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外文章教学内容的开发

2019-11-11 12:36李晓露何奕舒陈怡心
课外语文·下 2019年9期
关键词:韩少功教学内容

李晓露 何奕舒 陈怡心

【摘要】《月夜》是韩少功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文学性散文。诗意的语言描绘出充满诗意的月夜,同时不乏哲理思辨性。在开发其教学内容时,笔者提出了“领略月夜魅力,体悟情感与哲思”“沉入文本,感受诗意语言”两大解读方向。

【关键词】课外文章;教学内容;韩少功;《月夜》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韩少功的《月夜》是一篇内涵深刻、语言风格独特的文学性散文,常被用作初高中语文试卷或习题中的阅读理解题。另外,在中学文学性散文教学中,《月夜》也不失为一篇供学生拓展学习的佳作。为了学生能更好地阅读与学习该篇文章,教师有必要开发其教学内容,挖掘其教学价值。

一、领略《月夜》魅力,体悟情感与哲思

《月夜》融写景抒情、哲理思辨为一体,大致呈现由情感到哲思的路径。文章先抒发作者钟情于乡村月夜的独特情感,再写对自我存在的思索与追问。文章在城乡之间来回跳跃,描写视角不断切换穿插,由此形成了城乡月夜的强烈对比,进而流露出作者对乡村月夜的眷恋与偏爱。从文章的第5段开始,作者用理性、冷静的笔触写自己的一番遐想,在遐想中审视自己,这部分哲理思辨性较强,也是文本意脉的转折点,值得我们注意。散文的意脉呈现是一个运动变化的过程,要揭秘文本的意脉层次,须从文本的和谐统一中跳出来,挖掘文本内部的矛盾与转折。若单靠文本提供的信息,是难以深刻理解这部分的理性意蕴的。这个转折点的缘由是什么?是什么引发了这种遐想?这还得从作者的经历、创作及其个人情怀说起。

《月夜》选自韩少功的笔记体散文集《山南水北》,这部作品侧重于乡村写意,其中不乏作家对城乡文明的思考、对自我的审视等。对于韩少功来说,乡村就是他的精神家园。在宁静的乡村月夜里,作者尽情地享受着月色,并由此引发了对宇宙、自然、人类的探索与思考,“乡村已经成为他观照中国现实问题的另一种精神资源”。不难想象,即便作者身处乡村,当他望着辽阔的星空时,亦会不自知地遨游在浩瀚的天空。盛夏的星空之所以能引发作者的遐想,是因作者具有博大的生命关怀以及不断探索的广阔视野。

文本的深刻意蕴还由末段生发出来。文章写到“我突然明白……”一段,本已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了,然而作者并未停笔,接着来了一个独句段:“山谷里一声长啸,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这是否画蛇添足?笔者认为,最后一段落笔并不突兀,反而为文章增了韵味,添了诗意。同时,这一笔恰能反映出文本更深层次的意脉。我们不妨想想:月光是柔和的,怎会惊飞小鸟呢?结合全文,可发现韩少功笔下的月光是“一枚徽章”,皎洁明亮。加上月光洒向树林,形成稀疏的树影,正是这光与影的交错变化惊动了小鸟。月光的洒落是无声的,却能惊动小鸟,足见月夜是多么宁静;而作者能听到山谷里小鸟的长啸,并且感受到月光变化与小鸟长啸之间的因果关系,这就不仅是听觉上的表层的静,更反映了作者心灵深处的宁静。这便是文章的升格。

再有,此处描写在文章的意脉发展中有呼应开头的回转之势。文章首段点出月亮是“一枚徽章”,末段亦以“月光惊鸟”来暗示月光的皎洁明亮,遥相呼应,极具回环往复之美。而末段仅有一句话,写完便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点供读者想象。这句富有诗意的表达也不禁令人想起某些熟悉的诗句,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为文章增添不少韻味,使读者回味无穷。

在教学中,学生要把握情感这一关键,首先得体会注满情感的景象。文中所描绘的乡村月夜,是作者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我就是在三十多年的漫长白天之后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夜晚”,“我熬过了漫长而严重的缺月症”,这两句可作为该课教学的线索,同时也是问题的生发点,教学中我们可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

1.在作者眼中,“真正的夜晚”是怎样的夜晚?

2.为何韩少功会有“缺月症”?为何三十多年来他从来就没有过一个“真正的夜晚”?

引领学生弄懂这些问题,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感。问题一的设计意在启发学生关注作者笔下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乡村月夜”,领略作者眼中“真正的夜晚”的独特意蕴,进而发现对“真正的夜晚”倾注了充沛感情的作者,体悟作者对乡村月夜的钟爱之情。具体的,教师可带领学生选择几处描写得独到精湛的语句,对作者笔下的月夜展开想象,如“禾苗上飘摇的月光……烙下时间感觉”,“看月亮从树荫里筛下的满地光斑……哗啦哗啦地拥挤”等,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声感受景象,以声传达感情。

正是在如此静谧美好的夜晚,作者不知不觉陷入了遐思。作者对宇宙与自我的发问,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引导学生解决第二个问题,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文本的哲理意蕴。原因在于学生在解决问题二的过程中,须联系到作者的经历与创作背景,学生在了解了韩少功的经历及其创作主张后,再结合文本,《月夜》中的理性哲思便也迎刃而解。

