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乡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见广东乡村改革成效

2019-11-11 02:44黎韵马纯宜骆美映
知识文库 2019年21期
关键词:顺德

黎韵 马纯宜 骆美映

文章展示了处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的一条古村落四十年的发展历程,通过分析了地理环境、产业发展状况、生产方式、风俗文化、村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道德等,探析了乡村地理结构与文化布局的改变给人们生活与思想的变化。以小见大,展现了广东乡村改革的成效。该项研究报告拟纳入《顺德农村四十年》的专项报告,待顺德区档案馆收录。

调查目的:为深入系统分析顺德近四十年农村的深刻变化,本次调查以逢沙村为例,通过对其乡村地理、风俗变化、产业结构等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到现在的变化进行深入调研,从一条古村落的四十年发展历程看顺德四十年乡村地理结构与文化布局的改变,从而展现广东乡村改革所取得的成效。

调查方法:

1)实地考察当地环境

2)走访逢沙村,以访谈的形式向当地人了解详情

3)去顺德区档案局查看相关资料

4)在网上百度相关资料

调查报告:

逢沙村地势低洼,原本是一个小渔村,其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街道中东部,临近区政府,东北面与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仅一河之隔。华侨城项目落实在逢沙村后,逢沙村新区崛地而起,村里经济也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直线提升,其被称作顺德未来核心的逢沙村片区。

1 地理环境

1.1 自然地理环境分析

逢沙村位于珠三角腹地,是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街道一个行政村,属于新城区规划范围,靠近区政府,东北面与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仅仅一河之隔,邻近碧桂路,总面积有7.8平方公里。

逢沙村处北回归线附近,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特别是7-9月份台风活动频繁,加上逢沙村地势较低洼,河网密布,出水通道系统不完善,所以每逢大雨暴雨路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水浸。特别是在基地建设那一附近的路面,涝灾情况严重,防洪防涝的措施必不可少。为连接顺德新港至城区,需要新修一条6车道的公路,并建桥跨越桂畔海水道。经区(市)五套班子讨论决定,按“桥闸合一”的规划建设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闸上公路桥宽31米,全长234米,两端引道总长542米,是顺德区水利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标准最高、投资最多的水利工程。该工程的建成,大大提高了第一联围的防洪排涝能力,不仅便利了交通,而且改善和美化了环境,成为新城区的一个观光景点,是一座集水闸、桥梁、电排站于一体的水利、交通枢纽工程,促进水利的可持续发展,现已发挥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由于逢沙村独特的天然地理优势——三面环江,紧靠顺峰山公园、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伴有广珠西线高速公路、广珠城轨顺德学院站、碧桂路等交通干线经过,逢沙村片区成为了业内公认的新“地仓”之一。逢沙村新区又称“顺德新城南城水轴片区”,在顺德区东南部,地处大良街道,是顺德今后发展的核心地区,大致范围是南国路以南、碧桂路以东、容桂水道以北、李家沙水道以西地区,含逢沙村東南片区和范沙新区片区。根据规划,逢沙村片区将会向现代服务中心发展,打造成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宜居生态新区。

1.2 人文地理环境分析

顺德境内绝大部分的陆地,在远古时期基本上被海水覆盖。距今约2500年到5000年,由于河流的沉积作用,杏坛、勒流、龙江逐渐成为陆地。春秋战国时期,居住在今粤北和粤中一带的“南越”人来到了顺德,他们是顺德的第一批居民。据考古发现,春秋战国时期,距今2000多年前,越族先民已在顺德境内居住活动。宋代时期,基塘农业兴起,人们大规模围筑堤,叠土成基。明代时期,桑蚕业崛起,而到了清代,随着机器缫丝工业勃兴,全县掀起“彝田筑塘,废稻树桑”高潮。

改革开放前,原本是小渔村的逢沙村河流众多,水产丰富,捕捞鱼虾成为他们重要的收入来源。日落时,晚归的渔舟停在岸边,渔民们欣喜的点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此外有些住在渔船上的人还会在船上做饭。他们在船上看着夕阳,唱着歌谣,唱出了愉悦的心情和对生活美好的期盼,形成了著名的一个景点——桂畔渔歌。

