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链理论研究综述

2019-11-13 21:19刘洋浩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100081
新生代 2019年14期
关键词:分工价值链价值

刘洋浩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100081

一、国外相关研究

价值链的概念是1985年由迈克尔•波特在其所著《竞争优势:创造和保持卓越绩效》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波特认为价值链是价值创造的主要活动与辅助活动的集合,企业就是一个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产品生产过程中进行种种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分离活动的集合体.企业的价值创造和增值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的,它涵盖了商品或服务在创造过程中经历的从原料到最终消费品的所有阶段,由(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营销和销售、服务5种基本活动和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等4种辅助活动组成,这些活动互不相同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即价值链.波特又将价值的创造过程分为了两个方面:一是基础性活动,直接创造价值并将价值传递给客户,其中基本活动包括企业生产、营销、储运及售后服务等 二是辅助活动,不直接创造价值,但是其为基础活动提供条件并提高基本活动的绩效水平,主要包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研发及组织制度等.

在此基础上,寇伽特(1985)从国家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能力相结合角度分析,强调了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之间的关系 彼得•海因斯(1993)对价值流与物流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价值链即是"集成物料价值的运输线",海因斯所定义的价值链把顾客对产品的需求作为生产过程的终点,把原材料和顾客纳入了价值链中.斯莱沃斯基(1996)提出了"价值网络"的定义,认为价值系统包括公司的供应商和供应商的供应商以及它的下游客户和最终顾客,还包括其他有价值的关系.雷波特和斯威尔克拉(1995)提出了开发虚拟价值链的观点,认为当今每个企业都在物质世界及由信息构成的虚拟世界中竞争,虚拟价值链创造价值活动最主要的资源是信息以及对信息的收集、分析与利用能力,需要企业具备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与基础.

卡普林斯基(2002)认为治理、升级和租金来源是全球价值链理论的三个关键概念,提出全球价值链的动力机制决定了全球价值链的"链主",进而影响治理结构、租金分配以及产业的升级路径,是研究治理、升级和租金的基础.萨切蒂,苏格登(2003)提出在全球价值链中,领导企业掌握着战略环节的控制权,拥有对全球价值链的协调和管理力量,而供应商则处于被领导的地位,整个链中参与企业的力量是不对称的,整个价值链呈现出金字塔形的力量和治理结构.

二、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部分学者提出对内部价值链与外部价值链的区别研究,如迟晓英,宣国良(2000)认为企业内部的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和服务等活动构成了内部价值链 卢明华,李国平认为(2004)产业价值链是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为满足用户特定需求或进行特定产品生产(及提供服务)所经历的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一系列价值增值活动 陈柳钦(2007)提出内部价值链只是整个价值链的一个节点,而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以及顾客等构成了外部价值链,企业内部和外部价值链共同构成了价值创造系统 崔向阳,崇燕(2014)提出对产业链的分解应该存在两种分解形式:产品分工和功能分工.前者按照产品的供应链条分解,后者按照价值链的功能链条进行分解.

魏国江(2008)认为价值链就是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各环节的集合 朱莉认为(2013)价值链是通过各种(利益、关联企业等)关系将不同经济主体基于共同利益串联起来并进行分工、合作、分配,进而达到价值增值的产业链条 程宏伟、冯茜颖和张永海(2016)提出,价值链的本质是打破资源流动空间约束的一种整合资源的机制 薛可悦(2017)认为价值链演化表现为在资源、资本与知识相互作用下上升或下降的非线性结构态势,具有明显的阶段演化特征.

丁林红(2018)认为价值链是以商品经济发展规律为基础,并融合社会资源开发、销售、以及应用等方面的相关要素,开展相应的经济战略规划体系 牛蕊,郭凯頔(2018)认为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

崔向阳、钱书法(2010)根据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指出分工带来生产成本的节约,从而导致了生产组织的变迁,衍生出现代生产组织的分化与整合、企业网络分工组织的性质与特性等.在此之后,李炳炎、杨玉华(2011)周绍东(2013)崇燕(2014)刘刚(2016)杨静(2017)袁露梦(2018)等主要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域下通过对产业链和国家价值链的研究论证了分工对价值链的促进作用.

