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气田灯影组内幕优质储层的重新认识及其意义

2019-11-12 02:08戴晓峰杜本强唐廷科徐右平甘利灯孙夕平
天然气工业 2019年9期
关键词:灯影内幕孔洞

戴晓峰 杜本强 张 明 李 军 唐廷科 徐右平 甘利灯 孙夕平

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蜀南气矿

0 引言

优质储层是指在普遍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中物性相对较好,能够获得高产工业油气流的储层。碳酸盐岩在溶蚀作用下,发育大量次生的孔、洞、缝,构成良好的油气储集空间,易于形成碳酸盐岩缝洞型优质储层。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深层均发育大量的此类储层[1-2],特别是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和奥陶系碳酸盐岩洞穴规模大,形成“缝洞体”,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串珠状强反射”[3-7],成为独有的地震地质现象。

2011年,四川盆地中部(以下简称川中地区)GS1井在上震旦统灯影组碳酸盐岩储层获日产百万立方米的高产气流,发现了储量规模超过1×1012m3的特大型气田——安岳气田[8-10],其灯影组气藏主力储层为顶部风化壳岩溶储层,储层物性好,平面展布规模大,开发效果好。该气田灯影组气藏2012年完成储量上报后,储量主体区已完成开发井网设计,进入开发上产阶段,成为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的主力气田。目前,寻找新的接替层系或新类型气藏是安岳气田灯影组天然气勘探开发面临的主要地质任务之一。

在安岳气田的勘探过程中,已有多口探井揭示:灯影组内幕地层相对顶部风化壳储层表现为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多小型缝/孔洞、洞穴不发育。因此,过往研究普遍认为灯影组内幕优质储层不发育,且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困难。由此限制了对灯影组内幕的深化认识和勘探开发。目前,还未见有针对灯影组内幕优质储层及其地震响应模式分析和研究的相关文献。因此,笔者针对地质需求,以安岳气田为例,对灯影组内幕开展优质储层及其地震响应模式研究,预测灯影组内幕优质储层的平面分布和勘探有利区,以期为该气田灯影组内幕储层的下一步天然气勘探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1 灯影组气藏地质背景

安岳气田位于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东段上斜坡部位,其主体高石梯—磨溪潜伏构造带为古隆起带发育的3个大型背斜构造带之一。高石梯—磨溪灯影组潜伏构造为低缓型构造,形似鼻状构造,构造面积大,闭合度高,断裂不发育(图1)。

川中地区灯影组厚度介于200~800 m,自下而上划分为四段。其中,灯二段和灯四段以丘滩复合体白云岩为主,地层厚度大;灯一段为含泥质泥—粉晶云岩,灯三段为薄层泥岩和页岩(图1)。受桐湾运动的影响,灯影组抬升,遭受两期不同程度的大气淡水淋滤改造,形成了灯四段和灯二段两套风化壳岩溶储层[11]。早寒武世早期,在高低起伏的古地貌基础上,沉积了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黑灰色碳质页岩、粉砂质页岩,寒武系与下伏震旦系为不整合接触关系。

灯影组储层包括裂缝—孔洞型、裂缝—孔隙型两种类型,储集空间主要为溶孔、溶洞、溶缝及构造裂缝。储层物性整体相对较差,根据高石梯—磨溪地区完钻井储集层物性分析,全直径岩心样品孔隙度小于6%的样品占比为84.85%,渗透率主要介于0.01~0.10 mD,为低孔低渗型储层[12]。

灯影组气藏为构造背景上的岩性—地层圈闭气藏,具有整体含气、台缘带控制富集、局部含水、不具有统一气水界面的特征[9]。主要勘探开发目的层以灯四段顶部岩溶储层为主,有利的优质岩溶储层主要集中在距震旦系顶界风化壳顶100 m的纵向范围之内。因此,笔者将距离不整合面之下大于100 m的层段定义为灯影组内幕[13]。

2 内幕优质储层地质特征

2.1 优质储层划分

2018年肖富森等[14]在岩心标定的基础上,利用测井成像资料开展了缝洞解释评价及测井响应特征分析,结合测井、试井资料,认为灯影组高产储层主要包括裂缝—孔洞型和洞穴型两种类型,二者孔隙度均不小于5%,为优质储层。