改革开放后,楼房林立,车水马龙,更多的住宅消费群体由福利消费向个人消费转变,住宅需求由生存性向舒适性、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食在广州,厨在凤城(大良)”,在珠三角一带,顺德美食名气最大,名菜小吃远近闻名,如大良的双皮奶、南乳花生、南乳崩沙、凤城的金榜牛乳、龙江煎堆、乐从伦教糕等,在逢沙村,醉鹅、鱼饼、蒸鱼、蒸河虾等同样闻名各地。

2 产业发展现状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关系密切,逢沙村经济的增长不可避免的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动,产业结构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源配置的效果。改革开放40多年来,逢沙村以及整个顺德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是初步探索阶段,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GDP总量增加了。其中第一产业增幅最少,第三产业增幅最大。在70年代末,第二产业比重增大,产业结构从“一、二、三”演变成为“二、一、三”,在90年代初,顺德基本完成初级工业化和乡村城镇化,初步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跨越。

上世纪90年代初,政府对国企率先改制,对所有者结构进行调整和创新,全面推进制度改革,以家电为主导的产业链拉动顺德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第一产业持续下降。94年到20世纪初是经济成长阶段,经济进入良好的阶段,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均有下滑,第一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经济结构存在完整的不合理,与社会整体发展趋势不符合。

在2010年左右,社会处于调整转型阶段。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经济带来了一定的挫折和影响,此时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升级是顺德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顺应时代的要求,逢沙村积极扶持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呈现出较为平稳的增长趋势。

以2014年的数据为例,近五年顺德土地供应计划显示,商服用地稳中有增。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顺德工业用地供应量逐年减少,但在制造业为主的顺德,工业用地始终占据了政府供地的大头,抛开2011年顺德处于交通建设高峰导致交通运输用地供应大幅增加外,其余几个年份供工业用地供应量占用地总量比重均为最大,其中2012年占比38.9%,2013年占比32.6%,2014年占比33.8%,这也说明制造业在顺德经济中处于支柱地位。但在顺德200多个村级工业园中,产业用地比较分散,土地利用率低。

轨道沿线是2017年的布局重点。轨道沿线与其周边配套设施的完善将推动顺德的经济更进一步发展。此外,从内需和外需来看,今年增加了商住用地供应,维持房地产良性空间。

根据图2数据显示,顺德为土地成交大区之一。从土地供应节奏来看,顺德区将成为下一个住宅供应量的热点区域。

结合2017年及2014年的数据中可以看出,顺德顺应时代的潮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虽然第三产业投资的比重逐年增加,但在教育、医疗、文化、娱乐、城市综合环境等领域,仍未能满足市民日益发展的需求。“2017年,是全面落實建设‘屹立珠三角、面向全世界的创新顺德目标的开局之年”。

3 生产方式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从典型的岭南水乡到富甲全国的经济强区,顺德的改革始终站在中国的前沿。顺德人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充分发挥了粤商的精明才干。当“可怕”成为赞誉顺德实业家的代名词时,他们自身没有沾沾自喜。当发觉在金融危机冲击下顺德企业依然屹立不动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可怕的顺德人又回来了!”现如今,顺德各行业发展迅速,形成“一镇一品,一镇一业”的大格局,势如破竹地获得了中国“家电之都”、“涂料之乡”、“品牌名镇”(容桂)、“家具商贸之都”(乐从)、“机械装备工贸名镇”(陈村)”等30多个国家级称号。

