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

2019-11-11 08:20审批颁发刘忠松审核李清分析员王立新
中国水产 2019年10期
关键词:细菌性水温鱼类

审批颁发:刘忠松 审核:李清 分析员:王立新

病害防控

进入10月份,全国天气日渐转凉,鱼虾蟹陆续起捕上市,北方地区进入越冬前的准备阶段;南方大部分地区依然是养殖品种的良好生长期,由于此时的池塘载鱼量较大,残饵及代谢物沉积较多,易厌氧发酵产生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恶化水质,造成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性疾病的发生。这一时期,要重点关注以下水生动物疾病。

◎ 病情预测

1.鱼类疾病

(1)草鱼出血病:是由水生呼肠孤病毒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草鱼鱼种。当水质恶化,水中溶氧偏低,透明度低,水中总氮、有机氮、亚硝酸态氮和有机物耗氧率偏高,水温变化较大,鱼体抵抗力低下,易使草鱼出血病流行。发病水温20℃~30℃,25℃~28℃最易发病。各草鱼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2)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可感染多数淡水鱼类,具有病程急、死亡率高等特点,特别是水温持续在28℃以上、高温季节后水温仍保持在25℃以上时发病率高,该病可通过病鱼、病菌污染饵料、用具以及水源等途径传播,鸟类捕食病鱼也可造成疾病在不同养殖池间传播,全国各淡水养鱼地区均需重点防控。

(3)细菌性肠炎病:是草鱼、青鱼的高发病,从鱼种至成鱼都可发病,鲤、鳙也有少量发生该病。水温在18℃以上病情开始流行,25℃~30℃是流行高峰期,常与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等并发,造成的死亡率较高。各草鱼、青鱼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4)鮰类肠败血症:由鮰爱德华菌感染鮰科鱼类引起的一种疾病,主要发病对象为斑点叉尾鮰,因鮰鱼规格和个体免疫力等差异,该病的临床症状表现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形式。急性型死亡率高,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慢性型主要表现为“头穿孔”。该病从苗种到成鱼均可发生,流行时间长,发病水温为24℃~28℃。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鮰鱼主产区需重点防控。

(5)车轮虫病:是由大量、多种车轮虫寄生于鱼体的皮肤或鳃部引发的疾病,主要有显著车轮虫、粗棘杜氏车轮虫等,是我国养鱼生产中比较流行和危害较大的一种寄生虫病,全国各地的养鱼区均有发生,在连续阴雨天气要尤为关注该病的暴发。

(6)刺激隐核虫病:常寄生于海水硬骨鱼类的皮肤、鳃的上皮下,可引起鱼类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发生对象为大黄鱼、石斑鱼、卵形鲳鲹等。刺激隐核虫病的适宜发病水温在25℃左右,夏、秋两季是该病的高发期,特别是台风过后,海区环境变化大,鱼体抵抗力差时更易暴发。福建、浙江、广东、海南、广西等海水网箱集中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2.虾类疾病

(1)白斑综合征:一般水温在18℃~30℃时易暴发,主要危害对象为凡纳滨对虾、中国对虾、日本对虾等,沿海对虾主养区需重点防控。另外湖北、江苏、安徽、江西等地的克氏原螯虾主养区也需要加强对该病的防控。

(2)对虾肠道细菌病:由杆菌引起的细菌性疾病,多发生在溞状幼体Ⅲ期到糠虾幼体Ⅲ期,死亡率较高,患病幼体游动缓慢,趋光性差,严重者下沉水底,大部分死亡,少数幸存者发育为仔虾后才治愈。有时提前从蚤状幼体Ⅱ期就开始发病,也有的在仔虾期仍患病。

3.蟹类疾病

河蟹肠炎病:是河蟹养殖中的常见多发病,尤其在梅雨或高温季节更易发病。引发该病的主要原因是水质恶化,底质败坏,投喂的饵料不新鲜等造成。各河蟹养殖地区均需注意防控该病的发生。

4.贝类疾病

鲍脓疱病:感染弧菌后而引发的一种细菌性肠炎病,发病初期,病鲍行动缓慢,摄食减少,从养成板的背面爬行至养成板表面或养殖池壁。腹足肌肉表面颜色较淡,随病情加重,腹足肌肉颜色变淡发白,出现若干白色点状脓疱。脓疱破裂后形成2mm~5mm深的孔状创面,并有脓液流出,继而创面肌肉溃烂坏死。后期,病鲍停止摄食,腹足肌肉附着力明显减弱且大面积溃疡,最后死亡,死亡率达50%。

