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裒《评书》研究

2019-11-12 11:45王倩
艺术大观 2019年11期
关键词:评书思想

王倩

摘要:元代诗人袁裒善书,其《评书》涵盖范围较广。本文通过研究袁裒的生平事略,《评书》的收录情况,《评书》中对学书论、笔法论以及对历代先贤都有客观理性的评价。体现出袁裒崇魏晋书风,主张学书应习其神韵,临摹要做到下笔有神、形神具备,正如老子所言“通乎一,完事毕”。

关键词:袁裒;评书;思想

一、袁裒与《评书》的基本情况

袁裒擅书法,专诗文,同族人袁桷、袁杲等在当时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同时其交友范围广泛,马祖常、苏天爵等诗文名流都与其交往密切。《评书》收录于元代苏天爵编《元文类》中,而《元文类》的版本又较多。

(一)作者生平事略

袁裒(1260-1320),字德平,鄞县人,善书法,所书宗晋。著有《书学纂要》。据郑真《荥阳外史集》卷三十五《跋宋高宗临唐人帖墨刻》,知其号“鹿眠山人”。南理学家袁燮之曾孙。与袁桷(1266—1327)为同族叔辈。有别集《卧雪斋文集》,佚。马祖常、苏天爵等诗文名流为之作序跋。马序称其文“优柔而不华,典则而不质,可以施之宗庙,告之朝廷”。同时也是著名的书法理论家,撰有《书学纂要》,其本人亦以书法擅场,王士熙《送袁德平归越》诗有云:“狂客有船都载酒,道人无字不笼鹅。”这里的“道人”是王士熙自谓之语,意思是说自己的字不如对方。所编撰《书学纂要》,惜今已佚,其跋则存于苏天爵《元文类》卷三十九,从“右军(王羲之)”讲到“近世姜尧章(姜夔)”,实则是一篇书法演变史。

袁裒作为江南文士,在民族等级制度极森严的蒙元朝,与多数汉族文人的命运相近,仕路困踬,但为人颇洒脱不羁。约延佑五年入大都,其余大部分时间则在江南浙西一带生活,从仇远、张楧、马臻、杨载等大批杭州籍诗人皆与之唱和的情况来看,他可能曾在杭州生活过较长的一段时间。他的交友中也以这部分人群为主体,其中既有如仇远、张楧、马臻、屠约等由宋入元的前朝已闻名的诗人,这部分文人在新朝并不得志,他们则以诗文来摅散心中情怀和苦闷。袁裒在《送仇仁父分教溧阳兼寄张仲实》诗开头说:“往读大历才子诗,常恨诸人不公卿。”仇、张、马、屠及袁裒本人与唐代大历诗人的境遇颇多相似。袁裒在浙西交往的另一部分文人则有赵孟俯、孟吁兄弟、杨载、鲜于枢等名流,袁裒能诗擅书,自然受到此辈的青睐,得以驰骋其间。延佑五年因公至大都,以同宗袁桷的引介,得识王士熙、马祖常、薛汉等当世名公,当其离京之时,他们为其赋诗赠行。据袁桷《袁府君墓表》,袁裒有四子:霆、杲、锐、奫。其中次子袁杲,元统二年(1334)为国子监伴读,编辑乃父遗文,请苏天爵为之作跋。袁杲亦能文,故《墓表》云:“桷备史属号最久,见秉笔者罔再传”,“吾宗免矣夫”!意思是说袁杲颇能继承父业,使袁氏文脉得以延续。

(二)《评书》收录情况

《评书》收录于元代苏天爵编《元文类》中,《元文類》共七十卷,有多个版本,一类是元至正年间西湖书院刻本,此本是目前所知的《元文类》最早的版本,今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共七十卷。一类是元刘君佐翠岩精舍刻本。一类是清四库全书本,1、文渊阁本,2、摛藻堂本。一类是光绪江苏书局本。另一类是明刻本,明代翻刻《元文类》版本较多,不仅重修了至元至正间西湖书院刻本,而且另有:1、明初坊刊细字本《校元文类》,2、嘉靖晋藩本《元文类》,此本于嘉靖十六年(1537)有递修本,据陆心源考证:“晋藩本行款与西湖同,而缺烂甚多,当以后印西湖本翻雕者。”今中共中央党校图书馆有藏。3、万历中刊本《元文类》。4、明末修德堂刻本《元文类》,每页十九行,行二十字,以宋体字刻之,字体规整。

二、《评书》学书、笔法论及对历代先贤的评价

袁裒《评书》中涉及的范围较广,有对于学习书法的独到见解以及对历代先贤的评价。学习书法的方法,主要在于“悟”,同时也要读书万卷,下笔如有神,最终做到通乎一,万事毕。对于用笔,主要包括外拓与内擫,这两种不同的用笔,又有不同的表现姿态,进而形成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一)《评书》学书论

“殊不知前乎千百载之先,崔、蔡、张、钟之徒,复何所仿像而为之哉?良以心融神会,意达巧臻,生变化于豪端,起形模于象外,诸所具述,咸有其由。必如庖丁之目无全牛,由基之矢不虚发,斯为尽美。《老子》曰:通乎一,万事毕。此之谓也。虽然黄太史有言士大夫下笔,须使有数万卷书,气象始无俗态,不然一楷书吏耳!初何足云。”袁裒认为,千百年的先贤,像崔瑗、蔡邕、张芝、钟繇,没有以模仿的像为最终目的的,都以心融神会,意达巧臻,生变化于豪端,起形模于象外,学书方法在于一个“悟”字上,如心领神会,犹到庖丁解牛、由基射箭之步,就可尽善尽美,就如老子所说,通晓大道,因而万事自然圆满成功。黄庭坚说过,士大夫下笔,心中自有万卷书,写出来的字自会气象万千不会有俗态。临摹只是学书过程,临摹的像也不是最终目的,要如历代先贤一样,心领神会,融会贯通,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二)《评书》笔法论