以逢沙村为例,改革开放后,以农业和养殖业为主,其中农业以水稻、甘蔗为主,辅以水果蔬菜及其他经济作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力推行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集体耕作制度的体制,实行定产量、定投资、定工分,超产归自己,减产赔偿。作为家庭承包经营的一种形式,包产到户在全国农村迅速地采用和推广,成为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包产到户逐步演变为包干到户的形式。1979年春,大良公社逢沙村大队兆一生产队率先推行包产到户。每当敲钟,村民就会赶紧去耕作,由于多劳多得的影响,村民都想用自己的双手致富,因此村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大大地提高。1986年10月,逢沙村开始撤销生产大队和生产队,改设经济联合社和经济合作社。

由于逢沙村水县境地势较低,上世纪70年代,农业生产一般依靠自然排灌,利用高潮灌溉、低潮排水便可大部分解决农田排灌需求。其中是用荷塘水库,在旱季用渠道灌溉农田,称渠道灌溉法。80年代,依旧操持有水渠灌溉,但增加了喷晒方法,称喷灌。在原有的水渠灌溉的基础上,把水喷晒上树木叶面和树身,增加水分的吸收,这种方法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而且也减少了农民的劳动强度。随着科技的进步,灌溉技术不断提高,现代农业微灌溉技术包括微喷灌、滴灌、渗灌等。这些灌溉技术一般节水性能好、水的利用率较传统灌溉模式高。

70年代初,塘鱼养殖业有了稳定的发展,但由于几乎所有的鱼塘都以雨水作为水源,市区的扩大又使鱼塘面积减少,而且饲料价格不断上涨,同时,工业的发展又带来了大里的污秽物以及未经处理的污水,所有这些都影响了塘鱼养殖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前,逢沙村以桑基鱼塘为主要产业,特别是清代,由于随着机器缫丝工业勃兴,全县掀起“彝田筑塘,废稻树桑”高潮。

前些年来,经济以养殖业为主,全村共有耕地及鱼塘4905.67亩,其中村民委员会占280亩左右,其他为21个村民小组所有。土地以投包给外地人种菜和本村人养鱼为主,大部分村民在周边经商、打工。2007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约33万元,21个股份小组集体可支配总收入588.5万元,人均股份分红1217元。

除了以上提及的农作物种植,养殖业外,逢沙村中大多的年轻人都出去工作了,还有一些少部分的人会在逢沙村中开立商店、餐馆、水果摊什么的,以销售货物来取得收入。

4 风俗文化

顺德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间风俗也斑斓多彩。另外,这里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风俗,其中有的或许是陋习,不过也颇有一番乐趣。

4.1 年二十八

顺德人有一句俗话:“年廿八,洗邋遢”,意思是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八这一天,顺德人都会对家里进行大扫除,会把家里面打扫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地迎接农历新年,这次大清洁跟平常的清洁非常不一样,平常的清洁更多的是表面工夫,年二十八的这次清洁就要把家里的边边角角全部弄得一尘不染;同时男女老少都会在这一天前理头发,特别是女性在这一天会把头发洗一遍,因为顺德传统要求女性在新一年的农历正月是不可以洗头的,不过发展到现在这个习俗已经慢慢地有所改变,不过大年初一广大女性一般情况下还是不能洗头的。在顺德人看来,以上这些都是寓意在春节到来前把肮脏的、凌乱的东西全部清除掉,不能把这些不好的带到新的一年,新的一年里人要有新的面貌。

4.2 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之所以叫做踏青节,是因为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

一开始,由于顺德是个水乡,所以很多祖先的坟墓就在河边,清明时节雨纷纷,下雨天河边的路就是泥和草的烂路,踏这泥地,小心翼翼的一步一步走,踩到泥鞋子就陷进去,踩到草一不小心就滑倒,几十人就这么走着走着进行拜祭。有的会在山上,每年清明驱车前往,大红烧猪,万头鞭炮,两大框的祭祀用品,食物,饮料,经过十多公里车程,到达山下,齐聚小息,然后一起上山祭奠。由于之前都是烧一些祭祀用品,每年的清明节都免不了森林火灾,还有,传统的扫墓与祭祀形式,不仅会给城市交通、环保、安全带来大量的问题,一些屡禁不止的烧冥币、用公车扫墓等现象还会造成社会风气的诸多不良影响,因此,民政部发文明确提倡一种绿色扫墓方式——网上扫墓,网上扫墓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在网络上进行亲人悼念,亲人祭拜,这符合了现代人追求环保健康的生活理念,受到不少年轻人的热爱,但还存在多数守旧老人的反对,觉得这样没有诚意。随着科技越来越先进,电商平台越来越受欢迎,网上专职代人扫墓也萌芽而出,90年的乔罗男在网上专职代人扫墓两年,一直遵守着职业扫墓人之间不成文的规矩:一不下跪,二不假哭,他说“能帮别人完成心愿、表达心意,我觉得这并不只是一桩生意,更是一种成人之美”。对于专职扫墓,你又怎么看呢?

