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救治的临床价值分析

2019-11-12 17:05张秀娟
健康大视野 2019年19期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急性心肌梗死

张秀娟

【摘 要】 目的:探索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救治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我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间收治的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分2组,分别实施急诊室常规护理与集束化护理干预,对其急诊救治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结果:研讨组心电图监测、静脉采血、建立静脉通路以及急诊转运的时间花费均在参照组之下,研讨组心率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与参照组比较明显更少,P<0.05,差异大,得到结果具统计学意义。结论: 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救治的临床价值较高,特别是在时间观念上效果更为显著。

【关键词】 集束化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救治;临床价值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9-217-02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急诊室里常见的病症之一,通常是因冠状动脉急性缺血缺氧所引发,持续胸痛与心律失常为其主要表现,病情往往特别严重,有较高的病死率[1]。治疗该病症的关键脑梗死血管的开通,尽早恢复心肌灌注[2]。大量研究资料显示,影响救治的因素主要集中于自发病到治疗的各个时间节点,包含发病到急诊、接诊、确诊与治疗等环节,因此及时性与关联配合方面值得关注。本研究结合我院66例临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与集束化护理干预,对其急诊救治的临床价值展开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我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间收治的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分2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与集束化护理干预,对其急诊救治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患者符合以下标准:一、出现典型心绞痛或是类似心绞痛的症状,且持续时间在30分钟以上。二、经动态心电图检查表明有2个或2个以上相邻导联ST段升高。三、经检查,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异常升高。排除发病时间超过1天、肝肾功能障碍、血管闭塞疾病、免疫系统功能障碍等患者。

参照组:年龄44.3-78.7岁,平均(58.62±9.24)岁,男女比例18:16;研讨组:年龄43.8-77.9岁,平均(59.04±9.46)岁,男女比例19:14。两组患者資料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对比有效性强。

1.2 护理方法 参照组实施急诊室常规护理干预,及时处理患者的不良反应,实施必要的心电监护、吸氧、抽血化验等措施,待医师确诊患者病情之后送入病房,尽可能为患者争取急救时间。研讨组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制订集束化护理方案,将护理的各个环节的工作内容及所花费时间详细列明,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此方案执行。内容详述:

步骤一,用时1分钟,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平卧,并解开其领口与裤子,同时给氧3-5L/min。步骤二,用时2分钟,为患者实施心电监护,并对生命体征作测量。步骤三,用时5分钟,建立静脉通路,此时抽取20ml的血样标本进行化验。步骤四,用时5分钟,心电图检测与记录。步骤五,用时半小时,检测结果的追踪,待医师确诊急性心肌梗死后,让患者嚼服300mg肠溶阿司匹林与300mg氯吡格雷。步骤六,用时半小时,进行碘过敏试验。步骤七,用时半小时,通知介入医护,对患者生命体征再次进行评估。步骤八,用时40分钟,携带相关的急救器械与药物,完成转运。

1.3 观察指标 对于2组患者的急救时间指标进行评估,将其心电图监测、静脉采血、建立静脉通路以及急诊转运的时间一一观察并记录。对于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比较,通过心率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等指标的观察与记录。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急救时间指标作为计量资料通过均数±标准差(x±s)表示,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指标作为计数资料采用例数(%)表示,χ2检验,以P值判定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当P值<0.05时,表明差异大,得到结果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救时间指标对比 对于2组患者的急救时间指标进行评估,将其心电图监测、静脉采血、建立静脉通路以及急诊转运的时间一一观察并记录后发现研讨组各项时长均在参照组之下,P<0.05,差异大,得到结果具统计学意义。

2.2 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对比 对于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比较,通过心率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等指标的观察与记录。数据表明研讨组与参照组比较明显更少,P<0.05,差异大,得到结果具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通常指的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而引起的血流中断,继而导致局部心肌缺血性坏死,作为一种急危重症,它起病急、发展迅速、初期病死率较高,多数患者于发病后1小时猝死,约占发病总人数一半以上[3]。对于此种病患,急救目标在于抢救患者可逆性缺血组织,对于冠状动脉的血运迅速恢复并重建,防止梗死面积进一步扩大,并缩小心肌缺血面积[4]。集束化护理干预是我国临床护理范围内正在开展的将一系列措施集中为一体的综合护理模式,它将多项有效的护理措施综合运用,并因此提升护理效果[5]。

研讨组心电图监测、静脉采血、建立静脉通路以及急诊转运的时间花费均在参照组之下,研讨组心率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与参照组比较明显更少,P<0.05,差异大,得到结果具统计学意义。综上,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救治的临床价值较高,特别是在时间观念上效果更为显著。

参考文献

[1] 张慧琴, 胡桂琼, 黄玉清. 集束化护理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便秘的效果观察[J]. 全科护理, 2016, 14(29):3055-3057.

[2] 董新荃, 俞天智. 集束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 天津护理, 2016, 24(3):244-245.

[3] 陈珊珊. 集束化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 中国乡村医药, 2017, 24(16).

[4] 郑淑萍.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72h内实施集束化护理对患者预后的影响[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8, v.3(12):71+95.

[5] 刘春霞. 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便秘的影响[J]. 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21):254-255.

猜你喜欢
集束化护理急性心肌梗死
集束化护理减少静脉留置针患儿并发症的作用
集束化护理在卒中相关性肺炎预防中的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便秘的影响
集束化护理在重症肺炎患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