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缺失和塑造

2019-11-11 15:50周子杰
人民论坛 2019年30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

周子杰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系统运作的新兴力量,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面临着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消费主义、极端主义等消极思想的侵蚀,其价值观重塑亟需囊括勤奋、朴素、创新、独立、思辨与发展等积极思想的引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补位需求十分迫切。

【关键词】大学生 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大学是我国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大学生价值观是影响其个人行为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多元、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面对各类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大学生优秀价值观缺失的现象凸显。需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大学生塑造勤奋、朴素、创新、思辨、独立、理性、客观、善良的价值观,这是建设美好未来的重中之重。

大学生易受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思想影响,亟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

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始终未能达到步调高度一致的发展状态,甚至呈现出“重经济、轻文化”的趋势。随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差异的拉大,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开始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社会环境也趋向于多元化、复杂化。处于价值观塑造期的大学生容易落入物质诱惑陷阱,凡事以个人利益优先,为追求个人成就可能无视基本道德准则底线,其价值观在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侵蚀中反复崩塌和重建,此时,若缺乏思想引领,其正确的、积极的价值观将逐渐缺失,不利于个人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为弥补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加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补位极为迫切,且教育引导、环境塑造是关键。首先,要对社会价值取向进行标定,利用主流媒体进行核心价值和美好品质的宣传,改善社会风气,维护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使命感的主导地位。其次,通过改善教育环境,为培育大学生正确价值观提供优质土壤。学校的课程设置、管理机制等因素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学校当以精品通识教育为基础,以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给大学生以优质的精神文明影响。

大学生面临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思想侵蚀,亟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补位

消费主义是一种极端化的物质主义,以物质占有作为价值实现的最终标尺,盲目追求物质本身,崇尚极端享乐的生活理念。一方面,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具有虚假属性。标榜以物质占有量为主导,崇尚无节制的消费,以实现商业盈利为人生目的,扭曲了人和世界的真实关系,从而丧失人的本真目的。另一方面,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具有价值象征性的特征。消费主义风潮下,商品以符号价值为首要追求,被关注的不再是商品固有使用价值。通过新媒体的推波助澜,某些商业群体更是对消费主义生活方式进行过度美化,通过偷换消费概念把消费主义包装成正确的生活理念,人的存在被商品符号化。

面对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现状,大学生对于物质需求有自己的解读,过分强调个性自由,崇尚用更好的物质生活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但消费主义思潮本质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会逐步侵蚀大学生原有的政治理念、道德意识和社会准则,使得其倾斜于个人取向的价值,而逐渐忽视集体价值。产生变化的动因主要有三点:第一,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是内在动因。大学生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爱国热情,以及一定程度的判断力。但消费主义抓住了青年群体对陌生事物好奇的特点,通过潜意识输入,消解了主流价值观的存在基础。第二,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外在因素。全球化便捷了国际间的沟通交流,促进了我国社会结构的调整变化。全球化贸易带来的丰富物质供给,在开阔大学生视野的同时滋长了消费的需求欲望,社会利益格局的变迁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第三,传媒力量成为“助推器”。某些媒体沦为商业利益的传声筒,为消费主义概念摇旗呐喊。被渲染包装后的消费主义片面强调个人物质利益,大学生的本真追求、社会责任感及集体观念都趋于弱化。

面对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侵蚀,必须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补位,全面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主导作用。高校教育应作为大学生价值观抵御侵蚀的责任主体,根据大学生群体的认知过程、心理特点等,对大学生采取全面化的教育模式,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学习,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巩固、提升学生对外物的分析、判断能力,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权、主导权。同时,应着重发展历史教育与创新式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历史认知,强化大学生创新意识,帮助其塑造积极、正确的价值观。一方面,学校教育应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对学生消费起引导作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引导大学生群体确立科学、正确的消费观;另一方面,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必须紧密联系学习和生活。切忌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照本宣科,而应从学生赖以生存的校园、家庭、社会入手,让大学生认识到过度消费导致的资源浪费、超前消费带来的经济重负等严重后果。以理服人,方可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从而稳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大学生受到极端主义、民粹主义思想影响,亟需现代化认知、道德、思辨与创新教育支撑

现阶段,我国已全面进入互联网信息时代,青年学生是网络时代的主要群体,是不可小觑的中坚力量。然而,随着互联网科技快速更迭,网络信息技术涉及领域逐步扩大,给社会关系带来多方位、颠覆性的影响,其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更具有异化性。尤其是作为“网络公民”主体的大学生,难以在主流文化趋势中保持独立思辨的能力,无法客观对待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变化。大学生群体时刻沉浸在去中心化、泛娱乐化的纷繁信息中,被具有颠覆性的、歪曲性的极端主义言论包围,继而使大学生极易被有害信息误导,进而阻碍其正确、积极价值观的形成。

具体而言,互联网去中心化的属性动摇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互联网放大了价值选择的多元性,社会矛盾通过网络传播被歪曲放大,各种利益诉求、负能量等对社会舆论形成挟持。由于大学生易于对特立独行产生盲目崇拜,因此罔顾事实真相,忽视正确的、积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极端主义、民粹主义错误思潮的影响,最终造成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严重降低。此外,大学生群体乐于接受各类网络信息,但时常忽略其中的有害成分。境外有害价值观念试图瓦解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特别是民族极端主义、宗教原教旨主义等有害信息依赖网络渠道对大学生群体形成侵蚀,导致其社会主义信仰动摇。

要摈除极端主义、民粹主义思想的纠缠,挽救大学生独立、理性与善良的价值观,必须加快现代化认知、道德、思辨与创新教育补位的步伐。这一教育目标既是高等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亦是社会发展、家庭教育的未来趋势。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道德水准,加强其思辨能力及创新能力,不仅要求学校做好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助学生习得完备的专业技能、塑造起正确积极的思想意识;社会与家庭也应充当好学校教育的补充者,通过社会舆论宣传、家庭积极沟通等途径全方位推动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助其成为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独立思辨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化高素质人才。

(作者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侯劭勛:《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18年第4期。

②李涛:《网络直播传媒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原因与对策探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年第5期。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