溶洞成因和形态复杂,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孔洞和洞穴划分标准。根据溶洞直径,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研究人员将灯影组溶洞分为:小洞(2~5 mm)、中洞(>5~20 mm)、大洞(>20 mm)等3类。其中大洞涵盖的范围太广,从20 mm到几十米,没有体现出孔洞和洞穴的差异。为了加以区分和地质分析的需要,笔者在此划分方案的基础上将直径500 mm作为孔洞和洞穴的界限:直径不超过500 mm划分为溶洞,溶洞又细分为小洞(2~5 mm)、中洞(>5~20 mm)、大洞(>20~500 mm);直径大于500 mm的划分为洞穴,其中直径介于500~5 000 mm为小型洞穴,直径大于5 000 mm为大型洞穴(表1)。

2.2 优质储层录井响应

安岳气田灯影组内幕储层可见到大量的溶洞、溶沟。根据GS1井区灯四段岩心统计,小溶洞占比为78.9%、中洞占比为13.9%、大洞占比为7.2%。岩心可见最大溶洞的洞径可达岩心直径,2~10 cm溶洞常见。统计结果表明,在以中小溶洞为主的背景下,也发育了一定数量的大洞,证实孔洞型优质储层具有一定的普遍性[15-16]。

图1 安岳气田筇竹寺组底界构造图和地层柱状图

表1 灯影组优质储层类型及地质响应特征表

钻井过程中井漏与放空现象是钻遇大型裂缝与洞穴的响应,是优质储集层的关键指示特征。安岳气田灯影组钻井过程中,井漏、放空等现象比较常见。统计高石梯地区18口井漏失和放空情况,除了灯影组顶部风化壳附近,灯影组内幕也存在较为频繁的井漏和放空显示。其中,灯四段有13口井出现25次井漏或放空,洞穴系统单井钻遇率为72%。说明洞穴在高石梯地区广泛存在,并且具有一定的规模。在25次井漏井段中,距灯影组顶界风化壳顶100 m以下的井漏次数为16次,占总井漏次数的64%,说明灯影组内幕溶洞更为发育,且溶洞规模也比较大。例如,GS6井在钻井过程中,出现多次井漏,距离灯影组顶界不整合面之下243 m处的井段(5 201.0~5 209.9 m),钻井液漏失量达588.3 m3,距离灯影组顶界不整合面之下292 m处的井段(5 252.0~5 256.0 m),钻井液漏失量达993.2 m3;GS2井距离灯影组顶界不整合面之下224 m处的井段(5 208.0~5 214.8 m)漏失钻井液101.8 m3,钻具放空达6 m,指示存在大型洞穴系统[13]。在磨溪地区,灯影组内幕井漏相对较少,但也存在大型深部溶洞。例如,MX 8井距灯影组顶界不整合面约250 m处发育高2.35 m的大型溶洞[17]。

2.3 优质储层测井响应

碳酸盐岩溶蚀孔洞的测井响应特征十分典型:当岩溶洞穴未充填时,井径扩径较为严重,井径值增大。三孔隙度测井出现“两高一低”,即高中子、高声波时差、低密度,反映孔隙异常增大;电阻率在高背景值下会出现大幅度降低;成像图像上通常为局部不规则的暗色斑点、团块状。结合钻井中井漏、放空和常规测井资料,对高石梯地区储层进行分类,灯影组内幕储层主要包括密集孔洞型和独立洞穴型两种优质储层。

2.3.1 密集孔洞型储层

在一段地层内,溶蚀孔洞密集发育形成一定厚度的高孔隙度优质储层。此类储层以中小溶洞为主,含少量大洞。测井显示:声波时差一般大于47 μs/ft,密度一般小于2.75 g/cm3,电阻率在高背景值下出现块状低值区,成像图像上出现大量点状、斑状、团块状暗色区域,整体呈蜂窝状(表1)。