5.其它类疾病

鳖溃烂病:该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假单胞杆菌和无色杆菌等多种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水温20℃以上易发病并流行,温度越高,发病率越高。病鳖体表各处溃烂,并可烂及骨骼,稚鳖至亲鳖均可受害,常引起稚鳖、幼鳖大批死亡。成鳖、亲鳖患病后,往往病程较长。当环境改善、经治疗后,溃烂处可形成结痂并痊愈。该病全国养鳖地区均可发生。

此外,一般养殖的淡水鱼类还需注意防控烂鳃病、赤皮病、肝胆综合症、锚头鳋病和指环虫病等。罗非鱼需注意防控链球菌病和罗湖病毒病。虾类需需注意防控烂鳃病和弧菌病等。蟹类注意防控蜕壳不遂症。

◎ 防控措施

进入10月份,养殖池塘经数月的投饵、施肥、用药等,水体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光照也相对减少,此时的池塘载鱼量也达到较高的水平,要注意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

1.加强水质管理,改善生态环境。

(1)控制水质。使溶氧保持在5mg/L以上,pH值7.5~8.5,透明度保持在30cm~40cm,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指标控制在适宜范围内。

(2)要及时往池塘注水、换水。如外河水源水质较好,可定期(10天~15天)注换水1次,每次20cm左右。如水源水质较差,可以选择晴好天气,每15天~20天注换水1次,同时使用复合微生物制剂等调节水质。要注意使用微生物制剂后,不要马上使用消毒杀菌剂,以防杀灭有益菌而影响生物制剂的调节水质效果。

(3)要适时使用增氧设备。根据不同天气状况在不同时间开启增氧机或水泵。坚持晴天中午开,傍晚不开;阴天清晨开,白天不开;浮头以前开,连绵阴雨天半夜开的原则。同时备好急救的化学增氧剂,预防缺氧浮头发生。

2.加强施肥管理,确保生长和保膘。10月份平均气温仍然维持在22°C以上,是鱼类生长旺季,肥料投入不能放松,这不仅可为鱼类生长提供充足天然饵料,而且可保膘增肥,为鱼类顺利越冬奠定基础。

3.加强饲喂管理,增强鱼体抗病力。要实行“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四定”投饵原则。投饵量要根据天气、水质和鱼摄食情况灵活掌握。饵料要营养全面,适口性好,新鲜不变质,保证鱼吃饱吃好又不浪费,以免污染水质。

4.加强病害防治,控制和消灭病原体。秋季返热可能成为鱼类又一个发病高峰期,要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对水体消毒可采用菌毒双杀、二氧化氯、菌毒绝杀或溴氯海因等全池泼洒,杀灭水中的病原菌。可视水质情况适量施用生石灰,调节pH值。

5.相关水生动物疾病防控方法请登录“www.adds.org.cn(全国水生动物疾病远程辅助诊断服务网的‘自主诊断栏目’)”查询。

广东省

广东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审批颁发:林琳

审核:张志 分析员:曾庆雄

10月份广东省气温开始逐步下降,昼夜温差加大,要继续做好防风、防洪措施。养殖水生动物进入后期生长阶段,投饲量增加,及时做好水质调控,加强饲养管理,在饲料中添加多维和免疫增强剂等增强营养,提高抗病能力。

◎ 病情预测

1.淡水养殖鱼类:易发生车轮虫病、斜管虫病、指环虫病、细菌性败血病、烂鳃病、肠炎病、溃疡病、诺卡氏菌病和虹彩病毒病等,重点关注全省养殖区域。

2.海水养殖鱼类:易发生刺激隐核虫病、诺卡氏菌病和虹彩病毒病等,重点关注全省沿海养殖区域。

3.对虾:易发生对虾早期死亡综合症、虾肝肠胞虫病和虹彩病毒病等,重点关注粤西、珠江三角洲等高密度养殖区域。

◎ 防治措施

1.做好养殖品种起捕上市的准备,拉网时要注意对养殖品种的影响,避免因损伤导致病害的发生,并及时做好消毒工作。

2.目前仍是海水鱼刺激隐核虫病流行的高峰期,各沿海市要加强对该病的监测,提前做好防控工作,防止出现流行和暴发。

3.需要越冬的养殖品种要提前做好入冬前的准备工作,要搭保温棚或增温设备的,要提前做好准备,并及时把养殖品种转入越冬塘,入塘后要做好保温、增氧、水质调控和投饲等管理工作,以利于养殖品种的安全越冬。

