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厝兴而旗杆林立

2019-11-13 04:54陈华发
北极光 2019年5期
关键词:土坑刘氏旗杆

⊙陈华发

“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世人谈及泉州千年前的海丝盛景,莫不吟诵北宋诗人谢履的名篇《泉南歌》。殊不知这位流芳千古的谢诗人就是如今的泉州市泉港区人。

泉港区是泉州的北大门,西北为山,东南面海。在沿海处有一片平原却也四面环山,北接岩山,南毗柳山,西对奎秀山,东临割山。群山环拱之中,是6.25平方公里的绿色平原。三条丰腴的水源在这绿色的田野上聚而为一,注入大海。

600年前,明朝陈继之在“靖难之变”拒不屈降,被斩于市。居湄洲湾北岸兴化府鳌城的贵族刘宗孔,因族人是陈家姻亲,恐遭株连,于永乐二年(1404)携眷避难。一家人坐船南渡湄洲湾,上了南岸,见此处峰峦相映,入局宽容,曲水停蓄,惶恐之心顿受抚慰。刘宗孔暗自叹道:此地足为千万年燕翼之图。他遂命名此地为涂山,全家人定下心来在这里安身立命。

其实,刘宗孔并非第一个慧眼识宝地者。

泉州海外交通贸易活动始见于南朝梁。早在唐、五代,刘宗孔定居的涂山就有人在此聚居,过着渔樵耕读的生活。南宋时期,随着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南移,泉州的海外交通贸易得到空前发展。涂山先民也参与海洋贸易,并在村中建庙祭拜。

这一地带风水得天独厚,近处有水深港阔肖厝港和天然避风峰尾港。素有海商传统的刘宗孔家族的迁入,促使涂山在明清时期跃升为遐迩闻名的海贸重地。

刘氏后裔至今在涂山繁衍22代,延拓出18个村庄,位于涂山中心的土坑村是这些村庄的起始母村。刘氏一族避难涂山,在荒原野地披荆斩棘,开拓创业,期冀重振门风。从第五代起到第十代,涂山刘氏皆有入明廷为官者。延至清朝,从这里走出的将军、提督、进士、明经层出不穷,赫然书香之家、官宦门第。

刘氏后裔登科晋仕各领风骚,荣归故里后皆建造府第。这些府宅集聚在一起,流传至今,便形成一处气势非凡的棋盘型宗族式的古建筑群。土坑村也因此在八闽文化版图上闪亮着自身的坐标——入选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2016年,土坑村还被列入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史迹点。

话说刘宗孔次子与三子分别徙居云南、广东,在土坑开拓的是长子与四子。两兄弟又传下八支,八支后裔在宗祠南北两侧共建4座三进古大厝和33座二进古大厝。

由于居住日益密集,加上村中地势不平,这些古民居更显得扑朔迷离。外人进入土坑,很容易迷失方向。明代惠安知县叶春及在其编著的县志形容:“土坑府,会得入,不得出。居住稠密,人丁兴旺……居螺北甲。”

世事变幻,沧海桑田。土坑的发展轨迹,也不是一帆风顺。

清康熙十八年,闽南沿海一带奉旨迁界。土坑族人在“截界迁民”的浩劫中抛田园,焚房屋,流落他乡。但素怀抱负的土坑人也在这次苦难中扩开眼界,增长见识。复界之后,族人一回乡安身,便进行商贸活动,再次书写土坑的“海丝盛世”。

乾隆年间,土坑十二世祖刘端弘拥有二十艘三桅洋船船队。他的商船主要停靠在土坑湾的峰尾、沙格两澳。这位没什么文化学识的大汉,率领着浩浩荡荡的船队从土坑出发,闯关东,过台湾,下南洋,富甲一方,人称“刘百万”。

今天的人们走进土坑村,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古香古色、规模宏大的刘百万故居。这座三进五开间外加三护厝的大宅院门口,一字排开14对旗杆石。先人的功名旗帜和旗杆随着远逝的岁月灰飞烟灭,只留下这坚固的旗杆夹石座。有趣的是,后人把全村目前存留的旗杆座,摆在这位不识几个字的祖先故居门口。他的这座老宅,也被乡亲们昵称为“旗杆厝”。

