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非我”

2019-11-12 12:22吴海杰
艺术大观 2019年11期

吴海杰

摘要:在相声表演艺术中“是我非我”属于重要特质,就是相声演员在表演过程中通过个人对多个非我的人物形象进行模拟,是相声表演艺术与多数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合理区分的关键之处。相声演员个体发展差异性、相声艺术灵活性与层次性,要基于“是我非我”特殊条件中产生更多完整的表演空间,为观众欣赏、鉴别、判断奠定基础。在“是我非我”相声表演过程中,相声演员要在集中展示艺术创造基础上突出个人个性,对人物形象表演方式深度刻画,促使相声艺术在各类实践演出过程中不断优化完善。

关键词:“是我非我”;相声表演;艺术精髓

相声表演艺术通过相声演员艺术创作,将不同文字、音乐等要素在内的静态化、平面化创作转变为动态化、灵活性较强的舞台表演艺术,这样能有效突出艺术审美价值,有助于全面展示艺术整体构成。在社会多领域发展推动下,相声表演艺术在表演技巧以及表演形式层面上不断优化完善,其中“说、学、逗、唱、包袱”等要素不断完善。相声表演人员还要做好各类题材特殊性探究,促使相声表演更为完善,推动相声表演艺术全面发展。

一、相声的分类与表现形式概述

依照各类分类标准划分,当前可以将相声表演有效划分为不同类型,结合演出人员差异性能将表演活动分为单口、对口、群口,结合创作年代差异性能将相声表演分为传统与现代相声。结合格调内容差异性,能划分为清门以及市井相声。相声属于一门语言艺术,通过“笑料”“包袱”来打动更多观众,让更多观众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较大感染。在相声表演中合理应用怯口对主题展示、人物表达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的就是市井相声,其基本表现形式主要有说、学、逗、唱。在相声表演艺术“说”中,主要蕴含了说、批、念、讲手法,说主要有提对联、吟诗词、解词意、颠倒话、反正话、歇后语等。其语言上的应用造诣较高。在相声表演中的“学”即是指各类口技、雙簧等,能对区域方言进行模仿,或是模仿各个年龄段男女音容笑貌。在相声表演中,模拟方言属于常用方式,其又能称之为“怯口”或是“倒口”,主要是为了能进一步表现人物憨厚产生的表演方式。比如黄俊英的粤语相声,除了应用广州话,还涉及到较多地方粤语方言,比如台山话、湛江话、客家话、顺德话等。比如在其作品《借电话》中,一人担任多角色,三个人物角色三类方言,塑造的人物形象较为鲜明,极具代表性[1]。

在相声表演艺术中,“逗”的表演需要两个人,分别为主、宾,通过较为滑稽的语态相互捧逗,暗语嘲讽等。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多数群众会将相声表演艺术视为是娱乐性质演出。通过相声艺术表演效果能引得更多观众大笑,在表演过程中要全面突出相声表演艺术效果,突出演员个人才能,将相声内容集中展示。在相声表演艺术中,唱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在相声表演中,演唱是各类表演形式的有效穿插,随着相声表演内容不断完善,在表演中要补充更多曲艺以及戏曲内容,完善相声表演内容。

二、“是我非我”——相声演员自我和角色自我

相声艺术表演中,相声演员大多都是通过第一人称与观众进行交流,基于自身真实面貌在舞台上进行表演。在各类粤语相声作品展示中,演员在长场之前都有了对应的角色名称以及对应身份,但是由于相声演员自身未能对人物模样进行转变,所以此类假定性角色仍旧是通过演员自身面貌来进行展示,所以其与戏剧等艺术表现之间存有相应差异。相声演员多数是通过自我形象进行表演,但是戏曲等艺术在表演过程中,演员要扮演针对性角色,在表演阶段确保各类角色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其不能跳转出人物之外,要始终认定演员自身身份。其中相声表演艺术进行中,部分演员也始终是持有多重身份,能突出“是我又非我”特征,相声演员在自我形象模拟中扮演着多个非我的角色。在相声表演艺术中,演员通过自我真实形象出现,始终保持第一人称进行叙事,此阶段提出的“我”是演员,并不是对应角色,所以并不存有似我的问题。在具体表演过程中,要注重将演员个人特点融入到作品中进行艺术形象创作,其又是“非我”,此类“是我非我”的有效转化特征就是相声表演与多数曲艺表演相区别的精髓[2]。