GS1井灯二段井段5 380.3~5 393.2 m为典型的孔洞密集发育段,从常规测井曲线(图2-a)看,平均声波时差为52 μs/ft,电阻率为2 257 Ω·m,测井综合解释气层厚度为12.0 m,平均有效孔隙度为4.6%。对应的成像测井图上溶洞特征十分明显:井段5 386.0~5 389.0 m暗色斑点广泛分布,形状多为不规则椭圆—扁圆状,整体呈现蜂窝状;暗色斑点大小差异较大,局部斑点尺寸达到100 mm;井深5 387.5 m处溶洞最为发育,其声波时差最低为54 μs/ft,最低密度为2.67 g/cm3,最高孔隙度为10.0%。

2.3.2 独立洞穴型储层

根据孔洞发育、充填程度的不同,岩溶储层测井响应特征亦有所差异,孔洞越发育,储层与围岩差异越大。相对密集孔洞型优质储层,独立洞穴型优质储层的测井特征更为明显。

在GS7井灯四段综合测井图(图2-b)上,井段5 250.0~5 252.0 m漏点距灯影组顶界163 m,属于灯影组内幕储层,该储层段井径扩径严重,三孔隙度测井结果均出现明显升高,声波时差由45 μs/ft升到61 μs/ft,密度由 2.75 g/cm3降到 2.26 g/cm3;电阻率降低明显;常规测井资料指示储层孔隙发育,测井综合解孔隙度最大值为12.5%。成像测井显示大片黑色斑块,斑块直径约900 mm,综合解释为小型洞穴。井段5 337.5~5 345.0 m洞穴特征也十分明显,测井综合解释孔隙度最大值为14.0%,成像测井指示洞穴井径约1 000 mm。井段5 332.0~5 340.5 m取心7.70 m,岩心缝洞较发育,中上部为褐灰色、灰褐色致密白云岩,见半充填大缝发育,近底部为1.2 m厚、发育溶洞的褐灰色白云岩。整筒岩心见6条大缝、5条中缝、4个大洞,透明状自形晶石英晶簇和白云岩半充填,溶洞个数较少、洞径较大,为洞穴型储层。

图2 密集孔洞型与独立洞穴型优质储层测井特征图

综上表明,独立洞穴型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为:声波时差大于55 μs/ft,密度小于2.60 g/cm3,电阻率在高背景值出现块状低值区,成像图像以独立大面积暗色团块状和片状为主,不受岩石组构限制,可切割地层界面。已钻井的录井和测井资料证明,灯影组内幕储层溶洞较发育,溶洞整体上尺度较小,局部发育较大尺寸的洞穴,个别洞穴可达数米级别。灯影组内幕存在局部范围大型溶洞系统和大型洞穴系统的优质储层。

3 内幕优质储层地震响应

灯影组内幕储层溶蚀孔洞规模相对较小,且洞穴尺度差异大,其地震反射特征也有所不同,需要建立地质模型,对不同规模优质储层进行正演模拟研究,分析其对应的地震响应特征。笔者尝试通过模型正演探讨利用地震资料识别洞穴储层的可能性,从理论上分析洞穴储层达到多大规模时才能利用地震资料进行识别,以期能够指导其后的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

在模型地震正演方面,塔里木盆地针对洞穴型储层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川中地区碳酸盐岩内幕洞穴储层更为隐蔽,目前的地震剖面难以分辨,没有关于内幕洞穴的正演、地震响应特征研究。笔者结合安岳气田灯影组地层结构和缝洞规模,将复杂的洞穴储层简化为相对均质、统一弹性参数的地质体,通过实测测井数据获得地层和优质储层的波阻抗,设计了含有不同大小孔洞的水平层状二维模型,基于等效介质模型,采用35 Hz雷克子波褶积正演得到地震剖面,进行正演分析。

正演模型参数设置:灯影组顶部风化壳上覆盖层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地层,声波时差为64 μs/ft,密度为2.63 g/cm3,波阻抗为12 500 g/cm3·m/s;灯四段为厚层白云岩,声波时差为45.5 μs/ft,密度为2.72 g/cm3,波阻抗为18 200 g/cm3·m/s;灯三段为页岩,平均厚度为40 m,声波时差为54 μs/ft,密度为2.67 g/cm3,波阻抗为15 000 g/cm3·m/s;储层位于灯四段碳酸盐岩地层中部,储层横向宽度为50 m。

