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科技在保费精准厘定中的应用研究

2019-11-11 12:15任媛
卷宗 2019年30期
关键词: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

任媛

摘 要:当前正处于传统保险行业的转型时期,而科技作为保险业转型的核心动能影响着保险业每个环节的进步与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保险”、“大数据+保险”、“物联网+保险”、“基因科学+保险”等保险科技在保费精准厘定中的应用。并讨论了UBI车险的发展前景和“智能穿戴+保险”面临的问题,同时指出基因科学和保险的合法融合现已成为我国保险行业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关键词:保险科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基因科学;基因歧视

1 概述

1.1 保费厘定

1.1.1 保费厘定的定义

保费厘定即保险产品定价。是指保险公司根据某保险产品所提供赔偿责任的风险发生概率,以及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情况、运营成本、销售队伍的激励成本、股东的利润回报率要求、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等,运用核保及精算模型确定保险产品价格的过程。

1.1.2 合理保费三要素

第一,保险产品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销售情况良好----即“卖得出”;第二,保险产品经营收入能够维持保险公司的正常运转----即“守得住”;第三,保险产品经营收入能为保险公司股东提供合理利润----即“能发展”。

1.1.3 影响保费厘定的因素

1)经营环境。(1)外部环境。经济大环境。保险作为金融业的三驾马车之一,对利率、汇率、通货膨胀、CPI等经济指标的预期和波动都较敏感。保费厘定主要通过精算,而精算现值就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现金流现值的期望值,因此,结合对经济大环境和各项经济指标的预测,一种保险产品的预期投资回报率越高,保费定价就会越低。市场竞争环境。与竞争对手保险产品和脱退率的对比也会影响保费厘定。在顾客脱退成本不高和经纪人佣金不召回的前提下,脱退率和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成正比,因此,脱退率较高的保险公司为了降低成本控制风险,保费通常也较高。(2)内部环境。首先,企业竞争策略有差异。第一种,追求高利润型。第二种,薄利多销型。第三种是“鱼与熊掌预兼得”型,即追求规模和利润的平衡。不同的竞争策略没有优劣之分,只有是否适合市场、企业、是否符合合理保费三要素。第二,股东对利润的预期。一般市场越成熟、竞争越激烈,股东对利润的预期越低,保费也相对较低;反之新兴市场的股东利润预期通常较高,保费也会相对高一些。

2)监管环境。从监管对保险公司运营和保费厘定的影响看,由于国内的金融监管和保险监管都比较严格,而严格的监管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降低了风险概率,使市场更稳定;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保险公司的成本。此外严格的监管也限制了企业经营的灵活性,一定程度抑制了创新。尽管我国从2012年就启动了C-ROSS“偿二代”,但是从实际操作来看,还需要时间磨合。

1.2 保险科技

1.2.1 何为保险科技

在“互联网+”和科技创新的推动下,“保险+科技”成为保险行业的发展新趋势,并形成了新的行业术语“保险科技”。《2018全球保险科技报告》将保险科技定义为:保险行业各参与主体,基于一系列数字技术的综合运用,创新风险管理方式,使保险服务效率和服务能力得到提升的做法。保险科技依托互联网平台,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在公司的运营和保险业务的开展过程中,通过对保险业务全流程的渗入,来提高业务的效率、改变产品形态,进而改进服务和与客户交互的方式,来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建构新的保险生态。

1.2.2 保险科技的发展历程

1)萌芽阶段。1997年是我国保险业和互联网融合元年。1997年11月28日,我国第一家保险网站“中国信息保险网”成立;12月,新华人寿促成了我国第一份互联网保单。自此我国的互联网保险进入探索阶段,国内各大保险公司相继试水互联网领域。2005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颁布,使互联网保险真正开始发展。此后,中国人保财险实现了第一张全流程电子保单。2005年9月,原中国保监会颁发的《保险代理、经纪公司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试行)》,标志着中国互联网保险业务逐渐走向规范化、专业化。

2)发展阶段。2012年,我国全年保险电子商务市场在线保费收入规模达到百亿元。各保险企业依托官方网站、保险超市、门户网站、O2O平台、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等多种方式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逐步探索互联网保险業务管理模式;同时,保险中介平台也开始在国内诞生和发展,互联网保险开始逐渐成熟。

