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英称谓语看中西方人际关系

2019-11-11 14:14庞晶美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22期

庞晶美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表达体现了不同的文化现象。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衍生出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如中西方的称谓语存在明显的差异。本文从汉英称谓语的差异来探讨中西方的人际关系,研究发现中西方人际关系的差别与汉英称谓语具有一定的联系。通过分析中西方人际关系差异,我们能够更好的指导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称谓语;亲属称谓语;社会交际称谓语;中西方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2-0028-01

一、引言

称谓,顾名思义,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称呼。这种称呼既有对别人的,也有对自己的。表面上看,称谓只是一种语言现象,实际上称呼最直接的作用在于交流双方在语言上有一个接洽点,使交流双方能够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称呼可以说是一种引人注意的方式,毕竟与人成功交流需要一个过程。这是一个让彼此从语言上顺耳,接着是情感上顺心,再到表达上顺口,最后才能实现顺利交流的过程。因此中西方都离不开称谓,然而,称谓也离不开社会、文化现象。由于中西方的社会历史、宗教伦理、以及价值观念等的差异,汉英称谓语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汉英称谓语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方人际关系的差异,折射出中西方不同的人際关系类型特点。文章通过对汉英称谓语的差异分析,总结了其所反映的中西方人际关系。

二、称谓语以及人际关系的定义

1.称谓语的定义。

称谓,在《新华词典》(1981)的解释为:“人们为了表示相互之间的某种关系,或为了表示身份、地位、职业的区别而使用的一些称呼。”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承担着十分重要的社交礼仪重任。换言之,称谓语本身正体现了语言在人们的交际领域也会扮演有光晕的角色。每一个民族都有各自的称谓系统,并不约而同的遵守它。

2.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际关系是跨文化交际中一个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从字面上看,它指的是个人之间的关系。孔子曰:“人者,仁也。”说明“仁”是做人的基本属性。“仁”这个词是由两个人组成的,其本身就是对人际关系的诠释——人在社会中存在是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1933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约提出的。他认为,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彼此交往过程当中形成的心理关系。此概念表明人际关系的远近由人与人相互交往过程中的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决定。

对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划分大体可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和政治关系。血缘关系不是人们可选择的,而是由出生决定,主要指亲属关系;地缘关系是由人们所处的地理、空间位置决定的,邻里和老乡就属于这种关系;业缘关系是指在工作或职业环境中形成的关系,同事、同学或战友、朋友以及上下级就属于这种关系;政治关系是指政治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贾玉新,1997)

三、从汉英称谓语看中西方人际关系

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它们各自所代表的中西两大文化系统之间存在着许多截然不同之处,中西方在社会性质与宗法观念、家庭类型与婚育观念、政治生活与等级观念、以及礼仪文化与价值取向上存在明显差异,表现在称谓上也有许多不同。汉英称谓语差异主要体现在亲属称谓语差异以及社会交际称谓语的差异。

1.汉英称谓语差异分析。

(1)汉英亲属称谓语差异分析。

中国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洗礼后,汉族已成为一个宗法观念极强的民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礼教传统,即:“内外有别,长幼有序”。这种汉民族传统的家庭宗法文化就是根据父系血缘,围绕家长,确定他们在家族或宗族中的身份。由于中国的封建礼教深入人心,礼节严格繁琐,称谓也必然详繁。“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称谓能表明人与人之间的长幼、尊卑、亲疏与嫡庶关系,能使人们的血缘关系、血缘系统鲜明化清晰而不紊乱,是维护封建宗法制与等级制度的必要手段”(裘燕萍,2003),这形成了汉语亲属称谓语繁复多样的特征。这一特征表现为,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长辈与晚辈、年长与年幼、男性与女性、近亲与远亲等的称谓都严加规范,一一区分。

而与中国人不同的是,西方社会虽然也经历过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存在过农奴制封建宗法关系,但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西方法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深人人心。受这种法制思想的影响英语中对血亲、姻亲的称谓比汉语简单。

可以看出,汉语亲属称谓语比英语称谓语复杂,相对而言,英语称谓语比较简单。汉语的称谓注意性别的严格区分,但英语中一个称谓语就可以相当于汉语里两个性别的称谓语。如:cousin,相当于“堂兄/堂姐”、“堂弟/堂妹”、“表兄/表姐”、“表弟/表妹”。

汉英亲属称谓语在父母双方的亲戚关系的称谓中也有明显的差别。如,在父系的亲属称谓系统中,会出现“祖”、“伯”、“叔”、“婶”、“堂”等表字,表达是一种宗亲内部紧密的血缘关系。然而。在母系亲属称谓系统中,则可以看到:“外”、“舅”、“姨”、“表”等字。在英语亲属称谓语中,不管是父系还是母系,都是用一个称谓语指代了中文的内亲和外亲的称谓语。如:“grandfather”就相当于汉语的“祖父”和“外祖父”;“grandmother”相当于汉语的“祖母”和“外祖母”。这样的情况还有:“uncle”,“aunt”,“nephew”,“niece”,“grandson”,“granddaughter”,“cousin”,“brother-in-law”,“sister-in-law”,“father-in-law”,以及“mother-in-law”等对应的汉语称谓语。在中国,日常见面交流,晚辈与长辈之间总会以辈份相称,体现家庭内部的等级制度以及友好亲密关系。然而,在西方,日常交流中,人们更倾向于直呼姓氏,表达自由平等的西方观念。在这些称谓语差异下,我们可以发现中西方人际关系的区别。