“右军用笔内擫而收敛,故森严而有法度;大令用笔外拓而开阔,故散朗而多姿。”这个观点袁裒提到两种笔势的差异性,以及两种笔法的对立性。自古以来就有关于内擫与外拓的讨论,但大多说法不一。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该举其要,尽于方圆……方用顿笔,圆用提笔;提笔中含,顿笔外拓;中含者浑劲,外拓者雄强;中含者篆法也,外拓者隶法也,提笔腕而通,顿笔精而密。圆笔者消散超逸,方笔者凝整沉着,提则筋劲,顿则血融。圆者用抽,方则用絜。”康有为把内擫与外拓,与用笔的方圆联系在一起,做了进一步阐述。而近代书法大师沈尹默与康有为也有类似的见解,其认为“内擫是骨(骨气),外拓是筋(筋力)”,即大凡笔致紧密,是为内擫,反之,为外拓。这也是后人用内擫与外拓来区别“二王”书法之缘故。袁裒的《评书》则认为内擫与外拓会形成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王羲之用笔向内擫而收敛,因此气貌森严而又有法度。王献之用笔外拓而开阔,风貌散朗而姿态丰富。唐代欧阳询、柳公权等是典型内擫的笔法,颜真卿则是外拓的笔法。故而对于这两种用笔并无对错之分,是区分书法风格最好的方法。

(三)《评书》中对历代先贤的评价

王著是北宋初期翰林侍书的一位书家,他在当时备受推重,甚至掀起一阵流行书风,就连宋太宗也曾经向其请教过书法,但是却遭到了后世书家的诘责。目前学术界关于王著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在研究《淳化阁帖》的时候提及王著。王著自身的审美和风格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淳化阁帖》产生这样的影响。王著自称是王羲之的后人,以“二王”书法为指归,这样他在编《阁帖》时,自然会偏重于选择“二王”书法。如果细加分析,王著对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也不是全部接收。例如王羲之的《初月帖》《姨母帖》这样古拙的作品并未收录,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王著本人的审美倾向。黄庭坚曾经评价王著的书法是“美而病韵”,相应的王著在取法上就应该偏好流美妍媚一路的行草书,对于《姨母帖》这样古拙一类的书迹,王著应该是不喜欢的。

《评书》中提道:汉魏以来,书法虽不同,但还是有汉隶的风貌,因此其体质高古,到二王开始风貌开始改变,王羲之用笔内擫而收敛,气象森严而有法度,王献之用笔外拓而开阔,故其散朗而多姿。袁裒认为“李北海专事奇崛”。李邕的书法从二王入手,能入乎内而出乎其外。李后主说“李邕得右将军之气而失于体格。”恰道出李邕善学之处。《宣和书谱》中提到“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由着。初学右将军行法,既得其妙,乃复摆脱旧习,笔力一新。”魏晋以来,碑铭刻石,都用正书撰写,入唐以后,李邕改用行书写碑。书法的个性非常明显,字形左高右低,笔力遒劲,给人以险峭爽朗之感。

顏真卿的《东方朔画赞》,这是颜真卿四十五岁时写的,大楷字径约十厘米。平整峻峭,深厚雄健,气势磅礴。苏东坡曾学此碑,并题云:“鲁公平生写碑,唯《东方朔画赞》为清雄,字间栉比而不失清远。其后见逸少本,乃知鲁公字字临此本,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是。”明人有云:“书法峭拔奋张,固是鲁公得意笔也。”宝晋斋本《东方画赞》,传为王羲之小楷。鲁公变小字为大字,易清朗俊秀为刚劲雄强,应说是师古而不泥古。假如说比此碑早二年的《多宝塔感应碑》还比较清秀,与后来的颜书面貌有所不同的话,那么,此碑已初具后来颜书的规模。此碑在研究颜书的发展上有重要意义。原石多经剜刻,面目全非。传世有宋拓佳本。

综上所述,袁裒善书法,善诗文,著有《书学纂要》。其交往范围较广,以文人士大夫为主。代表作《评书》对书法艺术与历代先贤有独到的见解,与其生平经历密不可分,《评书》收录在《元文类》中,而《元文类》的版本也比较多。主要推崇魏晋书风,对“二王”内擫和外拓的笔法有不同的审美,进而这两种笔法也是影响后世书法风格的主要原因。袁裒对历代先贤如王羲之、王献之、王著、颜真卿、李邕等人的代表作品、笔法、书法风格等都有客观公正的评述。

参考文献:

[1]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12.

[2]都刘平.元代诗人袁裒佚文辑補及交游考实[J].中华文化论坛,2018(10):65-70.

[3]徐隆垚.《元文类》之四库提要发覆[J].中国古典与文化,2019(02):78-87.

[4]范先立.苏天爵《元文类》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猜你喜欢
评书思想
怀念那些听评书的日子
中国曲协评书艺术委员会在渝举办系列活动
To Be Continued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网络评书,能否让评书重新繁荣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思想的乐章
思想的乐章
阿吾(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