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模式下的居住区景观改造

2019-11-12 11:45李文亮
艺术大观 2019年11期
关键词:景观规划居家养老

李文亮

摘要:【目的】为了满足我国人口日益老龄化趋势,贴合老年人居家养老的传统思维,提升老年人的居住环境【方法】对居住区的景观环境进行实地踏勘,划分各年代居住区进行针对性调查研究,发现问题,【结果】选取选取老年人口占比较多且居住区景观建设标准具有明显年代特征的广安门内街区作为调查对象,对街区内的校场胡同,核桃园,广义里,天泽园小区进行研究,【结论】本文针对居家养老模式下,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等对居住区进行综合改造设计探索并提供改造方案及建议。

关键词:居家养老;居住区改造;景观规划

一、背景前沿

(一)人口老龄化背景

我国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数据预计到2025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将达到3亿;到20世纪中叶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将达到并且超过4亿,也就是说将来每三个人中将会有一个老年人[1]。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增长、政策法规日趋完善、社会关爱程度不断加深、医疗条件,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人的寿命也在逐渐延长,加之人口基数较大,使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高龄化、高增速的特点,养老成为了一个严峻的话题[2]。

(二)老年人的需求分析

衰老是一个大家都避之不急的问题,但却又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不可避免的问题。由于身体各项机能的衰退,对老年人的视觉、听觉、语言能力,记忆能力都带来一定的影响,致使他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局限在居住地的周边[3]。回归家庭的老年人更注重安全感、归属感、邻里感、私密感方面的需求,随意在景观设计中应着重注意对老年人各类需求的满足[4]。

(三)规划思路探析

我们需要对老年人的身边所面临的光、声、温度、空间划分、安全保障、便利性等各方面进行设计,对应园林景观要素中的植物、水体、地形、广场、小品、光照等各类元素的改造融合,为居住区景观适老性设计进行了较好的对应参考。

二、选用案例分析及设计对策

(一)选用广安门内街区依据

居住区适老化改造不能仅仅关注某一方面的景观改造设计而是应该结合居住区域的不同建设年代以及存在的各类问题,选择涉及居住区年代跨度较大的区域,且老年人较为集中的区域进行改造设计。

广安门内街道为北京市西城区辖街道,人口总数80552人,其中老年人占总数的18.7%以上,是北京城区的老街道。本文选取广安门内具有年代代表性的校场胡同、核桃园社区、广义里社区、天泽园街区以及社区内的报国寺游园作为分析案例,能充分体现各年代的建设要点,能针对本文的适老景观研究提供较为全面的依据。

(二)广安门居住区类型及环境现状

1、平房院落式

广安门地区校场胡同为我国早期的居住区形式,起源于平房院落,这类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往往就是门前和院内的一两颗老树来进行点缀型的绿化,简单的座椅添置其中。作为居住区来说这类院落景观形式单一,景观设施也较少,无论从任何方面来说适老性关怀显然是不够的。

2、片块式居住区

80年代的居住区建设多是单位分配,集体分配制度的房产,具有一定的福利型。此类居住区景观设计形式单一,景观空间较差,没有较好的功能性且服务型设施相对缺乏。其中的服务型设施,例如坐凳、廊架等多为钢筋混凝土式的硬性景观;其中的植物景观多为以乔木作为行道树,下设绿篱进行简单分割即可,缺乏适老性。

(三)景观资源分析

1、植被分析

对于以上社区的植物进行分析,绿地率不满足现代的要求。植物种类较为单一,观花观叶树种少。不注重植物种植设计,多单一种植,并没有考虑到植物生长特性等因素来搭配景观,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且带有刺、有花絮植物用云较多,均不利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2、景观分析

居住区内景观设置较为落后。在年代较老的平房式院落中没有绿地供人们使用,且大量的沿街小块绿地被汽车、电动车以及对方的物品占据,老人们大多集中在路边晒太阳,面对熙熙攘攘的车流人流。在片块式的居住区内,大多绿地率不足,且开放式绿地空间大多仅有一块,且设施陈旧落后,难以满足老年人的日常活动需求,几乎看不见老年人活动。

3、小品及适老设施分析

小区内的座椅、灯光等设施较为陈旧甚至损坏,坐凳的设计材质多为铁、石头材质,冬天冷夏天热,老人难以使用。对于坡道的处理,坡度较大,坡上防滑设施为石灰制的棱块,老年人推感觉吃力。扶手的设置也仅仅是简单的布置其中,并没有考虑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而设置。