4.10月份仍可能有台风在广东省沿海地区登陆,台风灾害往往带来强暴雨,造成水产养殖地区大范围洪涝灾害,渔业生产损失严重,灾后各种病原体容易滋生蔓延,养殖品种由于应激反应造成体质下降,极易引起水生动物疫病的暴发,要加强灾后水生动物疫病应急监测预警,做好水产养殖病害防控工作,防止复产期间水生动物疫病暴发流行。

5.暴雨、洪水后对养殖水体影响较大,及时加强水质管理,调节改善水质,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可采用生石灰、碘制剂等消毒处理,施用微生物制剂、水质改良剂等方法调节水质,有条件的地方可进行换水、加注新水。

病害防治应根据养殖品种的实际情况,在专业机构或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实施,相关疾病防控方法请登录www.adds.org.cn(全国水生动物疾病远程辅助诊断网,简称鱼病网)查找。

湖南省

湖南省畜牧水产技术推广站

审批颁发:刘俊杰

审核:王锡荣 分析员:周文

据湖南省气象部门预测,10月份,气候转凉、温度降低,月平均气温为20℃~28℃,养殖水温在22℃~25℃之间,月降水量在20mm~50mm之间。10月主要防治病害有草鱼出血病、细菌性烂鳃病和肠炎病等,另外寄生虫病也会时有发生,主要是锚头鳋病、中华鳋病、车轮虫病,依据湖南省历年发病特点及气候条件,10月份疾病预测如下:

◎ 病情预测

1.草鱼:草鱼出血病、烂鳃病、肠炎病虽有下降但仍有发生,易发生水霉病、中华鳋病、锚头鳋病等疾病,全省各区域流行。

2.鲢、鳙鱼:细菌性败血病仍有发生,烂鳃病、打印病等是此阶段易发疾病,全省各区域都有流行,重点关注池塘养殖鲢鳙鱼区域。

3.鲫鱼:细菌性败血病趋于缓和下降,主要发生中华鳋病、锚头鳋病等疾病,全省范围内流行,重点关注主养鲫鱼的养殖区域。

◎ 防治措施

1.加强生产管理。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巡塘;适时开增氧机,预防或减轻浮头;对于一些达到商品规格的品种,应及时捕捞上市,保持养殖池内合理的密度,促进养殖对象生长。拉网并塘或运输时要轻快,注意保护好鱼体,避免受伤产生继发性感染以及应激反应过度导致免疫力下降,影响越冬成活率。越冬密度要适宜。

2.注意水质调控。有些养殖生物已经进入养成后期,自身污染将加重,密切注意水质变化;定期使用生石灰或含氯消毒剂消毒养殖水体;定期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定期充水换水,使养殖水体水质始终保持良好状态。

3.细菌性败血症、肠炎病。可采用敏感度高的抗菌药物进行拌饵内服,常配合大蒜素、中草药(如复方三黄散、大黄精华素)和维生素内服,同时用二氧化氯或生石灰等对水体消毒,效果更好。

4.寄生虫病。常采取药物治疗。治疗指环虫病可全池遍洒车指双杀,或用0.1mL/m3~0.5mL/m3的10%甲苯咪唑溶液,稀释2000倍后全池泼洒。用精制敌百虫全池泼洒,使池水达0.2mg/L~0.3mg/L,对指环虫、鱼鲺、中华鳋及锚头鳋的幼虫有杀灭作用;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使池水达1.2mg/L~1.5mg/L,每月或每两个月进行1次,预防车轮虫病、中华鳋和锚头鳋病等。

福建省

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审批颁发:康建平

审核:王凡 分析员:廖碧钗

10月福建省气温将逐渐下降,昼夜温差明显加大,水体对流加剧,易造成水体溶解氧下降,因此,要密切注意养殖水体水质变化情况,防止鱼类缺氧浮头。同时,多数养殖动物进入养成后期,部分陆续开始起捕上市,分批捕捞时要小心操作,尽量避免因机械损伤导致存塘的养殖动物发生疾病。10月份福建省需重点防控以下几种水产养殖动物病害。