4.3 婚嫁

过去县俗婚嫁过程繁琐,通常需履行议婚、订婚、送日礼、行聘礼、安床、送嫁妆、上冠(男子)、笄礼(女子)、迎亲、拜堂、开喜筵、闹新房、回门13个程序。繁琐的婚俗背后还存在一些令人惊奇的旧婚俗:

4.3.1 上世纪30年代初,顺德有这样一种特异的婚礼:

一为彩舆隔日始回。如果定某月初一日为婚期的话,则真正结婚应是初二日。照当地规矩,男方迎亲之彩舆必须在初一日落后方能到女家去,彩舆到后才给出嫁之女梳装打扮。但梳装打扮之事,不仅父母不能动手,而且连梳佣婢女也不能代劳,只能由闺中群伴为其装束,而群伴也不是当晚进行,待到次日天将破晓之时,始缓缓动起手来。故彩舆返回男家时,已是初二日的中午时分了。这种做法,实是使新郎和新娘无法在成婚的日期圆房。

二为迎亲时无鼓乐。不仅贫苦人家如此,就连富贵子女也是如此。这种做法是有其历史根源的。事情是这样:据传明朝正德年间,大学士、太子大师梁储之三子公子梁三颠,石肯乡人,藉其父亲势力,横行霸道,胡作非为,霸占民女。一闻鼓乐之声,便访知乡邻某氏结婚,率同其走卒,突前往“迎亲”,占据婚礼上宾之位。如新娘略有姿色者,则将新郎囚禁起来,或驱赶出去然后霸占新娘。倘遇烈女,予以反抗,则往往遭其杀害,故惨死在其暴力之下者不知多少。畏其势者忍辱苟生,不服者控告官衙,官吏畏其势,反以诬告论罪。所以附近百数十乡,相戒迎亲时不行鼓乐,一直相传下来。

4.3.2 穿着“连身”内衣裤嫁人

女的在出嫁前一天,洗好澡,换好衣服,内衣内裤是用线缝在一起的。嫁到男家后,由姊妹跟着,要上廁所就由姊妹帮她把内衣内裤的缝合线拆掉,上完厕所又缝上。晚上,新娘虽然也和新郎同一间房,但她钻床底、柜底,不与新郎同床。嫁到男家的三天里,不吃男家一粒饭,不喝男家一口水,靠姊妹送茶饭给她吃。三天后回门(民间叫“三朝回门”),姊妹要检查她的内衣裤。如果被发现已和新郎同床,那是一件名誉扫地的事。

4.3.3 怀孕了才到夫家生活

女人出嫁后,并不是马上就住丈夫家的,而是回娘家住,每到重要节日的时候才回家,并且她一般都是晚上才回丈夫家,到家后首先是先煲水冲茶,敬给公婆和丈夫,然后做家务。要走的那一天,天未亮就起身,同样是煲水冲茶敬公婆、丈夫,然后在天亮之前离开。直到她怀孕了,才到夫家长住。

到了上世纪年代,第二种状态已经很少了,可是后一种情况还存在。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旧时的婚俗已经不存在了,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现代婚礼更趋于西方婚礼,服饰、形式之类的都有一个新的转变。