豪华的旗杆厝有着100个门、99扇窗、11口天井、42间厢房,连同砖埕及围墙,占地面积达1739平方米。如此规模,在闽南地区极为罕见。大厝红砖红瓦,穿斗式结构、硬山式屋顶,飞檐翘脊。大门前的壁肚以宽2米、长3米的大石板砌成,底部石架雕刻精致。大门前塌寿两侧蕴含着吉祥寓意的雕刻图案,把大宅面堂映衬得更加庄严。

古民居雕塑数量之繁多,技艺之精湛,规模之宏大,让人叹为观止。按雕塑材料分,有石雕、木雕、砖雕和泥灰雕;按造型分,有浮雕、阴雕、线雕和透雕;按雕塑内容分,有山水雕、人物雕、花鸟雕、楼阁雕。石雕上的构图均衡,线条细腻流畅,人物的胡须衣袂恍若欲飘,跳跃于枝上的喜鹊仿佛戏谑追逐,雕塑的房屋有的窗户和门户镂空相通,别出心裁……

在大门侧、屋脊上、院子里,蹲着、立着、卧着大大小小姿态各异的石狮,姿态万千。此外,还有各式各样锲刻着各种花纹的石柱、石鼓、石花架、石砣、石盆。古大厝内,现还保存着一些陶瓷古大缸、铜塑小盆和木制坐垫,皆精雕细镂。泉港地区古代民间雕塑艺术,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刘百万无疑是当时县城北部最富有的海商。土坑的老者,总是不厌其烦地向外人介绍刘百万的一件逸事。

传说当时峰尾有一宗亲中榜进士,刘百万特备厚礼前往庆贺,被热情地邀到上席。有人窃问此为何人,一宗亲脱口而出:“这是土坑‘土财主’刘端弘。”刘百万听在耳里,归去后叹息不已,谓家人道:“有钱百万何用,还是被人看‘土’了。”遂去找村北的另一名巨富族亲刘端瑜,共商重振书香门第大计。

两人一拍即合,于是刘百万办南文武馆“选青斋”,刘端瑜办北文武馆“凌云斋”。“选青”二字语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选青即培植选拔精英之意;“凌云斋”意在激励后辈胸怀凌云壮志,奋发图强。在两文武馆中,学文者免费,习武者每日一粒蛋。自此村中书声琅琅,马铃叮铛,呈现出求知向上的蓬勃景象。

“自三元辅而都宪邦伯文宗历世光勋昭日月,从四尚书及国学忠臣孝子累朝伟望壮山河。”这是宗祠中,让刘氏后人引为自豪的一对对联。自从有了自己的教育基地,土坑人才倍增,精英代出。据清代谱牒记载,中榜进士、出仕入朝达70多人。

土坑名噪一时,享有“邹鲁乡村”之称。村南有秋甫、吉甫兄弟双榜进士,村北有开泰、逢泰兄弟及其侄希颜一门同榜三进士。刘开泰后来授任江西南赣总兵,钦赐提督。清朝惠安县共出九个提督,刘开泰居其一。

祖祠牌匾满堂,乡村旗杆林立——刘百万功不可没。我猜度,这就是后人为什么把全村的旗杆座,摆在这位不识几个字的祖先故居的原因。

湄洲银涛起伏,群山逶迤环绕,伴着涂山平原从远古走来,走向一个个充溢着拼搏基因的明天。

刻录先祖足迹的旗杆厝似一位沧桑老人,静卧在青山绿水的怀抱之中,静静地反刍着流金岁月。

猜你喜欢
土坑刘氏旗杆
测量旗杆的高度
村头的土坑
小兔的报答
旗杆到底有多长
往顶上跑
“自埋”
后母
岔路
回望雁峰天一涯——雁峰刘氏《沁园春》的文化解读
有心计的麻雀才能变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