3)爆发阶段。从2013年到2016年,我国4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泰康在线、安心保险、易安保险相继拿到了专业互联网保险牌照,以各自优势深耕这一领域。2015年6月,中国的第一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获得包括摩根士丹利在内的投资财团约9.34亿美元的巨额融资。2017年9月28日,众安保险在中国香港上市,这家由阿里巴巴、腾讯、平安三巨头共同持股的仅成立了4年的中国保险企业上市时估值超过千亿港元,而中国最大的成立近30年的房地产公司万科的最新市值是1056亿元。可见科技保险的发展势头。众安保险的成功上市在保险科技领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保险科技”正式成为保险行业下一个竞争前沿。截至2017年末,我国保险科技领域发生43起融资,总额达16.08亿元人民币(未包含上市企业);BATJ等互联网科技巨头已经陆续入股11家拥有保险相关牌照的公司。2018年,国内保险科技领域发生并购融资约42起,同比增长24%,共有38家保险科创企业获得资本支持。我国保险科技进入了势不可挡的快速通道。

4)国外现状。保险科技的热浪席卷的不仅仅是中国。2016年2月,美国医疗健康保险新贵Oscar Health Insurance获得了4亿美元的投资,同时,谷歌、亚马逊等坐拥海量信息和终端的科技巨头凭借自身优势纷纷进军保险行业,利用大数据实现精准营销和盈利模式创新。2018年1月,亚马逊、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和摩根大通宣布联合成立医疗保健公司“避风港”(Haven),旨在为三家公司旗下的近百万员工降低医疗保健成本。2018年10月,Google Capital收购了老牌保险科技公司Applied Systems的少数股权,该公司专为独立保险中介机构提供云计算等软件。

2.3.2 智能穿戴与健康险

随着IoT的兴起,智能穿戴悄然走入人们的生活。从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眼镜到智能T恤、智能鞋和鞋垫等,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技术越来越成熟、功能由少到多、数据收集手段由模糊到精准、影响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第一件智能T恤是2014年由一家名为Hexoskin的公司在美国航天局和加拿大航天局的帮助下研发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跟踪记录宇航员在太空的心率、步数、卡路里消耗、呼吸、睡觉姿势等数据。之后,世界各国纷纷研发出了适用于日常生活的智能T恤并开始用于医疗和健康管理等领域。2015年,比利时组织的“年度物联网应用技术大会”上发布了有心电图、脑电波、皮肤电反射监测功能的“才智T恤”。同年,加拿大OMsignal公司推出了能实时监测穿着者心率、呼吸频率、肺活量、步行数、卡路里消耗量、运动强度、身体状况的智能T恤。除了这类全面监测生理指标的智能T恤,还有针对某种疾病或某个脏器的专业化智能T恤。2017年,加拿大研发出了拥有实时监测哮喘、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呼吸频率的智能T恤。2019年1月,三星推出了专为检查肺部功能而研发的智能T恤。

早期的智能穿戴产品如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都因为是附属穿戴有容易被遗忘和丢失的缺点,而智能T恤、智能鞋和鞋垫等不但不会被遗忘,还有利于长期、稳定、持续、实时监控使用者的身体状况,而且因为和身体的接触更加密切使其采集的数据更加精确。比如有款智能T恤的传感器刚好置于胸部下方,采集到的心率和胸肺部数据更为准确。此外,初期研发的智能穿戴产品通常采用芯片或电极进行数据采集、用电池驱动、用蓝牙传输、输出到手机或其他终端设备,洗涤和充电时需要把芯片或电极、电池先取出来。研究人员正在针对这些不便之处进行改进。在2019年1月的CES展会上,法国数字健康公司----Chronolife推出了一款能够密切关注生命体征的可机洗智能T恤,这款T恤能实时测量六项关键的生理统计数据(心电图、腹式呼吸、胸部呼吸、肺阻抗、身體活动和体温),能够预测心脏病的下一次发作时间。这种智能T恤目前已开始生产,临床试验将于2019年下半年开始。除此之外,Chronolife公司正在开发预测婴儿猝死综合症、癫痫发作和与睡眠呼吸暂停相关的智能穿戴。