4.4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习俗,也是汉族在端午节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的南方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于2010年广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顺德的龙舟竞渡自古有名,“顺德桡法震天下”,在龙舟竞速上,顺德龙舟一直是佼佼者,历年获得的骄人战绩让顺德当之无愧为速度上的霸主。而由于顺德龙舟的突出贡献,2005年11月,顺德被授予继东莞之后第二个“全国龙舟之乡”的称号。在2013年10月19号,顺德区大良云路五人龙舟公开赛中,顺徳大良逢沙村培艇队获得第二名。近几年,由于河涌变窄,垃圾增多,因此逢沙村民很少在当地河涌划龙舟,一般会在德胜河。

5 生活方式

70年代的逢沙村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比较低,据我们采访当地的伯伯所知,那时候因为是我国经济比较落后,衣服大多是棉的,化纤料极少,样式比较单一,花色偏暗偏少,上打下,小孩大多数穿大人改制的旧衣,正所谓“缝缝补补又三年”。在他们的童年中,都要上山拾柴,在学校一星期的学习中就有几天是劳动日。那时候的生产队中,生活靠劳动公分,按人口换粮票、分粮食,通常是有劳动力的人吃的比较多些,小孩老人经常是不够吃的,油少,肉少,通常过年才有肉吃。住的大多数是草房、瓦房比较少,没有平房,通常是一家人挤在一个处。出行大多是走路与坐船,有些生活条件好一点的就有自行车,不过还是旧的。

8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不断的对外开放,西方和港台时尚迅速进入珠三角地区,逢沙村的人们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由单一变得五颜六色。年轻的人们开始从中找到了个性和自我感觉。吃的方面,80年代逢沙村的人们还在使用粮票,不过大部分可以吃的饱了,温饱问题得到解决,有些有钱人开始注意营养的均衡搭配。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逢沙村的人们开始住起了瓦房,有些还住起了平房,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房屋内部装修比较简陋,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比较简朴整洁。80年代开始有自行车的人家慢慢增加,有所改善,但还是比较多人出行是坐船与步行。

90年代,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思想观念越来越开放,对服饰的要求提高,大街小巷到处可以看见穿着五颜六色,五花八门的人,特别是年轻的人们,他们穿衣打扮讲求个性与多变,强调个性,人们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从从众到追求个性,这也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90年代粮票、油票、肉票逐渐消亡,相继退出逢沙村人们的日常生活。开始注重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对绿色食品有了最初的了解。90年代逢沙村的人们大多数还是住瓦房,但住平房的人有所增加,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90年代的逢沙村人们,出行虽然还是以船为主,但单车的数量逐渐有所增加,人们出行越来越方便,越来越自在。

20世纪到现在,逢沙村的人们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搭配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越来越时尚,越来越国际化,随着网络的发展,也越来越多的人。现在逢沙村的人们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逢沙村人们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对于住的方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又大又舒服的平房人人随处可见,还有的人自家的房子装饰得十分精致,生活过的有滋有味,十分享受。