(2)汉英社会交际称谓语差异分析。

礼貌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表现。没有人会喜欢不礼貌的言语和行为。对人有礼貌包括两个方面:敬人和自谦。实际上,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敬人者必自谦,自谦者必敬人。社会交际称谓在中英语言中都突出表现了礼貌这种功能。但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差异,汉英语言在社交类称谓方面的差异也比较显著。汉英社会交际类称谓语粗略可分为四个类别,分别是:身份类、敬语和谦词、亲属类称谓语的泛化以及“老”化类。

汉语中,身份类的称谓语众多,可以根据交流者的职务、职称、职业来称呼,,有时候一个人的称呼还可以有多个,这就会使跨文化交际中,交流双方产生歧义。但是英语中,身份类称谓对象一般只局限于皇族、政府上层、宗教界、军界、或法律界人士。在西方学术界中,Doctor(博士),Professor(教授),的头衔称谓较为普遍,但是Teacher(老师)则不作称谓使用。此外,中国受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人们学会自谦以及敬重他人。因此,汉语的称谓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敬语和谦词。然而,英语中的敬词和谦词远远少于汉语,究其原因,这与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思想密切相关。

受“礼”的思想影响,以及尊敬的意识主导下,在中国环境下,人们在遇到不认识的年长或年幼者时,都会以亲属称谓来尊称,以显示自己对待他人的礼貌和尊敬。如:老爷爷、老奶奶、叔叔、阿姨、大哥、大姐等。这样的亲属类称谓语泛化使用,能增进人际关系的友好亲近,体现和谐的社会观念。但是,在英语中,人们对陌生的人只有“Sir”和“Madam”的称呼,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平等的人际关系,且他们对陌生人存在戒备的心理状态,决不会很快使用这么亲切的称谓语。中国文化传统讲究尊老敬老,以及“长者为尊”。“老”字在称谓语中的应用,体现了交际中对对方的敬重,让对方感受到自己是年长受到尊敬的。然而,西方崇尚年轻、活力、权力和能力,他们避讳对方用老来称呼自己。他们更愿意对方使用“Mr.、Miss或者Sir”来称呼自己。

2.从汉英称谓语看中西方人际关系。

通过分析汉英称谓语的差异,笔者对中西方人际关系的差别概括如下:中国是严格的等级制度关系,西方是自由平等的人际关系。

中国文化中,社会是以“家”为单位构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严格的进行等级划分。同时,社会通过伦理规范规定了不同社会身份地位的行事规范,这种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准则可以用来解释有些中国人的“爱面子”“摆架子”现象。依据血缘和亲缘关系来确定社会身份地位,同时根据不同的身份行事,使得中国的人际关系表现出严格的等级身份制的特点。

与中国人相比,西方人在交往中的关系多是公与私之间的划分,很少注重身份的关系,所以很容易关注关系的内容,也更重视交往的平等(杨宜音,1995)。1776年美国政府颁布的“独立宣言”明确指出,“我们以为以下诸点乃是不言而喻的公理:人类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与生俱来的权力,即生存,自由,追求幸福的权利。政府是为实现这些权力而设置的……。”且在西方,耶稣主张,除了神之外,其他一切人平等,乃至爱你的敌人。耶稣还主张,家庭中的成员平等。

汉语亲属称谓语明确、具体,对不同的关系区分得清清楚楚,严格有序。在称呼上,面对不同辈分,长辈可以直呼晚辈的名,也可以连姓一起称呼,然而,晚辈对长辈则只能严格按照其相应的称谓来进行称呼,直呼其名是万万不可的。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语比较笼统模糊,以性别和辈分为准,不区分长幼。英语中往往是以名字或昵称相称,晚辈对长辈也可直呼其名,在他们看来,这意味着他们之间的亲密无间、关系融洽。如美国电视连续剧《我们的家》中儿媳洁茜就直呼其公公为格斯,这咋中国是绝不允许的,对亲属中的长辈在交谈时都要用上称谓,以表示有礼貌有教养。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教深入人心,流传甚远。然而,西方,作为资本主义國家行列,注重个人价值在自由竞争中的体现,强调人人平等,从而形成“以个人为本位”的社会心理和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在社会交际称谓语对比中可看到,中国人善于用各种身份类称呼、谦词敬词、亲属类泛化词和“老”化称谓来体现自己的敬意,但是在西方人眼中,这是很奇怪的现象,会让他们误解。然而。误解的原因也就在于他们的平等观念。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人际关系是严格的等级身份制,而西方的人际关系则是平等的人际关系,汉英的称谓语语中西方的人际关系相关。

四、总结

本文着重分析了汉英称谓语的差异,并从差异中找出中西方人际关系的特点。汉英称谓语的差异主要有汉英亲属称谓语的差异以及社会交际中的差异,在该差异下,中西方人际关系的特点为中国的严格的等级制度关系,西方的自由平等关系,汉英的称谓语语中西方的人际关系具有一定的联系。由于中西方人际关系复杂,本文只从汉英称谓语差异来发现其差异,没有完全归纳出中西方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陈红光.小议汉英称谓语的差异及互译[J].科技资讯,2007(07):201-202.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李增垠.汉英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及其互译[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7(05):49-53.

[4]李慕杰.汉英称谓语中文化差异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2):58-60+57.

[5]李国芝.跨文化视角下中西人际关系对比[J].现代交际,2018(09):92-93.

[6]毛明勇.文化差异与汉英称谓语的语用功能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03):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