二、沉入文本,感受诗意语言

“作者的人生经验,通过精准的言语来表达,也存活于这些言语中。”我们知道,《月夜》是韩少功的一篇文学性散文,抒发了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所思所感。唯有通过对言语形式的把握与品味,我们才能感受、分享作者所传达的独特体验与思考。《月夜》语言充满诗意和灵气,清新脱俗。韩少功曾在一次访谈中提到:“诗意是我始终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凡是动心的写作都含有诗意,包括一些看似冷静甚至冷峻的作品。”在《月夜》的写景部分,韩少功突破传统表达,运用一系列“不寻常”的语词,独特而绮丽。如文章的第一句,“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采用暗喻和拟人的修辞,将“月亮”比作“徽章”,将“乡村”拟人化。“徽章”指的是佩带在身上用以表示身份、荣誉的标志,通过想象月亮是乡村的标志,突出了月亮对乡村的重要性,形容贴切,无形中点出了月光如“徽章”那明亮的特点,陌生化语言令人倍感新奇。

文章的第二段写道,“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这一处的亮点在于作者打破惯常的词语顺序,按照一般的字词排列,这句话应为“于无数路灯之中暗淡,于各种噪音之中磨损,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稍纵即逝……”,而这里将“暗淡”“磨损”等词置于句首,将状中结构变换为中补关系,令人产生新鲜感的同时,更起到了强调突出的作用。

再有,第三段末尾句的描写更是活泼恣意,运用了排比句式,有一气呵成之效,并选用“飘摇”“跳动”“轻移”“牵动”等动词将月光拟人化,愈显月光的活泼可爱。另外,“飘摇”“跳动”“轻移”“牵动”四词皆给人以轻盈、跳跃之感;而作者 说“无时不在他们心头烙下时间感觉”,“烙下”一词极富力量,有“深深地刻下”之意,这一轻一重是否矛盾?不但不矛盾,反而新奇精妙。把月光写得跳跃灵动,这是作者赋予月光的特征,是倾注了作者个人情感的结果。而后面说“烙下”,则是照应前文的“只要他们还身在乡村,月光就还是他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一句。这样写不仅再现了作者眼中月光的灵动活泼,并且强调了月光已然烙在人们心头,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月夜》的诗意语言特点还体现在富有音乐感。如第四段“看月亮从树荫里筛下的满地光斑……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运用了陌生化语言来描写月色,使文章闪烁着奇光异彩。由“看……听……”可知这句将从视觉和听觉描写月光,“叮叮当当”“哗啦哗啦”等拟声词亦引人注目,然而,月光本无声音,用可爱活泼的拟声词来形容月光洒向大地的情状,这是通感手法。将不同感官的感觉联系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的转移,本是看到月光洒落大地,此时却也仿佛听见了它的声音,视觉和听觉相通,营造出月夜活泼明亮的氛围。再有,“叮叮当当”“哗啦哗啦”是叠音词,也为语句增添了节奏感和音乐美,细细品读,仿佛可以听见月光那悦耳动听的声音。

作者除了展示自己内心“真正的夜晚”,还将写作视角投注到对自我的审视、对人与宇宙的思考上,《月夜》兼具感性与理性,将抒情与思辨融合得自然流畅。文本的哲理思辨性集中在第5、6段,作者在第5段连用了四个问句、三个“也许我是……”句式向自己发问,引人深思。紧接着转段写自己的“顿悟”:“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描写对象转向城市,这是作者在遐想中得到的答案。即便身处在静谧的乡村,作者仍拥有宇宙大爱的博大胸怀,从未间断对宇宙、人类、自然、城乡的思索,堪称一位“精神上的行者”。

对于以上所述,教师皆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细细体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課程。”由此可见,语文课程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关注语言形式层面,进而把握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王弼《周易略力·明象》),言语描摹形象,形象表达意味,在“言象意”三者中,言是首要的、基础的,因此要引导学生从言语形式入手,体会作者的独特情思,即探究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文本形式来表达所思所感的,进而把握独特写法的用意所在。

《月夜》文采斐然,语言富有诗意,是学生朗读与鉴赏的典范。善用陌生化手法,巧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加上运用拟声词、叠音词,使语句活泼明快、乐感强烈,增强句子节奏。这些皆赋予了文章以诗意美,故都是适宜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要注意将各部分有机融合。比如,在感受语言的音乐感方面,可引领学生细细品读语句,涵泳文本,以优美的声音将优美的语句富有感情地朗读出来,以声入情,声声传情。再如,体会文本陌生化语言的精妙时,可通过调、删、添等方式对原文语句进行变换,再出示原句与改句两种不同形式的句子,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在反复对比读的过程中体会原句的奥妙,把握修辞手法的妙处,进而感受作者灵活自如地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力。

此外,《月夜》中对城乡月夜的强烈对比非常突出,写作视角在城乡之间来回变换。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写的好处,具体可通过朗读、速读等方式,让学生在城乡月夜之间切换,反复比较两者的差异,把握作者的目的——凸显乡村月夜之真、之美,进而领略对比写法的妙处。

参考文献

[1]韩少功.山南水北[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2]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张均.用语言挑战语言——韩少功访谈录[J].小说评论,20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韩少功教学内容
韩少功的“根性”
笑的遗产
主持人的话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线性代数课程学—研—用教学内容及模式探索
精心设计教案 重构教学内容
请教韩少功
——《革命后记》初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