6 思想道德

逢沙村的人们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封建思想一般是指维护封建统治的旧道德、旧礼教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的泛称,注重三纲五常思想,“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落后的思想,不适合现在的人权平等的社会,应该要摒弃此思想。“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指“人”作为社会中的独立个体,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应该拥有的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这个是值得我们去提倡的,也是现在的逢沙村人民有所欠缺的。还有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重男轻女是社会一种男女不平等的观念,重视男性的权利和利益,而把女性定性为男性的附属,并限制她们发展个人才能的机会和人身自由。这种观念常见于父权社会,但一直到现在逢沙村的老一辈重男轻女的思想一直存在,因为他们觉得生男孩才可以继承香火,古时候香火也指后辈烧香燃火祭祖,故断了香火就指无子嗣。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即没有后代传承香火是最大的不孝。这是一种比较落后的思想,并不适用与当今这个人权平等的社会,要坚决摒弃。现代社会讲究的是男女人平等,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只要你有能力,都可以运用正确的方法得到你想要的生活,实现自己的梦想,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此外,经过我们采访调查所知,逢沙村的大多村民存在迷信迷信,喜欢祭祀鬼神,喜欢建乡主庙。遇到什么难题喜欢求神问签,喜欢求助巫婆神棍,以祈降福消灾,不过这种思想大多是在老一辈的身上发现,作为年轻的一代亦不会这样沉迷。其次,逢沙村的人们还非常注重看风水,建宅筑墓选址前肯定会请人看看风水,这种迷信思想到现在仍然根深蒂固。不管是逢沙村,整个顺德以至于全国还是存在比较多的这种行为,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宗教平等,只要不是危害我们民族以及个人的信仰,我们都不会反对。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得跟着进步,还是建议当我们平时遇到什么问题的话,要用科学的方式去解决,而不是一味地迷信神佛。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很多老人家都是不愿意接受我们的调研的,其中女性居多,她们一直在那里推脱说自己是没有读过书的人什么都不了解,最重要的是她们害怕自己说错了什么话而得罪政府,最后惹上麻烦,从中可以看出她们的思想还停留在古时代,十分保守、落后。与此同时,这也是给我们的政府一个警示,以后应该多举行一些活动,与民同乐,多接触群众,不然会使得她们以为政府难以接触,有好建议和想法也不敢提出。

7 建议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省,取得了辉煌的村改业绩。逢沙村的经济也得到了高速的发展,但城市化脚步的加快,在摇身一变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诟病,十分不利于逢沙村的发展,我们对此给予了几个建议:

7.1 完善交通措施

逢沙村地段的路面不平,加上司机高超的开车技术,每次坐公交车好像坐过山车一样,特别是快到合耕新村加油站那里,坡度大,有时候降下来的那刻突然没了重心,有点挺害怕的,这方面希望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可以多了解具体情况对于不足方面好好改进。

7.2 加强村民思想道德教育

提升他们的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同时带领村民的思想与时俱进。调查中发现村民的个人素质不高,很多不好的个人习惯依旧存在。就垃圾分类来说,村委会为了逢沙村的环境保护,特意给每家每户分配了垃圾桶,还在一些固定的地方摆放了其他的垃圾桶,倡议村民要学会垃圾分类,但众多村民都没有改变,很多都是除非垃圾桶在他面前,他才会做到,距离稍微远一点的话还是随便扔扔就算,同时也把个人的自我修养和素质丢掉了,这是十分不可取的行为。

7.3 加大力度清理河道的淤泥和垃圾

“六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十年代引水灌溉,八十年代水质变坏,九十年代鱼虾绝代,到了今天,癌症灾害。”民间顺口溜形象地反映出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的尴尬与危机。调查中可以发现,逢沙村众多的河涌中水质相比之前确实差了不少,垃圾多,有些地方还会发出阵阵臭味,给路人带来不好的影响。

7.4 完善公共设施

据了解,给予老年人休闲娱乐的地方有康乐中心,很多老年人会在里面打麻将、打牌之类的,大家一起喝茶聊天,不过建议地方可以扩大一点,将房子里里外外重新收拾一遍。另外根据老年人的喜欢增设一些活动,娱乐老年人的生活。其次,儿童娱乐设施也比较少,一般都在学校附近,建议多设立一些项目,提升孩子室外运动的热情,从而可以使孩子渐渐远离手机,减少近视,增强健康。

7.5 多增加村民就業的机会

当年改造的时候,村民们大多都是分了几套房子,一夜暴富,多年过去了,除了房子和存款,很多村民难以继续种植业、渔业的发展,没有了自力更生的饭碗。

本文系2018年度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立项项目“探乡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见广东乡村改革成效”(课题批准号:pdjh2018b0951)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顺德
读懂顺德制造见证中国骄傲
佛山顺德开展2020年顺德社工大型宣传系列活动
顺德人永远在路上
城市级APP“i顺德”即将上线
特别赏赐
丁之文:顺德产业转型下的先行者
顺德伦教英石展上演珍品大戏
唐太宗治贪
古董
老年人的“甲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