◎ 病情预测

1.草鱼:易发肠炎病、烂鳃病、指环虫病、锚头鳋病、缺氧等,请闽北、闽西等主养区域重点防控。

2.鳗鲡:易发烂鳃病、肠炎病、指环虫病、车轮虫病等,请福清、长乐、长汀、漳平、清流等主养区域重点防控。

3.大黄鱼:易发细菌性溃疡病等,请蕉城、福鼎、霞浦和福安等养殖集中区域重点防控。

4.对虾:易发肝肠胞虫病、缺氧等,请龙海、漳浦、诏安、厦门等主养区域重点防控。

◎ 防控措施

1.虾肝肠胞虫病:该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药物可以治疗,主要以预防为主。做好虾苗检测工作,避免选用携带病原的虾苗进行养殖;做好虾池清淤消毒工作,以清除环境中的孢子虫卵囊;发现病虾、死虾应及时捞出并无害化处理,防止被健康虾吞食。

2.鱼类细菌性烂鳃病:主要是加强水体消毒,定期使用碘制剂、氯制剂等杀菌消毒。疾病早期可将病鱼移入水质优良、水温稳定的水体中,并投喂优质饲料,病鱼会逐渐自愈。疾病严重时可采取外泼消毒药或外用药与内服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

3.淡水鱼类指环虫病:(1)注意水温、水质变化,避免变温过大影响鱼体体质,导致鱼体抗病力下降。(2)科学饲养管理。放养密度以适当稀养和混养为宜,定期做好排污和水体消毒工作;定期选别分养,减少个体差异,对个体小的苗种进行强化培养。(3)一旦发生寄生虫病,可调控水质,并使用驱杀虫药物。

甘肃省

甘肃省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审批颁发:邵东宏

审核:王全意 分析员:孙文静

10月份,甘肃省预测气温在0℃~25℃之间,养殖水温在8℃~20℃之间,昼夜温差大,养殖病害逐渐减少,应加强池塘鱼类越冬前的育肥工作,增强越冬鱼类体质,保证安全越冬。此时,正是冷水鱼生长旺季,水库网箱养殖场和池塘冷流水养殖场应加强病害防控。

◎ 病情预测

1.草鱼、鲤鱼、鲫鱼、团头鲂、鲢鳙鱼:正值商品鱼大量上市,应加强出塘鱼的休药期管理,保证上市水产品的质量安全。

2.虹鳟鱼:易发生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重点关注永昌、临泽、永登、武山、永靖等虹鳟鱼养殖场。

3.鲟鱼:易发生细菌性肠炎病,重点关注陇南地区文县汉坪嘴水库、甘南州卓尼县九甸峡水库和临夏州永靖县刘家峡水库等地区的养殖场。

◎ 防治措施

1.加强日常管理工作。定期更换池塘水质,加注新水,适时开启增氧机,增加水中溶氧,防止鱼类浮头泛塘;准备上市的商品鱼要加强休药期管理,保证上市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准备越冬的鱼类要投喂脂肪含量较高的配合饲料,加强越冬前的育肥饲养。

2.注意天气变化,勤巡塘。观察水质变化情况,根据鱼类摄食、活动情况和天气变化情况科学调整投饵量,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

3.肠炎病防治。每千克鱼体重使用大蒜5g,大蒜捣烂后添加食盐0.5g,拌饵投喂,每日投喂两次,连喂3日~5日。

4.虹鳟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如有养殖场发现疑似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应立即按相关规定逐级上报渔业主管部门,并对患病已死亡的鱼体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随意丢弃。要对养殖场的进排水、生产工具、运输工具等进行严格消毒,管控进出入人员、严禁运输活鱼至养殖区,杜绝疫病传播扩散。

天津市

天津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审批颁发:冯守明

审核:孙悦 分析员:林春友

进入10月份,疫病危害程度进一步减轻,但仍应注意以下疫病的潜在危害。

◎ 病情预测

1.池塘养殖鱼类:易发生烂鳃病,应注意鲫疱疹病毒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的潜在风险,重点关注区域为淡水、半咸水鱼类养殖区。

2.海水工厂化养殖鱼类:易发生刺激隐核虫病、烂尾病,重点关注区域为海水工厂化鱼类养殖区。

◎ 防治措施

1.鲫疱疹病毒性造血器官坏死病防治措施

(1)投喂免疫增强剂,增强鱼体的免疫力和抗病力。

(2)鲫鱼发病后,首先对发病池塘进行隔离,防止疫情蔓延。

(3)投喂国标细菌病防治药饵,以防继发细菌病造成更大损失。

2.养殖鱼类烂鳃病、烂尾病防治措施

(1)适时开启增氧机,改善养殖水体的溶解氧状况。

(2)发病后,全池泼洒国标渔用消毒剂;投喂含抗菌药物成分的国标渔药药饵5天~7天。

3.海水工厂化养殖鱼类刺激隐核虫病防治措施

(1)加强对苗种的检测,放养前,用国标渔药对苗种进行药浴处理后再进行放养。

(2)禁止投喂活体饵料,以防外来病原的侵袭。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审批颁发:张人铭