有部分观众片面认为相声没有对应曲本,仅仅是凭借演员即兴发挥,这是较大的误解。有部分学者针对相声表演特点研究中提出了第一自我以及第二自我观点。第一自我就是扮演者,第二自我对应的主要是工具。比如在传统相声《黄鹤楼》中,马三立、罗荣寿、王凤山、李桂山表演均有差异,相声演员由于自身个人差异性产生的表演艺术独特性也是相声表演艺术与其他艺术表演之间独特性所在。比如在粤语相声中,黄俊英能一个人物应用不同地方的粤语方言扮演不同人物,在展示个人相声艺术特色基础上还能重点展示出此类艺术的生动性。由此可见,相声演员在表演阶段仍旧是保持第一自我形象,针对多数作品中出现的多个人物并非是扮演,而是模拟。在相声表演中不仅要突出个人特色,丰富相声表演艺术个性。还要集中展示出多个自我,在表演中不同个体相会配合产生丰富的艺术表现效果。在表演过程中产生“是我非我”特质,优化表演效果[3]。

三、以“我”为主——全面塑造独特的人物形象

在相声表演艺术中,演员多数是通过叙事或是人物对话逗乐观众,在叙事阶段会产生多数细微动作,演员要精益求精,深度模拟。对相声表演基本特点进行分析,调控模拟的“度”,其也是相声演员人物理解程度以及情感体验的有效参照依据。重点突出追求神似的理念,能有效对应我国传统文化发展中的美学追求。相声表演中,演员无须进行刻意装扮,要集中展示个人面貌。将叙事和代言相互融合,集中展示更为生动化的语言,搭配对应动作以及眼神,重点展示出个人个性化特征。在相声表演中要注重“学”,对音色、体态合理调控,在“是我非我”追求中更好地突出人物形象,明确演员表演重点。比如在粤语相声《学戏》《一对一》《广州趣话》《省港澳大比拼》等作品中,要对表现角度恰当控制,对各个细节合理把控,才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或是在多数流传广泛的相声作品中,多数给观众印象深刻的作品,大多都具备鲜明的人物形象特征,比如《醉酒》的“酒鬼”、《虎口遐想》的“一青工”等,多数作品缺乏完整的故事情节,大多都是片段化的横切面,通过人物行为作为主要线索,对各类艺术表现方式合理运用,能实现人物多方面刻画,对相声表演效果进行优化[4]。

在相声表演“是我非我”追求中,针对人物形象整体塑造,多数相声演员自始至终都注重舞台艺术实践活动开展。细微的动作、简单的台词等都能展示出人物身份与性格特征,就是侯宝林先生所说的面部表情以及身上的表情,即“像”与“神儿”。相反,如果片面强调相声叙事功能,未能对个人形象进行全面塑造,那么相声基本构成元素就是单方面的技巧展示。其内涵以及层次性不足,将难以激发观众共鸣。相声演员将本文编辑中的形象在舞台表演中二度创作展示中,才能促使各类人物更为鲜活。相声演员要通过多项手段进行塑造,促使人物展示更为鲜活。在表演过程中要针对性进行人物展示,在相声表演中,“是我非我”重要特征集中展示了相声演员在人物模拟中的各项要求。外部形象没有较大转变,通过简单化辅助性道具以及各类人物装扮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始终抓住人物性格特点,通过多样化艺术方式,将人物中的“包袱”有效解除。

四、结语

在相声表演艺术中“是我非我”是重要精髓,即是演员在表演过程中能通过个人身份模拟出多种非我的人物形象,是相声表演与多数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区分的关键。在此类特殊现状下,产生了更多宽泛的表演空间,这样能为更多表演产生较多联想空间。通过不同代相声艺人舞台实践,能有效丰富相声艺术表现方式,赋予艺术更长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李大磊.探究相声表演艺术的精髓[J].才智,2015(15):269.

[2]王锋.相声表演艺术现状探析[J].戏剧之家,2019(24):246.

[3]韩奇.新媒介时代如何打造传统文化品牌——相声表演艺术的生存与发展现状研究[J].四川戏剧,2018(06):29-32.

[4]林可夫.相声表演的艺术特质及其独特性[J].戏剧之家,2014(17):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