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偶剧创作与人偶制作的关系

2019-11-11 12:15李永佳
卷宗 2019年30期
关键词:人偶木偶创作

偶剧艺术有别于其它戏剧艺术之处是其极强的综合性和可塑性。其最明显的特点是创作塑造的主体是偶,或者说表演形式不受真人演员的限制,因此偶剧创作具有更开放的创作空间,更高的自由度,可以说唯一的影响来自于制作体现的限制。根本上讲,清楚地认知偶剧创作与人偶制作的关系,有助于艺术创作者捋清思路,明确如何利用艺术和技术手段规避问题,达到创作目的和效果。怀着对偶剧艺术的思考和研究目的,本文将谈一谈偶剧创作中的规律与偶剧制作的关系,如何更好的发扬我国当代偶剧艺术,为艺术家们的创作之路铺平道路。

创作是创作者对事物思考、设计与表达的过程;制作是创作者完成设计与体现的过程。前者表达的是美学和艺术,后者体现的是科学与技术。艺术领域中必然创作比制作更有优先权。也因此,戏剧艺术中创作具有决定性的主导地位,但创作与制作两者往往也是相辅相成的。以制作角度而言,其所对应的偶剧创作是针对于表演与视觉造型的創作,表演形式和造型要求决定了人偶制作体现形式的不同。犹如皮影戏创作,已然决定了制作体现中材料的限制与二维平面为主的制作方式,如果我们不按照创作需求去制作必然导致制作的人偶不符合皮影戏剧的界定,也由此可见偶剧创作对于制作体现具有决定性、主导性。

换个角度来看,虽然人偶制作应服从于偶剧表演创作,但表演的主体不是人而是人偶这一物体,也就说明人偶制作方式直接影响偶剧表演的运动形态和造型语言,能否满足偶剧创作的需求还要看制作体现的可行性和还原度。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传统的木偶艺术中,其演出的实际效果受制作的局限性的影响十分明显。

经过对传统与当代偶剧的发展历史分析,这种对于偶剧创作的局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材料与技术。

早期的传统人偶制作大多是采用天然木材、陶土、织物等材料,对于以前的偶剧创作任务而言这些材料足以应付创作需求,也因此制作材料一直没有被足够的重视起来。但随着偶剧艺术在当代的快速发展,观众对人偶造型审美需求的提高,当今偶剧创作正在以大型化、机械化和小型化、综合化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发展着。显然传统材料已无法满足当今偶剧对人偶的创作需求,比如几米高的巡游人偶不可能单用木料或织物去制作,材料的使用一定是综合性的。当代偶剧创作所需材料不仅要轻、坚固的功能性还要兼具质感、美感的艺术性,如今造型材料对于人偶体现有了更大的影响,进而丰富了偶剧创作的形式。

例如经久不衰的法国人偶戏《斯巴达克斯》,其人偶全部是由金属铁皮焊接而成的装置偶。之所以这样选择,究其原因就是在其偶剧创作限定中要求人偶能够打斗,材料必须坚固耐用,但金属材质质量大,较难加工,因此演员操控的人偶不能做的太大。导演巧妙的将各方面的优势加以利用,保留材质特点缩小人物比例减轻表演负担,灵活的平衡了人偶对表演的限制。当演员手持焊制的小角斗士与其他猛兽装置偶出现在舞台沙场时,铁皮材质具有厚重质感恰如其分的表现了勇士的坚毅与顽强,金属的光泽充分渲染了战场的危险氛围。尤其当人偶打斗过程中金属间撞击的声音给观众身临古代斗兽场的错觉,材质的优秀运用极大提高了偶剧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另一方面,偶剧制作具有极强的技术性,制作人偶的过程是对科学和艺术的整合,所有效果的达成都需要以技术为依托。从传统人偶的制作雕刻,到当代大型机械偶的制造。小到一个零件的设计,大到肢体运动的传动方式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研究,这就极大的限制了偶剧创作的自由度。传统木偶制作方式比较单一,制作精细,但过程漫长且繁复并对手艺技术要求很高。所以传统木偶很难打破制作技术对于表演方式的桎梏,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具有完善造型制作体系的传统偶剧形制。随着当代偶剧发展革新,多元理念的融合,技术手段的丰富,当代人偶制作的技术已不再受时代的局限,但也随之而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更加大型化、机械化的综合性戏剧的出现,涌现出一批如《阿凡达·夜影》、《火鸟》、法国Royal de Luxe公司的巡街机械提线人偶等高技术含量的大型人偶。偶剧的创作需求也更加多元化、高技术化,对于人偶制作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导致偶剧创作对制作技术的依赖性的增加,只有少数具有技术储备和艺术创作能力的公司才能担此重任。