智能穿戴的不断进化使其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越来越专业和精确,这便为各种健康保险的保费精准厘定奠定了基础。2017年,众安保险宣布其与智能手环相结合的互联网健康险产品“步步保”授权用户已经达到了千万。目前我国的“智能穿戴+保险”模式正处于起步阶段,只有少数互联网保险公司试水,但相信随着智能穿戴用户的增多、用户数据的长期大量积累,“智能穿戴+保险”模式会成为未来各种健康险的主流。

3 基因科学与保险的磨合之路

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利根进川博士认为引发疾病的根本原因有三种:第一种,基因后天突变;第二种,正常基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三种,遗传基因缺陷。也就是说----“除了外伤,一切疾病都跟基因有关。”如BRCA1基因是一种母系垂直遗传缺陷基因,携带这种基因的女性罹患乳腺癌的概率高达87%,罹患卵巢癌的概率也达到了50%。这就是好莱坞女明星安吉丽娜·朱莉果断切除双侧乳腺的原因。她的母系血缘追溯三代都因乳腺癌或卵巢癌离世。她确知自己携带BRCA1基因是因为做了基因检测。基因检测是通过血液、其他体液、或细胞对DNA进行检测的技术,绝大多数基因检测是为了治疗和预防疾病。

基因科学与保险的关系十分微妙。如果说UBI车险和IoT健康险刚刚上路,那么基因科学保险早已走在路上,却常常不知何去何从。为什么呢?首先,基因作为个人隐私能否被应用于保险有争议。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明确规定除用于医学诊疗外,禁止第三人获取和使用基因检测信息;而德国则规定投保人应向保险公司披露被保险人的基因测试信息;英国在检测方法、疾病种类、保险金额三个维度限制基因检测结果的使用范围;荷兰允许使用健康保险保额30万元以上,人寿保险保额60万元以上的被保险人的基因信息。第二,基因检测结果该不该和保费挂钩?从理论上讲,基因检测结果能够有效帮助保险公司针对每个被保险人做出保费精准厘定,从而大大降低甚至避免保险公司的风险,但这对被保险人显失公允,而且保险的意义何在?因此,2017年11月,我国保监会公布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表示:保险公司不得基于被保险人除家族遗传病史之外的遗传信息、基因检测资料等进行费率浮动。保险公司销售健康保险产品,不得非法搜集、获取被保险人除家族病史之外的遗传信息、基因检测资料,也不得要求投保人提供。保险公司不得以被保险人家族病史之外的遗传信息、基因检测资料作为核保条件。

鉴于基因科学与保险之间的悖论,目前我国保险公司与基因检测机构的合作目的主要是促销,众安、平安、太平、人保、富德等保险公司都尝试过和基因检测机构合作,当然促销的同时也采集了一定数量被保险人的基因数据,但是如何使用尚在摸索阶段。2017年10月26日,中国保险学会与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共同发起成立了基因科技与保险创新实验室,标志着基因科学和保险的合法融合成为我国保险行业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尽管本文细分了保险科技在保费精准厘定中的应用,但其实保险科技中的各个因素和环节常常是有机联系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智能T恤是运用IoT统计生理指标信息,但基础技术仍是AI提供的,统计的是身体各项指标的大数据,而一用到大数据云计算便如影随形。

4 保险科技在保费精准厘定应用中的一些问题

4.1 UBI车险是否只能对接OBD

4.1.1 OBD接口的功能

OBD是汽车内部被强制要求安装的一个接口,这个接口有三种功能:第一,检测汽车故障;第二,检测车辆排放;第三,读取车况信息,如车速、里程、油耗、机油量以及发动机参数等。由于OBD具有这些功能且每辆车都有,因此在目前已知的绝大多数UBI车险中,OBD都承担着收集汽车大数据的重任。

4.1.2 OBD对接UBI车险的问题

首先,OBD和UBI车险是否匹配?OBD作为一个数据输出端口,能提供几千项车辆数据,但保险公司判断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只需要车辆急刹车、急加速及用车时间这三个主要参数。因此,用OBD对接UBI车险显得大材小用。想要采集这三种参数只需要一个带有三轴陀螺仪的手机即可,瑞士MSG公司研发了专门对接UBI车险的MyMile软件,这种软件能有效收集车险所需参数,建立精算模型。