(四)设计对策

1、室外活动空间改造设计

尺度设计:

通过不同的空间尺度划分满足老年人对于群体交往空间、成组交往空间及私密性空间的需求。在较为开敞的场所宜在保证遮阴情况下,保证使用面积,避免高大乔木;在较为私密的空间宜用高大乔木进行一定的围合[5]。

2、道路步行系统改造设计

步行距离:

在居住区步行空间的设计中,应控制合理的步行距离。步行时间的设置最长不宜超过15分钟以内,步行距离的设置最长不宜超过200米。让老人在合理的距离和时间内到达活动空间中去参加活动。例如可以在较长的道路上设置合理的休息设施,以增加老年人的步行到达距离。同时结合视觉设计,增加步行系统的变化,曲折且具有遮挡的道路,会缩短感官上的距离,提升人们的探索性和兴趣。例如依靠植物景观的遮挡来减少视觉上的距离,设置景墙等设施,增加老年人的探索性和趣味性。

步行路线:

步行路线的规划设计应该考虑到老年人的生理需求、活动特征等进行合理的规划。步行路线应该考虑到步行路线的合理,不能出现断头的道路,要注意路線的循环性和通达性。在设计中也要充分考虑道路与其他各个景观元素的关系,打造良好的景观空间与道路系统的呼应。例如在道路旁设置精美的景观雕塑等供老年人欣赏[6]。

无障碍设计:

在设计中应该增加道路的分级,增加道路指示标志,方便老年人辨别方向;在各个空间的连接中设计应注意平整。步行道路的材质不适宜采用色泽过于鲜艳的材料,注意防滑。路面上的植物不宜采用落叶且叶片较大的植物,落叶会影响老年人的出行安全。

3、植物绿化空间改造设计

结合多感效应造景:

植物设计与多感理论相结合,利用植物的相关特性及植物搭配,来对老年人的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系统进行刺激,来给予老年人较为完整的景观观赏体验[7]。在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中,利用植物的色彩与周边设施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构成视觉冲击,增加老年人的视觉体验;植物的挥发性物质对于人体感官形成一系列的刺激,在居住区的节点中,根据其空间使用需求进行植物花香设计,可以为老年人的各类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体验等。同时避免选用有毒有害植物对老年人的安全产生威胁[8]。

4、设施及小品改造设计

易于识别:

标识牌的设置位置应该设置在视觉中心点上使老年人易于识别。例如标识牌的标语应该简单明了,简单易懂;標识颜色应增加一定的对比性,突出标识的易识别性,不可采用灰色等暗色调作为标识图文颜色[9]。

风格统一:

居住区的标识系统,作为居住区景观中的要素,应该与居住区整体的建筑风格、景观风格相搭配,对于材质选用、形状样式的设计应该整体统一,保证其美观。同时,也能为老年人提供简单的标识记忆。

保证安全:

标示牌应该设置在相对安全鲜艳的位置,不可遮挡车行道、人行道视线,从而威胁到老年人的出行安全。例如在拐弯区的标识牌设计不宜采用较宽的标识牌,这样会造成视野盲区,遮挡视线。

符合标准:

我国对于安全标识具有相关的标准来进行约束,对于各类标识的颜色、材质、字体、字号等都应该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标准进行设计,不可以随意发挥,自由设计。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广安门街区的居住区各建设年代的居住区进行分类碳素研究,对其适老现状进行调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结合园林中的植物、建筑、小品等要素对居住区景观进行改造,使其满足居民需求的同时兼顾适老性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2017-02-28.

[2]国务院.“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Z].2017-02-28.

[3]雷艳华,金荷仙,王剑艳.康复花园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园林,2011,27(4):31-36.

[4]王江萍.老年人居住外环境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5]周燕珉,王富青.居家养老为主模式下的老年住宅设计[J].现代城市研究,2011(10):68-74.

[6]顾文芸,单奕.园艺疗法与传统养生文化在养老景观中的英语[J].绿色科技,2016,1(1):143-145.

[7]陶澈.我国城市混合老年居住区规划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06.

[8]李鸿烈.老年居住环境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02.11.

[9]邵磊.构建老年人居住生活环境评价体系-机构老年人生活环境设计模式研究报告精编[J].居住区, 2013(03):12-17.

猜你喜欢
景观规划居家养老
生态学原理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探析
浅谈小城镇建设中的景观规划设计
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居家养老调查与对策研究
构建政府、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
试析金华市社区养老问题
试析金华市社区养老问题
新农村建筑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互联网+”时代养老政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