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背景下高校融合媒体人才定制化教育探究

2019-11-11 02:34任秋菊
新闻爱好者 2019年8期
关键词:智能+媒体融合人才培养

任秋菊

[摘要]“智能+”背景下,媒介融合对传媒人才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对融合媒体人才的培养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运用“智能+”思维,创新教育方式。目前,高校对融合媒体人才的培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通过分析这些问题和不足,提出高校可向校内其他专业定制补充课程,向网络定制扩展课程,向业界定制实践类课程,以培养社会需要的融合媒体人才。

[关键词]“智能+”;媒体融合;人才培养;定制化教育

随着5G时代的到来,媒介融合发展更为迅速。2019年1月25日,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報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指出,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这是他继5年前提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描绘我国传媒战略发展蓝图之后,再次详尽论证我国媒体下一步的战略发展蓝图。”高校融合媒体人才的培养要满足社会的需求,适应媒体融合的快速发展,其教学就应该进行相应的改革,紧密结合时代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培养目标。

一、当前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智能+”背景下,由于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的渗透,传媒产业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无论是传媒业格局、传播方式,还是传播理念、思维方式都在经历着一场革命。这就要求高校对传媒人才的培养,要具有超前意识和融合思维。虽然-些高校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特色的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但是高校传媒人才的培养和社会实际需要的融合传媒人才还存在-定的偏差。

(一)师资队伍认知相对传播环境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在传媒一线的业界.人士来说,他们有着更深刻的、更直接的体会。相当一部分传媒人经历了从传统媒体时代向媒介融合时代的过渡。因此,这些业界人士是站在传媒发展前沿的,对传播环境的感知具有-定的预见性。而对于高校新闻传播学的教师而言,他们对于传媒业发生的巨变认知,一般都比较滞后。

首先,对于一些传媒新技术不能很好地掌握。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各大媒体可以说是各显神通,进行了一场融媒体报道的“比武大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采用“4K+5G+AI”的融合报道策略,首次启用机器人记者“小度”和专为两会服务的AI记者助理“小白”;新华社推出的“新小萌”在全国两会首次登台,是首位“AI合成女主播”,智能AR直播眼镜也得到应用;光明日报社打造的AI主持人“小明”,突破了以往对AI虚拟人物的刻板形象,确保了人物形象的逼真与画面的质感;封面新闻也在今年两会迎来了第一位AI女主播“小封”,以“真人播报+手绘动漫+.人工智能语音合成+现场视频素材”的方式,还.原两会全景。除此之外,VR/AR在全国两会报道中的运用愈显成熟,MR(混合现实)全息报道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正式“上岗”。[2]5G带来的用户对沉浸式视频新闻的广泛需求,几乎成为新媒体的保命符,因为它强有力地制衡了网媒的生存空间。[3]这些新技术,对于大多数在教学岗位上的教师而言,还有一定的距离,他们并没有充分的条件和环境掌握这些技术。其次,对于传播环境的变化缺乏-定的认知。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媒体传播由原来的内容生产向产品生产转变,受众向用户转变,传播格局由原来的单一传播向多元传播格局转变。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能够及时敏感地把握这些转变,改变原来的教学理念与思维方式。然而,现实却是有一部分教师并没有紧跟传播环境的变化,对新媒体的认知还停留在“不是主流媒体”上。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上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重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人,尽快掌握这个舆论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

(二)高校融合媒体人才培养方式与社会需求存在“两张皮”现象

媒介融合时代要求高校培养多元化的应用型传媒人才,很多高校也是朝着这个培养目标努力的。“智能+”背景下,融合媒体人才培养理念从原来的“小新闻”向“大传播”转变,从培养“新闻人才”向培养“媒体人才”转变。目前,由于专业设置的局限性,导致培养的人才与业界的需求存在着不对等性。

