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式中药保留灌肠在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2019-11-12 15:05陈永惠孙玉凤
安徽医专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气囊药液灌肠

王 梅 陈永惠 孙玉凤

急性胰腺炎是指胰腺分泌胰酶在胰腺内被异常激活,对胰腺自身及其周围脏器产生消化作用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轻型预后较好,重型病情险恶,病死率高[1],是常见急腹症之一。基于《急性胰腺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推荐,西医治疗基础上,常联合中药复方制剂保留灌肠,改善和消除肠麻痹,缓解腹痛和腹胀。但传统保留灌肠[3]的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短,治疗效果差,为此,我科采用气囊导尿管保留灌肠,并对灌肠的深度及患者体位进行改良,取得很好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科2017 年4 月-2018 年9 月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①纳入标准: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参与研究,符合《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4]中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②排除标准:患者认知障碍、妊娠及哺乳期、合并肠道肿瘤或出血的及外伤引起的急性胰腺炎。最终81 例患者被纳入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6 例,女性25 例,年龄22~76 岁,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40 例,对照组41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入院时腹痛症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急性胰腺炎疾病严重程度[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均联合使用中药复方制剂200 mL保留灌肠2 次/d。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保留灌肠[3]方法;实验组患者采用改良式保留灌肠,具体操作如下:①患者左侧卧位,双膝屈曲,臀部垫枕抬高10 cm。②用气囊导尿管代替肛管,插入深度25~30 cm,拔除管内导丝,气囊注入注射用水15~20 mL固定后[5],注射器抽取药液,连接管道末端,注入中药后夹管;如出现灌肠液外溢,再向气囊内注入注射用水5 mL,增加气囊的内径,使气囊紧贴结肠肠壁,减轻灌肠液外溢。③待夹管1 h,抽出气囊内水,拔除气囊导尿管,嘱患者尽量保留药液。如不耐受,可提前抽出气囊内水,拔除气囊导尿管,协助排便。④灌肠后嘱患者依次保持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平卧位各20 min,直至排便,且臀部始终保持抬高10 cm。

1.3 观察指标

1.3.1 中药在患者体内的保留时间及灌肠时灌肠液外溢现象 中药在体内保留时间是指灌肠结束后至患者排便时间;灌肠时灌肠液外溢是指灌肠时,患者不能控制的、灌肠液从肛门持续外溢。由灌肠执行者观察记录。

1.3.2 患者首次自主排便时间及不同治疗时间段患者腹痛程度 患者首次自主排便时间是指无人工辅助排便干预,首次自行排便的时间。责任护士负责记录。责任护士采用VAS评分法,分别评估患者入院时和治疗2 天后及4 天后腹痛程度。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中药在体内保留时间及灌肠液发生外溢的比较 实验组患者中药在体内保留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灌肠时发生灌肠液外溢现象较对照组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首次自主排便时间及腹痛症状VAS比较 实验组患者首次自主排便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腹部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中药保留灌肠治疗2 天及4 天后的腹痛症状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较对照组腹痛症状明显减轻,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中药在体内保留时间及灌肠液外溢例数比较

表2 两组患者首次自主排便时间及腹部疼痛VAS评分比较

表2 两组患者首次自主排便时间及腹部疼痛VAS评分比较

组别 n 入评院分时(分VA)S V灌AS肠评2分天(后分)VA灌S肠评4分天(后分)自时主间排(d便)对照组41 6.44±1.05 4.80±0.98 3.93±0.72 5.63±0.92实验组40 6.28±1.09 4.18±0.78 3.40±0.84 4.76±0.91 t 0.69 3.19 3.03 4.30 P 0.49 0.00 0.00 0.00

3 讨 论

急性胰腺炎是胰酶激活诱导胰腺实质自身消化的结果,由于胰酶的自身消化,大量炎性介质及肠毒素积聚腹腔,肠道发生功能障碍,出现持续腹痛、腹胀。采用具有“通理攻下”作用的中药复合制剂保留灌肠,恢复肠道功能是治疗重要措施。保留灌肠是将药液灌入直肠或结肠,利用大肠黏膜下血管丰富、黏膜面积大、局部药物浓度高等特点,通过肠道黏膜直接吸收入体循环,避免肝脏的首过解毒效应,提高生物利用度[6];同时,肠道内毒素随肠内容物排除体外,减少肠内毒素吸收。因此,治疗效果与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长短密切相关。本研究传统方法保留灌肠时药液在肠道保留时间较短(2.68±0.80) h,其中13 例患者出现灌肠液外溢,严重影响保留灌肠的治疗效果。改良式保留灌肠特点:采用气囊导尿管灌肠:内有导丝,易于插管,注入中药前,气囊内注入注射用水15~20 mL,使气囊内径和乙状结肠直径相仿约2.5 cm[7],气囊和结肠壁紧贴,防止药液外漏。本研究显示:改良式保留灌肠仅4 例发生灌肠液外溢现象,且经向气囊内再次注入5 mL注射用水后,灌肠液外溢明显改善,患者也能耐受;延长灌肠时插管深度:传统保留灌肠插管深度15~20 cm[3],管端在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药液灌入肠道后,刺激直肠感受器,产生便意,使药液在体内保留时间较短。改良后的保留灌肠插管深度25~30 cm,管端达乙状结肠中部,避免了液体灌入肠道后,直接进入直肠,刺激直肠感受器引起排便反射,使灌入的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延长,增加肠道黏膜吸收药物时间,提高保留灌肠的治疗效果;改良患者灌肠后的体位:灌肠时患者取左侧卧位,灌肠后患者依次保持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平卧位各20 min,直至排便,且三种卧位时臀部仍保持抬高10 cm。该卧位使直肠与结肠内水平距离压力差增加[8~10],灌肠液顺着患者体位改变进入结肠深部,避免刺激直肠引起排便反射,延长药液在体内保留时间,本研究改良式保留灌肠药液在体内保留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同时由于灌入中药进入乙状结肠深部,药液与肠腔黏膜接触的面积增大,提高保留灌肠的治疗效果,患者肛门首次自主排便时间均较对照组提前;且在实施保留灌肠治疗2 天后和4 天后的腹痛症状V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减轻(P<0.05)。

综上所述,气囊导尿管代替肛管保留灌肠,质地柔软、前端圆滑且富有弹性,对肠黏膜刺激小,同时内有导丝,易置入,护士操作方便。因改良式保留灌肠插管深度的延长、灌肠时患者体位的改变及注水后气囊的作用,使灌肠时灌肠液的外溢减少,药液进入结肠深部,避免刺激直肠引起排便反射,使灌肠液在体内保留时间长,肠道黏膜充分吸收药液,提高保留灌肠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气囊药液灌肠
基于副气囊的平流层浮空器高度控制
药液匀速滴落的原理
灌巢法毒杀红火蚁
治斑秃
高田气囊案
藏药灌肠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护理
一例空气灌肠法治疗犬肠套叠
迷你救生充气囊
Observation on Activities of Air Sac in Opened Body Cavity of Chicken
热敏灸结合中药灌肠缓解慢性盆腔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