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真实·感人·励志

2019-11-12 23:12黄风太原
娘子关 2019年6期
关键词:阳泉先辈报告文学

黄风(太原)

首先,一是祝贺文德芳报告文学作品研讨会召开!对热爱文学、勤奋创作的她来说,无疑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可喜可贺。二是,这些年阳泉的文学事业蓬勃发展,推精品、出人才,除了今天与会的作家出类拔萃,更有没来的大咖刘慈欣享誉世界。所以,我们《黄河》杂志能受邀与咱们阳泉文联共同举办这次研讨会感到不胜荣幸,将会深接地气受益匪浅,很好地促进我们的工作,一起为我省文学事业的发展加油鼓劲,扎扎实实做点贡献。

其次,这次研讨会举办得很有意义。一是,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 周年,纪念祖国华诞是普天同庆的大事。回首祖国70年沧桑巨变,所走过的每一步路都不容易。在举国共欢,中秋、国庆两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为文德芳召开作品研讨会,无疑是为祖国华诞献上一份贺礼,祝愿祖国繁荣昌盛,祝愿全国人民幸福安康。二是,今天我们坐在这里研讨,既是对文德芳的作品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进行评价,也是深入作品、穿越时空,聆听当年国家危难之时的召唤,目睹先辈们响应召唤赴汤蹈火、浴血奋战。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召唤,几十年前祖国的召唤是救亡图存,当今祖国的召唤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奋斗。当年先辈们那种出生入死、英勇抗敌的精神,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甘于担当、勇于奉献,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想。

第三,文德芳的《当祖国召唤的时候》是一部纪实作品集,由11 篇纪实作品组成,围绕“共赴国难”的召唤,抒写了不同人物的遭际与奉献,读来沧桑、真实、感人、励志,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和鼓舞人心。说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也好,说非虚构也罢,这类体裁无论怎样七嘴八舌、众说纷纭,总归是一种行走的文学,在创作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田野调查”,只有不惜“脚力”肯下“笨工夫”,只有“行走”与“调查”到家了,才有可能写得响当当。仅从《当祖国召唤的时候》的资料之翔实,与采访所走过的地方之多,即能看出作者下了很大功夫。她在风尘仆仆地行走调查,也是在跋山涉水地寻找,在聆听人物生动的讲述中,透过烽火连天的岁月,寻找到先辈们响应祖国召唤,不惜生命冲锋陷阵的精神支撑,那就是充分体现爱国情怀的中国精神。它就像肖邦怀揣的一捧他的祖国的泥土,过去我们先辈需要、不能丢,现在我们后代更需要、更不能丢。

从作品即能感受到,由于作者采访到位,所以创作得扎实,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作品。像《“跑路”的机枪手》,读得我难以释怀,如果改换叙述方式,重新结构一下情节,会是一篇不错的小说。《当祖国召唤的时候》若再版的话,我给德芳提几点建议:

(1)要减少“我”的干预。不是说不需要采访,而是说在采访充分、到位的情况下,有些“内容”可直接去写,不必受采访束缚非要“自己出场”,那会省略掉许多可有可无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尽量挤掉“水分”。(2)书中11篇作品,都是通过“我”形影不离的采访推进叙事的,最大好处是把空间像时间一样调动,根据需要随时实现“现场”的切入和转换,但有的切入和转换上欠精心,相关内容读来有点“乱”,一下理不清头绪。(3)人物响应召唤,从戎投身过程写得多,也就是怎么当兵的写得多,而浴血奋战的描述欠缺。(4)全书架构可再精心一点,作品体裁可再纯粹一点。现在架构明显松散,应该让11篇组成作品既独立,又系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整体看是一部浑然一体的大作品。再一个,有的作品很像是通讯,给人感觉有些不协调。(5)材料引用和字体变换,一定要考虑文本视觉上的变化,一定要重视阅读感觉上的节奏,从视觉到感觉要处理得和谐、舒服与协调、流畅。

猜你喜欢
阳泉先辈报告文学
阳泉农业 开辟“硒”望富路
山西农大共建阳泉富硒机构
不忘先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日本校园里的“先辈”
精致
泉阳泉,你听我说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首届青年报告文学评论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辉煌与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