首先,“通才”教育不够全面。融合媒介环境下,融合媒体人才应是“通才”,他们对于传播学、营销学社会学、美学、心理学、经济学等都应有-定的涉猎。具备了这些知识和相应能力,他们在筛选信息、制作内容、传播内容时,才能够对相关联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内容进行相应的处理。目前,专业设置的壁垒影响依然存在,要做到培养“通才”的融合媒体人才还有一定的难度。其次,对前沿知识与技能把握不够。就如前面所提到的,前沿知识和最新技能一般会最先用在传媒一线,教材的编写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同时,教师对这些前沿知识和技能把握得不够及时,没能很好地贯穿到课堂中去,由此导致了目前高校融合媒体人才培养缺乏前沿知识与最新技能。

(三)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传媒人才多元化的要求

“智能+”时代对传媒人才的要求是多元化的。在技术不断渗透的传媒领域,要求传媒人才不但要具备基本的媒介素养,还应具备新媒体技能超前思维。同时,由于媒体正在由内容生产向产品生产转变,“社交媒体电商化和电商媒体化成为普遍现象"4,这就要求传媒人要具备市场营销思维意识。

目前,一些高校的培养模式并不能很好地做到培养多元化融合媒体人才的相关要求。

首先,专业壁垒限制了融合媒体人才的多元化发展。学科边界逐渐模糊,甚至消融媒介融合背景下对传媒人才的要求。传播、广告、计算机、心理学、营销学、社会学等知识的融合与贯穿,是媒介融合背景下对融合媒体人才的综合要求。但目前,一些传统的新闻专业还是以新闻的采、写、编、评为主要教学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媒人才的培养。其次,授课方式的落后对传媒人才的培养具有局限性。由于对新技术应用不够了解,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比较落后。融合媒体人才需要对采、编、录、剪辑和播放等技能足够熟悉,才能适应当前媒介发展的需求。这就需要配套设施和实践平台,然而,建立实践平台和采购配套设施是需要资金的。这对于一些实力较弱的院校而言,资金的不足也导致了教学方法与授课方式的落后。

二、高校融合媒体人才的定制化教育

(一)“智能+”与定制教育

一般来说,定制化教育多指一些院校和企业达成一致协议,高校与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企业“预订”高校的毕业生作为其员工。这种定制化培养还只限于满足企业的需要,并不是從学习者本身的需要出发。本文所说的定制化教育,除考虑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外,还考虑到学习者自身的需要。“智能+”高等教育的本质就是用“智能+”思维来激发高校教学的活力,将互联网作为一种关键要素,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独特优势,重组教育流程、转变教学方式,提升教育效能,重点对大学课程和专业进行改造,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教学和学习者学习的双重变革,专注师生互动的教学水平,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教学管理与组织模式,实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目标。(59“智能+”背景下,融合媒体人才教育可以整合资源,科学分析学习者的特点,从而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策略。

(二)高校融合媒体人才定制化教育设计原则“智能+”环境下,传媒人才除了要具备融合思维和创新能力外,,还应是具备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开阔的视野,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因此,高校在设计融合媒体人才定制化教学时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补,上学生短板

传统的新闻传播专业一般招收的是文科学生。在培养过程中,由于专业的设置,他们主要学习的是新闻传播专业理论知识,而对于互联网技能技术把握不够。目前,H5、VR/AR等技术广泛运用在传播领域。2013年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开始文理兼收。文科生和理科生各有优势,也各有短板。高校在设计融合媒体人才定制化教育时应该遵循补上学生短板的思路。

2.拓宽学生视野

融合媒体时代,仅仅把目光放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上是远远不够的。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视频连线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负责人,希望他们用好国际化传播平台,客观、真实、生动地报道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因此,高校在设计融合媒体人才定制化教育时应该遵循拓宽学生视野的思路。

3.加强学生实践

高校融合媒体人才教育存在较为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导致一些学生毕业之后执行能力较差。笔者通过对百度百聘网站招聘的媒体人才职位分析发现,除了基本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相关的互联网技能外,这些职位还要求应聘者有媒体运营经验,能够执行统筹项目运营等。目前,高校对于传媒人才的实践锻炼还相对薄弱。因此,高校在设计融合媒体人才定制化教育时应该遵循加强学生实践的思路。

