营机制创立。大水面资源一般涉及多个县、市,甚至跨省域,只有依靠企业、合作联社等有较强实力的新型经营主体,才能做到科学开发养殖水面,做优做强大水面渔业。广元市县区两级人民政府共同出资成立了市属国有独资企业—嘉桓渔业公司,获得160平方公里“两湖”水面水产养殖经营权。四川省裕丰投资有限公司通过投标取得了黑龙潭、三岔等库区经营权后,采取合作经营的方式,实现主管部门、水库管理单位、经营主体三位一体的协作经营管理模式。分配上,经营主体将产值的12%交水库管理单位,共享利益,有效的促进了水面的开发。

三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以渔促旅,以旅促销”的理念,把旅游、娱乐、文化与生态渔业有机融合,大力发展“农家乐”,定期举办钓鱼赛事或旅游、品鉴、捕捞节等活动,实现了由过去单一的库区渔业生产管理到以休闲游钓为重点的一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国简阳三岔湖钓鱼节”“三岔湖国际钓鱼赛事运动会”“CRAA中国•彭州莲花湖国际休闲垂钓大赛”“两湖生态捕鱼节”等一系列的赛事和旅游活动应运而生。“中国升钟湖钓鱼节”已连续举办10届,年吸引各类钓鱼爱好者1万人以上。黑龙滩和三岔水库分别建有五星级天堂洲际酒店各一家,房间近一千个,有各种农家乐、渔家乐500余家,配套休闲旅游船只近百艘。

四是强品牌拓消费市场。各地先后注册了“三岔湖野生鱼”“黑龙滩天然鱼”“鲁班湖郪海鱼”等品牌,白龙湖水产基地被农业农村部列为中国绿色食品示范区绿色水产品生产示范基地,鲢鳙鱼等取得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实行定点销售、配送销售等多种营销模式,保证优质产品新鲜供应,赢得口碑。如黑龙潭鱼头直销“龙森缘”、“谭鱼头”等知名餐饮店。积极参加“西博会”、优质农产品展销会、扶贫对接展销会等,加强宣传力度。通过赛事、旅游、品鉴等活动,口碑相传,扩大知名度,白龙湖亭子湖“两湖”生态渔业品牌已成为广元的一张靓丽名片,2018年捕捞成鱼120万斤,销售收入1008万元,销售价格平均高出一般产品30~50%。

青海: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 推进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

青海省坚持“生态青海、绿色农牧”的发展理念,按照“科学规划、规模发展,科技支撑、注重质量,龙头带动、品牌建设”的总体要求,立足大水面冷凉水体资源优势,加快渔业生产结构调整,从捕捞渔业迅速向水库、湖泊大水面养殖渔业转变,形成了大水面增养殖、沿黄流域网箱养殖、湖泊池塘特色养殖三大格局,已建成全国最大鲑鳟鱼网箱养殖生产基地。

抓顶层设计,优化渔业养殖空间布局。《青海省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青海省农业现代化实施方案(2016-2020)》明确了适度发展冷水鱼网箱养殖、全力打造沿黄冷水鱼产业开发带的基本政策,使沿黄鲑鳟鱼网箱养殖快速发展。当前养殖企业达27家,网箱面积达32万平方米,产量达1.48万吨,占国内鲑鳟鱼产量的30%。《青海省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9-2030年)》明确了全省水域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空间区划,规定了黄河沿线水域布局渔业网箱面积、养殖容量限制要求,科学构建渔业生产布局,养殖规模与水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促进冷水鱼产业可持续发展。

抓生态保护,强化渔政执法管理措施。青海省渔业从发展初期就遵循“最严格的养殖容量控制、最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最严格的水产品质量监管”的生产管理原则,先后出台了鲑鳟鱼产业发展“四十二条”指导意见、生物安全“双十”规定、生态环境保护“六项”要求以及网箱养殖控制性容量指标等一系列条款,建立了严格的引种审批和网箱养殖审批制度。从2008年起坚持开展对重要水域和湖泊水体质量跟踪监测,定期发布水质环境评价报告,全省重要水域和湖泊水质始终保持在地表水二类标准。

抓科技驱动,推进渔业现代化建设。推动渔业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成立冷水鱼产业院士工作站,先后与省内外十几所科研院校合作,突破了鲑鳟鱼人工繁殖、苗种培育、精准投喂等关键技术,全省的良种覆盖率达到了95%以上。启动青海省重大科技专项“高原冷水鱼养殖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开始了陆地集装箱循环水养殖示范试点。同时,与全球领军企业拜欧玛签署战略合作交流协议,引进北欧智能化网箱技术、自动投喂驳船和水环境监测设备,为冷水鱼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引进了深水网箱养殖智能化控制监测系统、全自动冷水鱼加工流水线,开展了鱼类生长全程信息化监控,自动化宰杀、降温、分级、包装和码垛,加快以科技推动渔业转型升级步伐。

