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观察及心功能水平评估

2019-11-12 18:05高智勇
健康大视野 2019年19期

高智勇

【摘 要】 目的:分析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我科室收治的64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按照随机数据原则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单腔心脏起搏器治疗,观察组采取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比较临床疗效及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1.2%,观察组为96.8%,组间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率、心输出量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采取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效果显著,明显改善心功能。

【关键词】 缓慢性心律失常;双腔心脏起搏器;单腔心脏心脏起搏器

【中图分类号】 R81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9-244-01  缓慢性心律失常为中老年人群常见疾病,多为心脏退行性病变导致。目前临床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无特效治疗药物,常用方法为置入心脏起搏器,而心脏起搏器种类较多,主要为双腔及单腔两种,何种治疗效果更具有优越性为本次研究重点。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我科室收治的64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纳入标准:符合慢性心律失常诊断标准;存在不同程度乏力、胸闷等症状。排除标准:本次药物过敏,全身系统性疾病等患者。随机数据原则将以上对照平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對照组男女为17/15例,年龄55-72岁,平均(63.5±5.0)岁,NYHA分级:Ⅰ级5例,Ⅱ级11例,Ⅲ级10例,Ⅳ级6例;观察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57-75岁,平均(65.9±6.2)岁,NYHA分级:Ⅰ级6例,Ⅱ级12例,Ⅲ级11例,Ⅳ级3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可见组间数据互相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单腔心脏起搏器治疗:局部成功后于右锁骨下行静脉穿刺,穿刺针直达心房心室,两个电极分别置于右心房以及右心室,激素电极置于右心房,固定起搏器置于右心室,右心室心尖部位置于心室电极导线,频率控制为设≥60次/min。观察组采取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麻醉及穿刺形式与对照组一致,右心室引出电极,电极固定位置于间隔部,右心房耳部将另一根电极与心房相连接并固定,之后设置相关参数,完成操作。

1.3 观察项目

1.3.1 疗效指标[1] 临床疗效根据心功能以及临床日常症改善情况评定,具体如下。患者治疗后行普通体力活动无明显心悸等情况,并可开展正常日常活动心功能为Ⅰ级为显效;有效:一般活动后见心悸气喘症状,日常活动轻微受限,心功能Ⅰ-Ⅱ级;无效:活动后明显心悸气喘,严重影响日常活动,心功能Ⅳ级。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

1.3.2 心功能 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率、心输出量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数值。

1.4 数据分析 符合正太分布的治疗数据均在SPSS22.0中完成计算,组间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分析,X2检验分析计数资料,数据比较后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经不同治疗后对照组为81.2%,观察组为96.8%,提示双腔疗效优于单腔,具体结果见表1。

2.2 治疗前后心功能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心功能指标差异不显著,经治疗后均获得改善,观察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2。

3 讨论

心脏起搏器的引入使得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生活发生本质性改变,该器械治疗原理为给予患者实施一定电脉冲,刺激心脏,使得心脏根据设定频率进行有效收缩。心脏起搏器具有单腔以及双腔之分,单腔的心室电极导线位于右心室心尖,为非生理性起搏,而双腔可将心房电极导线与心室电极导线置于有心耳以及右心室心尖部位,为生理性起搏。本次观察组患者采取双腔起搏器治疗,结果临床疗效可达96.8%,明显高于单腔的81.2%,说明双腔比单腔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更具有优越性;此外双腔治疗后患者心射血分数等心功能指标改善效果均优于单腔的对照组,这与双腔心脏起搏器为生理性起搏相关。本次结果与武琦报道基本一致[2],均提示双腔心脏起搏器在缓慢性心律失常中治疗中价值。总之,经本次对比分析我们认为,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采取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效果优于单腔心脏起搏器,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朱卫琴,沈艳艳.双腔心脏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的疗效分析[J].饮食保健,2015,2(13):49-50.

[2] 武琦.双腔心脏起搏器改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的作用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7,11(16):2052-2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