审核:陈朋 分析员:韩军军

10月份开始进入深秋季节,养殖进入末尾阶段,本月水温低,投饲量少,不易发生鱼病。部分未上市的商品鱼和存塘鱼种要做好越冬准备,为了保证鱼体健康越冬,在捕鱼、拉网和消毒等环节应轻缓操作,避免鱼体受到损伤,从而引起继发性感染。上市商品鱼要严格遵守休药期制度,保证商品鱼的食用安全。

◎ 病情预测

1.水霉病:危害各种鱼类,鱼体受伤是该病发生的重要诱因。

2.烂鳃病:主要危害草鱼、鲤鱼、鲫鱼等,从鱼种到成鱼均可受害。

3.车轮虫和锚头鳋等寄生虫病:主要危害四大家鱼等鱼类。

◎ 防治措施

1.预防措施

拉网、捕捞和运输过程中应防止机械类损伤,并塘越冬鱼类要严格做好鱼体消毒和池塘消毒工作。对上市的商品鱼要注意药物休药期,为保证商品鱼质量,严禁休药期内的商品鱼出塘上市

2.治疗措施

(1)水霉病:8%二氧化氯,每立方米水体0.5g,全池泼洒。或者食盐,一次量,每立方米水体30mg~50mg。鱼种放养前浸浴5分钟~10分钟,根据不同的品种时间要做适当调整。

(2)烂鳃病:10%聚维酮碘溶液,一次量,每立方米水体0.5mL~1mL。预防烂鳃病等细菌性疾病,可用生石灰、二氧化氯等消毒剂全池泼洒。

(3)车轮虫和锚头鳋等寄生虫病:可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治疗,或敌百虫全池泼洒,按照说明书使用。

河北省

河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审批颁发:王凤敏

审核:李全振 分析员:石洁卿

10月份,河北省各地秋高气爽,水体溶解氧升高,气温和水温逐渐下降。多数鱼类已进入越冬前的最后生长期,由于池塘载鱼量较大,前期投饵量较多,残饵及代谢物也沉积较多,易厌氧发酵产生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同时昼夜温差逐渐增加,上下水层对流加大,易使水质恶化。应注意调控水质,加强饲料营养和饲养管理,以利于越冬,并根据池塘状况和市场行情及时出池。根据近几年同期河北省水产养殖病情测报监测数据,10月份需重点关注以下水生动物疾病。

◎ 病情预测

1.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主要发生对象为草鱼、鲫鱼和鲤鱼等多种淡水养殖鱼类。特点是发病鱼种类多,流行范围广,尤其多呈急性流行,发病后死亡率高。重点关注河北省内陆区域。

2.淡水鱼细菌性肠炎病、烂鳃病:主要发生对象为草鱼、鲤鱼和鳙鱼等多种淡水养殖鱼类。在水温高于18℃时流行,25℃~30℃为流行高峰。从鱼种到成鱼都可发病,且死亡率较高。重点关注河北省内陆区域。

3.锦鲤疱疹病毒病和鲤浮肿病:主要发生对象为鲤鱼和锦鲤,锦鲤疱疹病毒病发病水温为18℃~30℃,尤其在22℃~28℃易发生。鲤浮肿病发病水温为7℃~30℃,尤其在20℃~28℃易发生。重点关注河北省内陆鲤鱼主养区。

4.指环虫病:主要危害草鱼、鲢、鳙、鲤等鱼类,尤以鱼种最易感染,多数种类的指环虫繁殖适宜水温为20℃~25℃。重点关注河北省内陆区域。

5.鳖红脖子病、溃烂病、白底板病:发生对象为中华鳖,发病水温25℃~30℃,重点关注河北省内陆水域。

6.海水鱼细菌性肠炎病:主要危害大菱鲆、牙鲆、半滑舌鳎等,多因水温偏高、饵料不新鲜引起。重点关注沿海地区。

◎ 防治措施

1.预防措施

(1)养殖池塘应做好工具消毒;保持合理放养密度;定期加注新水或换水,定期用氯制剂或生石灰等对池水消毒;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调控水质。