根据GS2井井段5 208.3~5 210.2 m洞穴型储层的测井资料,设定独立洞穴型储层声波时差为68.6 μs/ft,密度为 2.25 g/cm3,波阻抗为 10 000 g/cm3·m/s;根据GS1井井段5 386.0~5 389.0 m孔洞发育段的测井资料,设定密集孔洞型储层的平均声波时差为47 μs/ft,密度为2.50 g/cm3,波阻抗为16 025 g/cm3· m/s。

图3 独立洞穴型储层地质模型及其地震正演剖面图

3.1 独立洞穴型储层地震响应

图3-a为洞穴高度(洞高)介于0.5~3.0 m(等间隔为0.5 m)的波阻抗模型和地震正演剖面。从正演剖面上看,储层底部对应出现不同能量的波峰,且洞高越大,波峰能量越强。由于洞高小,受调谐作用的影响,波峰位于储层底面向下四分之一波长的位置。考虑到地震资料存在不同程度的噪音,加入最大振幅为50%和100%的等概率分布噪声,模拟分析实际地震资料情况下储层的地震反射特征及其可识别性。当噪声振幅为50%时(图3-b),0.5 m高度的洞穴地震反射被淹没无法识别;1.0 m高度的洞穴地震反射和背景噪声相当,洞穴特征比较清楚,但边界畸变严重、难以有效识别;1.5 m高度以上的洞穴地震反射明显强于背景噪声,洞穴边界清晰。当噪声振幅为100%时(图3-c),结果近似。正演分析表明,洞穴型优质储层地震响应特征清晰,受噪声干扰影响小,高品质的地震资料可以从地震剖面上识别出1.5 m高度及其以上的洞穴。

3.2 密集孔洞型储层响应

图4-a为密集孔洞型储层厚度介于4~24 m(等间隔为4 m)的波阻抗模型和正演地震剖面。对比洞穴型优质储层,密集孔洞型储层的地震响应更为微弱。储层厚度越大,底部对应波峰能量越强。当噪声振幅为50%的情况下(图4-b),从地震剖面能够识别厚度超过12 m的储层,8 m厚的储层边界模糊,16 m厚的储层边界较为准确。当噪声振幅为100%时(图4-c),厚度介于8~12 m的储层的地震响应和噪声能量相当,仅能分辨20 m厚的储层。

综上所述,密集孔洞型储层能量更弱,在目前的地震资料状况下,识别困难。相同厚度情况下,洞穴型储层的波阻抗和围岩差异更大,产生更强的地震反射,珠状特征更为明显,受地震噪声干扰影响小,更易于识别。因此,优质独立洞穴型储层为当前灯影组内幕更为现实的地质目标。

相对于塔里木盆地大规模的溶洞(直径多介于10~30 m)碳酸盐岩储层的“串珠状强反射”的特征,高石梯地区灯影组内幕优质储层溶蚀孔洞规模相对较小,主要为单个波峰反射、反射能量较弱、纵向规模小,很容易被地震资料的噪声掩盖,称之为隐蔽型“珠状”反射特征。

图4 密集孔洞型储层地质模型及其地震正演剖面图

4 隐蔽型“珠状”地震目标处理

4.1 处理思路与对策

高石梯—磨溪地区地表地势平缓,地表激发和接收条件较好,地下构造简单,地震资料整体上品质较高。但是,近年来研究认为川中地区深层地震资料存在较强的层间多次波,层间多次波对深层弱的有效信号产生较强屏蔽作用,形成较多的异常强能量干扰,使得灯影组内幕地震反射形态畸变、振幅异常、测井合成地震记录和实际地震剖面难以匹配[18]。由于灯影组埋藏深(2 200~2 500 ms),碳酸盐岩内幕地层之间的波阻抗差异小,难以形成强反射界面,地层的地震反射能量弱;内幕洞穴规模相对较小,有效信号能量相对弱,即使局部存在优质储层,也是隐蔽型“珠状”反射。因此,有效地震反射很容易被噪声影响甚至掩盖,使地震资料不能反映真实的地层特征,难以建立有效的储层地震响应模式。