第二,OBD创业公司和保险公司的诉求是否匹配?OBD创业公司作为一类高科技企业,绝不仅仅希望如传统工厂那样把OBD设备生产出来卖给保险公司那么简单,他们除了销售产品,更清楚大数据的商业价值,他们对基于自身产品的数据更感兴趣。而保险公司为了保证数据的隐私性和唯一性总想独占数据,他们需要的只是设备。这种双方的诉求矛盾会直接影响合作。

4.1.3 UBI车险同谁对接最契合

其实若论对行车数据的收集,最专业、最具技术实力、最有发言权的是汽车生产厂家。比如特斯拉Model S从被激活之日起就是联网的,特斯拉能实时收集和提取每辆车的行车数据,甚至包括汽车在哪里充过电,充了多少电。而不管是OBD还是带有三轴陀螺仪的手机亦或采集车险数据的专业软件,都是外接设备,需要研发、购买、安装、输出,这一系列流程都会产生成本,保险公司与这些外接设备厂家合作似乎多此一举,直接去和汽车生产厂商谈合作应该是更多快好省的选择。

4.2 “智能穿戴+保险”的发展之路能否顺利

从上文可知“智能穿戴+保险”模式可望实现投保人和保险公司的双赢局面,但现实是否和理论同样乐观呢?

4.2.1 “智能穿戴+保险”的应用问题

首先,保险公司需要的是连续、大量、准确的有效数据,这就需要被保险人持续佩戴和使用智能穿戴设备,但就目前情况看,人们对智能穿戴的认知度低、没有长期使用习惯、且流失率高。2014年3月,美国市场数据分析机构尼尔森的Connected Life報告显示:70%的受访者知道智能穿戴,但只有约15%的受访者在实际使用可穿戴技术。而企鹅智酷·真象栏目2016年的调查数据:28%的70后买了智能设备后,使用一段时间就会抛弃;80后这一比例为22.9%;90后为21.3%;00后为13.2%。可见年纪越大半途而废的比例越高,而这种时用时不用的碎片式数据对保险公司没有意义。

第二,价格因素。以几种典型智能穿戴设备为例:2019年8月亚马逊平台的智能手环价格最低394.65元人民币,最高1140.32人民币;智能手表价格最低985.76元人民币,最高7232.81元人民币;上文中提到的Hexoskin宇航员智能T恤目前已经在美国发售,套装售价399美元。这样的价格虽谈不上没有消费能力,但消费者会在比较性价比时思考为什么消费。2016年的企鹅智酷·真象栏目调查的“你没有买智能运动设备的原因是”,价格排在第二位,而很多被调查者的表述是“不值那个钱”。在智能穿戴还未成为人们的消费习惯之前,如果价格不能更亲民,势必很难激发市场活跃度。

第三,同理于上文中提到的UBI车险公司与OBD创业公司的矛盾,智能穿戴设备厂商认为自己是天生的数据平台,但大多数保险公司还是希望通过自建平台把数据掌握到自己的手中。数据到底归谁的矛盾又出现了。

第四,无论是智能穿戴公司还是保险公司,对数据的深度利用能力都不足。目前多数保险公司尚不具备将智能穿戴设备收集的数据转换为风险评估精算模型的能力。而智能穿戴公司也很难突破数据收集这个初级阶段。比如说,我们可以从车辆急刹车、急加速和用车时间这三个主要参数判断出驾驶员驾驶情况,但我们很难从一个人今天走了多少步、消耗了多少卡路里精确分析出这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4.2.2 解决“智能穿戴+保险”的应用问题的建议

首先,提升用户体验。智能穿戴留不住用户归根结底是用户体验还不够好。智能相机替代传统相机、智能手机替代传统手机、移动互联网替代PC互联网的过程都不长,也没有多费力地向大众普及,是一个很自然的更新过程。说明只要做好用户体验,产品质量、性能越来越成熟,智能穿戴代替传统穿戴也并非不可实现。