抓疫病防控,认真开展以检疫为主防治工作。青海省在鱼病防治中率先实践生物安全管理技术和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工作,突出“隔、洗、消、监”和苗种检疫管理的核心措施,加大对养殖从业者的培训、指导、服务和宣传力度,推广使用“水生动物疾病远程辅助诊断服务网”,积极指导各水产养殖场整改工作,完善养殖生产管理档案,监督养殖场履行水产品疫病防控合同和生物安全管理目标责任书,组织开展13种疫病监测工作,基本建立起风险共治共管的格局。

抓产业链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财政资金扶持、招商引资、企业融资等形式,对从事渔业养殖、加工、流通和物流服务的企业进行扶持与补贴,加快推进企业引进先进设备与技术,提高水产品加工工艺。成立青海省三文鱼产业联盟,通过联盟积极打造集养殖、加工、品牌创建、市场营销为一体的青海省冷水鱼产业集群。依托冷水鱼产业优势和龙羊峡旅游资源,实施集养殖、精深加工和休闲旅游一体化的现代“渔家乐”村级体验建设项目,加快形成一批以新渔村为主体的乡村特色产业。连续三年举行“中国青海龙羊峡峡湾徒步越野挑战赛”,树立中国三文鱼高端品牌,打造出一张响亮的“地标名片”。

吉林查干湖:打文化牌 走生态路 查干湖生态渔业发展势头良好

查干湖位于吉林省西北部,西邻乾安县,北接大安市,是第一松花、嫩江和霍林河三江交汇之地。湖内生物种群丰富,水质适应大多数温水性鱼类生长繁衍,盛产胖头鱼、鲤鱼、鲫鱼、大白鱼、麻鲢鱼和虾类,是吉林省最大的内陆湖泊,是吉林省著名的渔业生产基地、芦苇生产基地和天然旅游胜地。

打造品牌,传承文化,开展休闲渔业,推进大水面生态渔业的融合发展。一是传承冬捕习俗,打造查干湖古老、神秘的渔猎文化。传承古老渔猎方式,让冬捕成为特质旅游资源。传统的马拉绞盘的古老冬季捕鱼方式与“祭湖”的习俗,通过申报现已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是打造查干湖的有机品牌渔业。查干湖胖头鱼自2001年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后,先后又获得绿色食品AA级产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吉林省著名商标、农业部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中国驰名商标等认证。查干湖鱼产品四大系列三十二个品种,产品远销海南至内地各省。

三是融合渔业元素,开发休闲渔业。查干湖休闲渔业通过集中融入和展现辽金文化、满蒙民俗文化和地域渔猎文化的历史脉络,实现了现代渔业生产与传统渔业捕捞方式的有机结合和创新,由当地的特色文化给查干湖的休闲渔业注入了蓬勃的活力,使查干湖的休闲渔业做到唯一性,持久性。

保护查干湖生态环境,为大水面生态渔业的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一是防止过度放养与捕捞,科学育投,坚持大水面鱼水互养的生态渔业发展模式。以查干湖国家级良种养殖基地为依托,走以人工投放为主,以自然增殖为辅的生态有机模式化养殖之路,多年来坚持科学育投,严格管理,合理捕捞。完全依靠湖中天然饵料,不使用任何添加剂及药物,让鱼完全在自然状态下生长,从而实现苗种到餐桌都保持有机食品品质。在捕捞过程中仍坚持采用传统的马拉绞盘的原始捕捞方式作业,避免机械设备产生的污染。

二是核心区、缓冲区退出生产,还原自然生态。渔场在生产和日常管理上,将大水面完全按保护区模式进行运作。目前,将生产和旅游全部退出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对实验区也是进行论证之后再行开发。一切都在环保的前提下进行,确保生态不受到破坏。

三是生态保护为查干湖大水面生态渔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省、市共同制定了《查干湖治理保护规划2018——2030》,中共吉林省委办公厅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共同下发了批复文件。查干湖的生态环境保护结合河长制与湖长制和村屯综合整治,加大了查干湖生态保护力度。为使规划落到实处,松原市成立了查干湖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开发建设领导委员会,全面负责查干湖保护与发展的落实情况。

猜你喜欢
查干湖渔业水面
湖南省2021年渔业经济形势
2022第十六届上海国际渔业博览会
山西进行渔业养殖“三区”划分
一图看懂贵州生态渔业发展
水黾是怎样浮在水面的
美丽富饶的查干湖
查干湖捕鱼季
查干湖冬捕头鱼拍出85万高价
震撼人心的查干湖冬捕渔猎
为什么木头可以浮在水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