在过GS7井三维常规地震成果剖面(图5-a)上,直观上信噪比相对较高,横向连续性好。但实际上并不符合碳酸盐岩内幕地层整体弱的地震反射特征,优质储层隐蔽型“珠状”反射难以有效反映。图5-a中灯四段和灯二段中部黄色箭头所指的强能量连续反射,和已钻井合成地震记录不符说明为强能量干扰,对弱的有效信号形成严重的屏蔽效应。GS7井井段5 250.0~5 251.0 m有一个900 mm的大型洞穴,但其在该地震剖面上对应微弱的地震波峰反射,远小于周围背景能量,无法识别。

因此,内幕优质储层识别的关键是深层弱有效信号成像。根据多次波干扰强、有效信号弱的特点,采用相对保幅的高保真、高信噪比的处理思路,包括保幅处理、静校正、速度拾取和多次波压制等关键技术,以提高碳酸盐岩内幕地震资料品质。

图5 过GS7井地震剖面图

4.2 弱信号恢复关键技术

4.2.1 叠前去噪

研究区除了规则面波、线性干扰外,还存在一些与环境相关的噪声如野值、随机干扰、高频干扰等,且在工区内分布不均匀。根据实际干扰波特性,采用分时/分频去噪、梯次迭代,逐渐压制噪声;再根据野外同一单炮上子波形态和子波衰减的规律性,利用合理的算法对不符合统计规律的地震数据进行修正;在压制面波、声波、随机噪音及强能量干扰的同时,消除野值、高频噪声对地震资料的影响,最大限度地保留有效成分,实现保幅去噪。

4.2.2 高精度静校正

静校正是实现CMP同相叠加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不仅影响叠加速度精度,而且影响叠加的质量和构造形态,对弱信号成像尤其重要。高精度静校正能使有效信号同相叠加,提高深层资料的信噪比和连续性。

针对川中地区近地表结构复杂、低降速带变化大的问题,主要采用了高程静校正、折射波静校正和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技术。基于该区地表条件和折射波分层的特点,将折射波分为两层模型,采用广义线性反演的折射波静校正计算方法;再通过实测折射波初至时间和近地表模型的正演模拟时间对比迭代,获得与观测折射波到达时间拟合最好的近地表模型,解决长波长静校正问题。在此基础上,应用三维反射波剩余静校正方法,通过模型道互相关求取时差,分解到炮点项、检波点项、偏移距项等,应用到地震数据以消除残余短波长静态时差的影响;再通过对模型道进行信号加强处理提高模型道质量,强化过程质控,进行剩余静校正的多次迭代,逐步优化,提高速度谱精度,拾取精确的剩余静校正量。

4.2.3 精细速度分析

研究区深层以大套高速碳酸盐岩和变质基岩为主,内幕反射整体能量较弱。受噪声及多次波干扰的影响,速度谱聚焦差、多解性强,在速度谱上很容易引起速度拾取错误,为此采用了层控速度拾取的方法。

在高速碳酸盐岩地层的背景下,存在下寒武统沧浪铺组和筇竹寺组、灯三段和灯一段等低速泥岩地层,形成强反射界面,这些强反射界面横向稳定,可辨识性高,不易被干扰波掩盖,能够连续追踪。通过构造解释得到强反射界面层位,加载到速度谱中作为标志层,采用“沿层拾取,避开层间”的思路,沿层拾取叠加速度,避开不合理速度点,减少将干扰波当作有效波进行速度拾取的情况,提高速度拾取精度。

4.2.4 多次波压制

灯影组附近的多次波不仅能量强,并且速度和一次波速度差异小。通过测试试验,采用叠前层控Radon变换和叠后模式识别方法组合,精细、逐步衰减层间多次波。首先,在叠前时间偏移道集上,进行高精度剩余速度分析与Radon变换压制多次波迭代处理。其次,经过Radon变换处理后,近偏移距地震道中还存在强能量的多次波,采用优势偏移距叠加处理技术,选取合理的偏移距范围,实现高信噪比的地震道叠加,减小多次波能量的干扰,提高深层资料信噪比。最后,在叠后数据体上开展处理和解释联作,在分析深层多次波主要来源层位的基础上,对中浅层多次波来源层位进行构造解释,沿层提取中浅层多次波来源层的地震频谱信息,对深层目的层开展F-X域滤波方法识别和压制残留多次波。

4.3 处理效果

通过以上针对弱信号恢复和多次波压制目标处理后,和以往叠前时间偏移剖面对比,地震剖面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变。风化面成像质量、地震波组特征层次、断裂特征、井震匹配程度等方面得到明显改善。