第二,让价格更亲民。让智能穿戴降价不是让厂商赔钱,而是希望通过实现规模效应来降低产品边际成本,实现消费者享受到实惠、厂商也得到利润的双赢。另外,希望保险公司补贴成为常态,直至时机成熟代消费者购买。保险公司补贴智能穿戴的逻辑是智能穿戴设备有效降低了保险公司的医疗费用支出。苹果在此领域走在前沿。2018年,苹果与保险巨头安泰以及联合健康保险签署了一项关于Apple Watch补贴计划的协议。同年,苹果与联合医疗保健公司开展了一项计划,奖励那些每天步行至少10,000步的人,给予他们智能手表费用补贴。它还与人寿保险公司John Hancock合作,为那些过着健康生活方式的人提供较大折扣的手表。

第三,期待保险公司和智能穿戴厂商的合作模式更成熟。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共享是趋势,包括数据。希望双方尽快探索出一条既能保护数据隐私又能彼此促进的共赢合作模式。

第四,无论是智能穿戴公司还是保险公司都需要继续在专业领域不断提升。而想要提高科研效率的最佳方法还是合作。

4.3 基因科学伦理问题

4.3.1 基因歧视

2019年,大学毕业生小周、小谢、小唐因在佛山市公务员考试体检中被查出“携带地中海贫血基因”而遭拒录,三人不满人事部门的健康歧视,将佛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告上法庭。在一审败诉后,不服判决的小周等人又向法院提出了上诉。2010年9月5日上午,佛山中院对该起“中国基因歧视第一案”作出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此案终了后,学术界人士对审判结果纷纷提出质疑。人类的疾病或多或少与基因有关,没有任何人的基因是完美无缺的,也就是说如果每个人都接受基因检测,都会有受到基因歧视的风险。

佛山市中院依法审判,我们不能说其错判;但学术界的理论更专业更合乎情理。如果双方都没错,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4.3.2 反基因歧视

反基因歧视的最有效方式就是立法。1995年,奥地利颁布反基因歧视的《基因技术法》;1998年,澳大利亚颁布的《隐私法》将基因信息归入敏感信息立法保护;2005年2月,美国参议院通过了《基因隐私和反歧视法案》;2008年,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反基因歧视法》;同年,希腊甚至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将禁止基因歧视明确写入宪法;2010年,阿尔巴尼亚颁布《禁止歧视法》;2013年,韩国颁布了《生物伦理和安全法》。但我国尚未有一部直接与基因歧视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也是“中国基因歧视第一案”被全社会质疑的症结所在。期待我国早日出台权威的反基因歧视法,健全法律体系。

5 结语

科技助力传统保险模式变革已成为未来保险行业的发展趋势。但无论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还是基因科学,目前对保险行业的作用和影响都只是一个开始,远远没有发挥出这些科技力量的深层次潜力。而保费厘定也只是保险行业运营链条中的一环。保费精准厘定若能实现无论对消费者还是保险公司都意义深远。对投保人来说,实现了保险的公平性;对保险公司来说,有效控制了风险。保险科技可分为以“改造”“创新”与“重构”为三个阶段。保费精准厘定是保险行业从粗放管理走向科学管理的重要技术桎梏,突破了这一点,将大大提高保险机构经营效率,推动保险科技从“改造”阶段走向“创新”阶段,为“重构”保险产业链条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程竹.京东4.83亿参股安联财险[N].中国证券报,2018-07-26.

[2]何兴龙,陈晗.大数据时代下的农业巨灾指数保障方案设计——以黑龙江农业财政巨灾指数保险项目为例[J].金融博览,2017,12.

[3]基因检测联姻保险惹争议[N].北京日报,2018-09-26.

[4]王春凤.就业中的基因歧视及其法律规制探讨[J].法治与经济,2013,03.

[5]李思宇.我国医疗意外损失社会化分担机制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8.

[6]“基因歧视”离我们还有多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8-16.

[7]丁燕红,李莹.关于完善我国保险市场监管的建议[J].投资与合作,2013,02.

[8]张嫣.做UBI不是编故事[J].经营者(汽車商业评论),2016,07.

猜你喜欢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中国或成“物联网”领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