(2)提高饲料质量,在饲料中加入免疫多糖等提高水生动物抗病力和越冬能力。

(3)中华鳖越冬池要进行池底消毒、降解有机质,逐步更换成新水,防止水质变差引起的死亡。在越冬前用驱虫药一次,进行体内驱虫。

(4)注意天气变化,10月份昼夜温差逐渐增加,上下水层对流加大,应加强巡塘,适时开机增氧,发现病情及时采取措施。在拉网和运输时小心操作,避免鱼体受伤。

2.治疗措施

(1)对于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烂鳃病,可投喂氟苯尼考粉或恩诺沙星粉抗菌药饵治疗。对于淡水鱼细菌性肠炎病可用庆大霉素拌饵投喂。

(2)对于鲤鱼锦鲤疱疹病毒病和鲤浮肿病,应对发病池塘及相邻池塘进行隔离饲养,养殖工具、器具等需消毒并专用。死鱼远离养鱼池无害化处理,养殖用水禁止外放。开启增氧机增氧,但不要将水搅浑,应暂停投喂饲料,发病池塘不要采取滥用药物、调水等易引起应激的措施,在发病4天~5天后泼洒三黄粉等抗病毒中药可缓解病症;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病情。

(3)对于淡水鱼类指环虫病,可用精制敌百虫粉、甲苯咪唑治疗。

(4)对于中华鳖红脖子病、溃烂病、白底板病,可采取降低养殖密度、加大换水量降低水温,并投喂三黄散或氟苯尼考粉抗菌药饵治疗,同时用氯制剂或生石灰等对水体消毒。

(5)对于海水鱼细菌性肠炎病,可加大换水量,降低水温,投喂洁净饵料;施用氟苯尼考药浴,拌饵投喂土霉素。

(6)相关水生动物疾病防控方法请参考“www.adds.org.cn(全国水生动物疾病远程辅助诊断服务网)”。

江苏省

江苏省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审批颁发:陈辉

审核:方苹

分析员:倪金俤、王晶晶海

10月份,随着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寒露的到来,天气将由凉爽向寒冷过渡,逐渐深入冬季。伴随着水温的下降,鱼类活动量相应减少,耗氧量也相应降低。由于低温,鱼的发病率逐渐降低。部分鱼类已经长成出塘规格,应瞅准行情适时上市,起捕拉网时要注意对养殖对象的影响,避免因机械损伤导致疾病发生。

◎ 病情预测

1.鱼类肝胆综合症:一般由于饲料投喂过量、营养成分失衡、饲料酸败变质或药物滥用等原因引起。淡水鱼高密度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2.鱼类锚头鳋病:水温回落进入锚头鳋繁殖的旺盛阶段,各淡水鱼主要养殖区均需重点防控。

3.河蟹烂鳃病、肠炎病等:河蟹养殖进入销售季节,多由蟹池水质恶化引起,特别是一些地区投喂冷冻小杂鱼,因贮存不当腐败变质,易引起发病。重点关注苏州、泰州、盐城、南通等地区。

4.虾类肠炎病、黑鳃病等:由于养殖密度过大,投饵不科学、水质恶化、捕捞操作不慎造成外伤等引起虾病。重点关注盐城、苏州、南通等对虾主养区。

◎ 防治措施

1.鱼类肝胆综合症:投喂质量可靠、稳定的饲料,定期使用中草药,缓解有毒有害物质对肝胆的损伤。看水质具体情况调节水质,尽量选择温和的外用消毒药物。

2.在日常管理中加强水位调节和水温控制。当天气变化很大时,水位应及时加深,水面保留一些浮游植物,可起到一定的温度控制作用。将已达上市规格的鱼捕捞上市,稀疏养殖密度,降低池塘载鱼量,促进存塘品种生长,提高产量。拉网起捕后及时使用碘制剂等刺激性较小的消毒剂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预防寄生虫和细菌感染。

3.根据河蟹摄食量多少和天气变化,多投喂新鲜、营养全面、优质的饲料,以促进河蟹消化吸收,增进食欲和提高机体免疫力。

4.防治虾黑鳃病,定期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并在饲料中适当添加维生素C;发病虾塘用含氯制剂全池泼洒消毒。

5.水产品上市之前务必注意休药期,确保上市水产品符合国家食品安全相关规定。禁止使用各类违禁药品,保障质量安全。

猜你喜欢
细菌性水温鱼类
历史上那些骇人的细菌性传染病
某轻型卡车水温偏高的分析及验证
棚菜出现各种“烂” 重防细菌性病害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调查研究
鱼类运动会
基于PLC的水温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DS18B20水温控制系统设计
奇妙的古代动物 泥盆纪的鱼类
大联大:最先感知“水温”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