图5-b为弱信号恢复重新处理的过GS7井地震剖面。从图5-b中可以看出,灯影组顶、灯三段底、灯影组底等3个标志层形态得到精细刻画,灯影组碳酸盐岩内幕具有断续、弱能量的地震反射特征,地震剖面和已钻井合成地震记录匹配良好,典型碳酸盐岩储层的反射特征明显,为灯影组内幕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识别奠定了基础。

4.4 优质洞穴型储层地震响应模式

根据以上地震正演、新处理地震资料和已钻井揭示的地层情况,安岳气田高石梯地区灯影组整体具有3强2弱的“三明治”地震反射特征:筇竹寺组底、灯三段底和灯影组底为低速页岩、泥岩与高速白云岩界面,波阻抗差异大,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3个连续性好、能量强的地震反射界面,3个强反射界面之间夹持的灯四段和灯二段的内幕为块状白云岩,其内部地层之间波阻抗差异小,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2段断续、弱能量的地震反射特征。在灯四段和灯二段整体弱能量的背景下,其内幕发育的优质储层具有较低的波阻抗,表现为相对能量较强的“珠状”反射,局部大型优质储层“珠状”反射能量更强,外形特征更为明显。

5 优质洞穴型储层分布特征及地质意义

5.1 内幕洞穴型优质储层纵向分布特征

高石梯地区灯影组岩溶储层纵向上分带较明显。朱讯等[19]根据灯影组岩心、薄片、测井等资料将灯影组近地表岩溶体系自上而下划分为表生岩溶带、垂直渗流带、水平潜流带,认为:表生岩溶带厚度小、溶孔多数被充填;垂直渗流岩溶带发育较多垂直或高角度的溶沟、溶缝,可见少量拉伸状的小型溶孔;水平稳定潜流带以水平形态岩溶为主,多形成蜂窝状溶蚀孔洞,是最有利于岩溶储层发育的岩溶带。

笔者根据地质综合研究,结合钻井录井对灯四段岩溶进行了重新划分。从钻井漏失分布(图6)看,统计的13口在灯四段识别出溶洞25个,在纵向上分布具有3分段特征:

1)第一段为灯影组顶界以下100 m左右的范围内。8口井在该段内共有井漏显示9个井段,占识别溶洞总数的36%,溶洞主要集中在风化壳面附近,对应朱讯等[19]划分的表生岩溶带+垂直渗流带+水平潜流带,为目前主力开发层系。

2)第三段为灯三段页岩以上100 m之内。灯三段为深水沉积产物,主要由页岩和白云质泥岩组成,岩性致密、质地较硬,原始孔隙少,后期溶蚀作用弱。地下水垂直渗流接近灯三段段页岩后,难以继续下渗,流水顺页岩顶面侧向顺层渗流和溶蚀。10口井在灯三段页岩之上100 m左右的顺层岩溶带范围内,共发育溶洞11个,占总溶洞数量的44%,漏失井段数量比例最大,漏失量也大于第一段,7个漏失量超过500 m3的井段中有5个位于此段。GS7井地震剖面上可以观察到的珠状反射特征也主要集中在灯四段下部(图5-b)。由于灯四段下部顺层岩溶带远离不整合面,往往溶洞充填程度低,溶蚀空间连通性相对较好,容易形成优质洞穴型储层。

3)第二段为中间层段,位于第一、三段之间。有3口井识别出4个溶洞。

综上所述,根据已钻井的录井、测井资料,第三段的井漏频次、洞径大小以及大型洞穴的钻遇率相对第二段更易形成较大型的溶洞系统,成为内幕的优质储层,且内幕优质储层主要集中在灯三段泥岩底板之上100 m范围内,水平方向顺层发育岩溶带。

5.2 内幕优质洞穴型储层横向分布特征

已钻井的测井和岩心资料显示,高石梯地区灯四段储层各井之间溶洞发育程度相差大。统计的18口井中有13口井见井漏显示,少数井漏点数量多、漏失量高,各井的井漏差异很大,说明洞穴型储层平面上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

