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方言本字考

2019-11-13 13:56秦申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2
新生代 2019年8期
关键词:英山本字同音字

秦申. 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2

黄冈市英山县地处大别山腹地,鄂、豫、皖三省交界处,东面与安徽接壤。语言上属于江淮官话区黄孝片。英山方言中有些口语词可以在文献中找到用例,推求本字。

掇[to313] 搬取,通常用于搬运、挪移比较重,或者体积比较大的物件。例句:今的天气好,把椅子掇出去晒太阳。考察口语中“掇”字的使用情况,尽管也有“掇个细凳”这种说法,“掇”的对象主要还是箱子、桌子、椅子、一摞书、一盘菜、一个火盆这种,需要两手端平移动。《说文解字》:“掇,拾取也。从手,叕声。”《广韵》丁括切,入末端。《汉语大字典》罗列的前四个义项分别是“拾取”、“选取”、“获取”、“夺取、抄掠”,第五个义项是“端”,《汉语大字典》第六个义项“转折、拨转”,应该是“掇”、“拨”音近而借“掇”为“拨”,常和“转”连用。而第七个义项“踏,跺”则是“掇”、“跺”音同调近,也是假藉为“跺”。这几个义项中,“端”的意思和用例和英山方言中“掇”字的使用情况比较相符,但却和“掇”字其他义项没有直接联系。“掇”本义应该是用手拾取,抓取,引申为获取,掠夺。《水浒传》:“没多时,庄客掇张卓子,放下一盘牛肉,三四样菜蔬,一双着,放在鲁智深面前。”

因此英山话[ to313]的本字不应定爲“掇”,而应定爲“端”。“端”,《说文解字》:“端,直也。从立,耑声。”由“直,正”的意义引申出“手平举拿物”,明代《今古奇观》:“我家厨下走使的又不少,谁要他出房端饭。”《西游记》:“你看那众和尚,搬箱抢桌端锅,满院里叫苦连天。”

但英山话中又别有一掸[ tan313],表示拿取,用于体积小,重量轻的物件。例句:帮我把剪子掸过来。我要掸点钱,到街上去买东西。《说文解字》:“掸,提持也。从手,单声。”段玉裁注:“提持,犹悬持也。”“掸”字文献中多用作“拂,揩拭”义,但英山话中保留了“掸”字本义。今人往往将[ tan313]写作“担”或者“担”或者“端”,将[ to313]写作“掇”,不准确。

企[t i33] 站立。例句:你企在那的莫动,我等一下回来找你。“企”字常见于甲骨文,非常古老。《说文解字》:“企,举踵也。从人,止声。”《楚辞•刘向〈九叹•忧苦〉》:“登巑岏以长企兮,望南郢而闚之。”“企”字本义为踮起脚跟,文献中引申为踮脚远望,并引申为希求,盼望,企及。英山话中专指站立,应是从企的本义转化而来的。

[wu51] 蹲着。《集韵.莫韵》:“ ,踞也。”《集韵》于故切。

趶[wu51]踞。《正字通•足部》:“趶,即 ,训踞。”《正字通》于路切。但于路切不能切出[wu51],应是讹字。

抻,《广韵》:“抻,抻物长也。”抻有抻长,抻直之义。抖,《玉篇》:“抖,抖擞,起物也。”《广韵》:“抖,抖擞,举貌。”抖字由抖擞而引申出展开之义,比如《儒林外史》:“抖了包,只挤出九十二两银子来。”因此抻抖二字合用,表示因伸展而直挺的样子。一般认爲这个词写作“抻敨”,考“敨”字,《集韵》他口切,“敨,展也。”

考求本字时,有学者从字书或韵书中找到音同义同的字,即认为这就是方言词的本字。但是大部分时候,这种本字只是古人以同音字为声符,加上偏旁而造出的新字。这种“同音字作声旁”加上“表义部首”组合而成的生僻字,本质上不能算是“本字”,因为它的性质相当于用拼音来拼注标记这个词。但是这种情况也不能一概而论。

猜你喜欢
英山本字同音字
耳听为虚 慎辨为实
同音字 我会分
再游英山桃花溪
同音字
英山茶园
英山云雾 高山名品
对英山茶文化资源的整理
通假字
耳听为虚,细辨为实
环县方言本字举例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