(三)高校融合媒体人才定制化教育策略探究根据补学生短板拓宽学生视野、加强学生实践的原则,高校可对学生实行本科导师制,结合校内、网络、业界相关资源,制定融合媒体人才教育策略。

1.向其他专业定制补充课程

高校在探究融合人才培养策略时,可先根据校内资源优势,向其他专业定制补充课程。融合媒体人才发展方向应该是多元化的,融合人才培养的界限逐渐趋于模糊。因此,可打破专业设置壁垒,补充相关课程。除了传媒本专业的相关学习外,校内的其他专业知识都可以定制。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可以进-步补充传媒专业技术上的欠缺;营销专业的课程可以进一步对融合媒体人才应具备的营销思维意识进行扩展;美术专业的课程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校内的诸多课程都可以成为高校培养融合媒体人才的有益补充。

通过学生的综合分析评价,导师给出建议,指导学生定制相关课程,进行深入学习。校内资源的开发手段多样。首先,可以利用互联网优势,把相关专业的精品课程放在校内网站上。定制的同学可以登录网站,随时学习。尤其是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而言,更需要补充相关课程知识。文理兼收的学情,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均衡的情况。在基本的专业课学习之外,通过定制课程,文理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有侧重地定制相关课程,以补上短板,达到均衡全面发展。

2.向网络资源定制扩展课程

“智能+”时代,互联网技术不但深刻改变着教育者的教育方式,同时也改变着学习者的学习方式。目前,互联网有着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这为互联网定制化教学提供了内容保障。中国大学MOOC、微课视频公开课、在线学习平台等,都是优质的教学内容。

导师对所指导的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析评估,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知识结构,结合各种网络教育资源的优势和特征,为学生定制适合的内容,引导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具体操作上,可以设定学习时间、学习要求、考核方式等,确保定制课程学习效果。在学校课堂教学及校内其他专业补充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向网络定制扩展课程,学生可进一步扩展他们的知识学习,从而形成更为全面的知识体系。

3.向业界媒体定制实践课程

目前,校企合作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样,也可以与业界媒体加强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作为高校融合媒体人才定制化培养的策略。要真正将这项工作落到实处,高校第一步要深人媒体调查,分析不同的媒体单位的情况。不同的媒体单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侧重点也会不同,有的是侧重项目运营能力,有的是侧重内容制作能力,有的是侧重综合能力。据此安排学生实践的侧重点。第二步,和选定的媒体签订协议,实行业界大咖导师制,一线锻炼和专题讲座相结合,真正把高校融合媒体人才教育和社会业界实践联合起来。第三步,根据学生的意愿,实行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实现实践课程的定制化教学。一个导师可以带领不同数量的学生,深入传媒一线进行一定时间的锻炼,并定期举行专题讲座,总结实践中的成绩和问题,从而推动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第四步,对实践课程进行考核。考核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考核方式可以多样化,可以以实践期间独立完成作品的传播状况为考核方式,也可以以实践期间的总结体会为考核方式。

“智能+”背景下,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要求融合媒体人才要具备前瞻性眼光,敏锐把握时代动向,掌握融合媒体传播技能,提高综合素养。“智能+”在促使人们思维方式改变的同时,也变革了学校的教育方式,为高校融合媒体人定制化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高校应顺应时代要求,对传媒人才实行定制化教育,为社会提供更高素质、更强能力的融合媒体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力丹.习近平论“建设全媒体”[J].新闻爱好者,2019(4).

[2]赵继敏.近年媒体融合的新趋势及其启示[J].新闻爱好者,2018

[3]刘建明.5G对社会与传媒业的历史性颠覆[J].新闻爱好者,2019(3)、

[4]左志新,沈金萍.融合报道各显神通:2019全国两会媒体报道纪实[D].传媒,2019(4).

[5]曹培杰,尚俊杰.未来大学的新图景:“互联网+高等教育”的变革路径探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6(5).

(作者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编校:王志昭

猜你喜欢
智能+媒体融合人才培养
腾讯云定义“智能+” 万物智联新时代即将开启
后互联网时代的引擎“智能+”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