2013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上映的舞台剧《金刚》就是创作与制作完美结合的范本。那只由12人操控的机械提线人偶,其内部有1000英尺的电缆和16位的微处理器,以及一系列复杂的机械动力装置和液压系统。单金刚头部里面就有15个微型伺服电机和两个液压缸控制人偶面部肌肉,也就是说可以让金刚五官做出微妙的表情动作,甚至发出怒吼。金刚全身使用了大量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通过液压控制肩膀的升降,使用鼓风机模拟胸部呼气起伏等技术手段,全方位的表达金刚体态与情感的变化。如此高科技含量的制作如同一项超级工程,技术手段几乎可以解决一切障碍,让设计创作更加自由,这在以前的时代是难以置信的。

同样身为大型机械木偶制作的代表,法国Royal de Luxe街头剧院公司为纪念柏林墙倒塌20周年制作了大型偶剧《THE BERLIN REUNION》。该剧创作理念更为宏大,不仅制作了数个的巨型机械提线木偶,更以柏林城市街道作为舞台,历经数天将故事展现给柏林民众。城市中的高大人偶,加之感人的故事情节,一经上演便吸引了上百万人前来观看,这种大规模、高技术含量制作的演出堪称世界之最。当然巨大的身躯偶剧创作时就要面临更多的技术难题和限制,其木偶制作的技术性不言而喻。“大木偶们”不仅要表情丰富、行动自如,还要求其能够潜水和穿戴服装。法国团队们深知传统技术手段的局限性,为此他们设计制作了一整套的纯机械装置,依据造型需要打造了一幅符合人体工程学的钢筋铁骨,其五官全部由电脑数字化控制。这种大型机械木偶,仅机械设计和制作就必须有相关机械专业人员和技术积累的保障,其制作起点高且技术性极强,这也限制了大部分这类偶剧创作精力集中于技术而多于创作。我想一部真正的偶剧应当避开了过于复杂的技术对木偶创作的限制,而是利用技术手段让创作更自由增加其可行性。

总而言之,尽管人偶制作不论材料还是技术方面对偶剧创作的局限性永远存在,但只要创作合理、取舍得当,就能够再偶剧创作与制作中找到平衡,它们既互相制约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偶制作在当代偶剧创作中极大的影响了其表现形式,但制作体现的水平固然重要,但不是一味追求技术难度和新颖脱俗,而是更应认清自身的局限性,从而更好的为偶剧艺术创作本身服务。

当代偶剧已不再拘泥于创作形式,更加综合化,对制作的需求也愈发新颖和具有挑战。所以说偶剧创作和人偶制作的关系是成正比的,偶剧创作的综合性促使人偶制作向着更加综合的方式改变。从上述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如果偶剧创作趋于追求舞台效果和形式感,势必导致强调制作体现的技术性,使之制作人偶复杂化与表现化。如果偶剧创作追求与观众的互动性和沉浸体验,往往人偶制作方面并不会太复杂,反而返璞归真、简单小巧更适用于此类偶剧的创作表达。创作的再天马行空都要经过制作去体现,这就是制作对于创作的检验作用。也是偶剧艺术创作者们需要时刻铭记的箴言,去体会如何取舍与平衡并加以利用。

“须臾弄摆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偶剧艺术以其独有的魅力在艺术之林中不知度过了多少个春秋。不知不觉,偶剧艺术从蹉跎中已悄然涅槃,走进了新时代发展的快车道。其源源不断地汲取着多元文化的养份,重新解构再塑,形成了自己的当代特色。这些特色正潜移默化的改变大众对偶剧的认知、对艺术的审美取向,乃至影响着戏剧艺术的发展方向。我国当代偶剧艺术已经由传统向多元艺术融合的趋势发展,这势必导致更多新颖偶剧创作形式的出现,这将大力发展和弘扬我国的偶剧艺术。我坚信凭借我国一代又一代戏剧艺术工作者的坚持与努力,一定会抓住这一良好契机,以创新的理念为依托,让更多的人热爱偶剧艺术,使我国当代偶剧艺术繁荣兴盛、越来越好。

作者简介

李永佳,男,黑龙江哈尔滨,硕士,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偶剧戏教师,研究员,研究方向:戏剧影视学,人物造型方向。

猜你喜欢
人偶木偶创作
木偶和木偶戏
《一墙之隔》创作谈
人偶师的烦恼
《人偶大戏—一泄密》
走近木偶传承人
木偶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