基于内幕优质储层的隐蔽型“珠状”反射特征,确定珠状振幅门槛值,对相对高振幅进行优质储层三维雕刻,并沿灯四段下部顺层岩溶带统计其时间厚度得到优质储层平面分布。图7是利用地震预测的GS19井区内幕优质储层时间厚度图,图中GS7井、GS8井、GS109井位于预测岩溶体内,其中GS7井钻遇的岩溶洞穴规模较大,与实际钻探结果一致。

平面上,优质储层呈点状、珠状特征,岩溶体分布规律清晰,单体规模不大,大部分珠状直径小于250 m;局部地区岩溶作用强烈,珠状岩溶体横向连通、平面复合连片,形成有利岩溶发育带,最大优质储层展布范围达到1 500 m,为潜在大型缝洞体(图7白色虚线圈)。根据该预测结果,认为GS103井西侧(图7黄色虚线圈)存在大型洞穴优质储层,洞穴规模宽730 m,长3 830 m,为GS19井区最有利区之一。

图6 高石梯地区灯四段测井解释气层和录井井漏显示对比图(沿灯影顶层拉平)

图7 GS19井区灯四段内幕优质储层预测图

5.3 地质意义

在前人关于深层存在多次波认识的指导下,在GS19井区开展弱信号恢复以及多次波压制处理后,地震剖面品质有所提高,灯影组内幕出现了反映洞穴型储层的珠状反射,验证了灯影组存在多次波干扰的认识,显示出当前地震资料的潜力和开展目标处理的必要性,也希望引起油气工作者对老地震资料的评价和重新认识。同时,该处理思路及技术对川中地区深层地震资料处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笔者通过对灯影组内幕储层研究认为,相对于平面复合连片、大面积分布的灯四段顶部风化壳岩溶储层,内幕洞穴型储层横向规模要小得多,但仍有望在川中地区局部叠合连片,形成一定数量、规模分布的优质储层,成为小而富的气藏。并且,内幕洞穴型储层在地震剖面上呈珠状反射特征,已被钻井证实为洞穴型优质储层,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目前,已钻井大多数都不在最有利的洞穴连片区,内幕优质储层整体还处于待认识的阶段,也没有专门针对内幕洞穴型储层进行钻探,还未引起勘探开发者的重视。笔者建议针对GS103井附近大型洞穴型优质储层进行钻探,探索其勘探开发潜力,并进一步检验新地震资料在优质储层预测方面的可靠性。如果钻探成功,可实现川中地区灯影组勘探开发层系从风化壳顶部向内幕拓展,成为川中地区天然气勘探和开发新领域。

6 结论

1)安岳气田灯影组内幕地层在钻井过程中井漏、放空显示频繁,常规测井和成像测井指示溶蚀孔洞发育程度高,灯影组内幕存在密集孔洞型和独立洞穴型两种优质储层。

2)内幕优质储层在纵向上主要集中在灯三段泥岩底板之上100 m的范围内,水平方向顺层发育岩溶带;横向上非均质性强,呈现出散点、珠状特征,规模较小;局部岩溶作用强烈、珠状岩溶体复合连片形成大型洞穴型优质储层区,具有较大规模,勘探潜力大,可成为川中地区天然气勘探和开发新领域。

3)灯影组内幕优质储层地震响应表现为单波峰的隐蔽型“珠状”反射特征,波峰能量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地震资料的噪声掩盖。通过深层弱信号的采集和处理一体化攻关,进一步提高深层地震资料的保幅性和信噪比,可实现优质储层的有效识别。

4)安岳气田灯影组内幕发育一定数量和规模的优质洞穴型储层,但整体规模不大,大部分岩溶体小于250 m,最大展布范围为1 500 m。其中GS103井西侧存在大型洞穴型优质储层,为GS19井区最有利区之一。

猜你喜欢
灯影内幕孔洞
灯影秦淮
旺苍地区灯影组层状硅质岩类孔洞充填特征
一种面向孔洞修复的三角网格复杂孔洞分割方法
孔洞加工工艺的概述及鉴定要点简析
强动载作用下孔洞汇合对延性金属层裂损伤演化过程的影响*
保养中那些不易察觉的内幕
中信证券涉嫌内幕交易
忆江南·绿茶
高应变率下延性金属中微孔洞贯通行为的数值分析
台日舰船对峙内幕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