对于产业价值链类型的研究,比较权威的是潘成云(2001)以产业价值链的发育过程为基础将其分为技术主导型、生产主导型、经营主导型、综合型四种类型 根据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原因,将产业价值链分成政策诱致型和需求内生型 以产业价值链适应性为基础,把产业价值链又分为刚性产业价值链和柔性产业价值链两种.在其之后,徐宏玲、李双海(2005)又研究了价值链的前钱德勒价值链形态、钱德勒价值链形态和后钱德勒价值链形态三种形式.姚文,祁春节(2011)将价值链上的合作模式分为松散型垂直协作模式与紧密型垂直协作模式.前者指的是市场交易模式,而销售合同模式、合作社模式、生产合同模式和垂直一体化模式统称为紧密型垂直协作模式.

还有一些学者尝试从分工的角度来解释价值链,如周路明(2001)认为产业链是以产业内部分工和供需关系为基础的产业生态图谱.卢峰(2004)认为产品内分工实质就是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不同工序或区段通过空间分散化展开成跨区域或跨国性的生产链条或体系,因而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不同环节或区段的生产或供应活动 刘刚(2005)认为产业链是建立在价值链基础上的处于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关系 李靖、魏后凯认为(2007)产业链是基于分工经济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涵盖的产业范围较广,包括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销商和零售商等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强调相关产业或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 蒋逸民(2008)认为产业链是一种不同节点企业间分工协作形成的制度安排.

在价值链的实证研究方面,学者们普遍利用微笑曲线来说明价值链上的产业关联及利益分配,如马永驰,季琳莉(2005)认为发达国家在价值链研发、营销环节具有独占性资源,并且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从而使价值链呈现正U型,顾丽琴(2007)指出农业产业价值链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联动性 文嫮和张生丛(2009)认为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产业价值链是一条从左上到右下倾斜的曲线 郑健壮等(2015) 研究发现制伞业价值链曲线呈L型 郑健壮,朱婷婷,郑雯妤(2018)认为价值链在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呈现不同的形态.

国内多数学者从企业生产及贸易竞争的角度对价值链进行定性研究,并认为价值链更多关注的应该是市场竞争条件下各企业在协同生产中的联系,如郑霖和马士华(2001)认为,价值链是一条增值链,是由市场需求拉动的,而且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价值链间的竞争,价值链决定供应链,供应链服务和服从于价值链 潘成云(2001)认为,产业价值链是指以某一项核心技术或工艺为基础,提供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效用系统为目标的、具有相互衔接关系企业的集合 杜义飞(2005)指出,价值链是研究一些互相分离的价值活动是如何被组织整合,使不同主体之间产生协同效应.

三、研究动态综述

波特对"价值链"概念的提出,启迪了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对价值行为的选择,国外学者延续波特的思想,将单个企业主导的单一线性价值链发展成为交互网络式的开放型全球价值链网络.而国内学者在价值链网络的基础上,不仅合理区分了企业生产的内外部价值链,还将其拓展到产品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中价值链基础上的企业合作与利益分配,从分工角度对企业协同生产的价值链构建提出了许多设想.同时诸多学者也从实证角度对该理论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进行了描述与总结.

但是这些学者的研究,大多是从行业角度以产业链为活动基础对价值链理论进行拓展,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了具体企业在生产流通过程中的企业行为 并且基本上只从经济意义上对价值链进行界定,从而忽略了社会科学研究中对行为主体人的关注.随着我国主要矛盾的运动演化,我们还应关注到企业的价值活动在关联中形成的社会交往关系以及这种利益共享的经济关联对行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外部效应.

猜你喜欢
分工价值链价值
数字化转型与价值链成本管理研究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从分工层次来理解消灭“分工”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小蜜蜂
国际分工是一个不断走向深化的过程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价值链重构》
成本价值链理论对管理会计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