迤沙拉彝村文化对“一带一路”的启示

2019-11-13 11:12王立平
现代交际 2019年17期

王立平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致力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手段和宏伟方略,面对少数人的曲解非议和诘难,既要有博大胸襟和文化自信,更要有证实自身思想的理论武器和现实案例。探寻古代“南方丝绸之路”遗迹迤沙拉彝族村,发掘“南丝绸之路”的特征、内涵,为当前“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价值思考和文化认同根基。

关键词:南方丝绸之路 彝村文化 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J6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7—0116—02

发源于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包括四条:“西北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其中“西南丝绸之路”是指从长安、成都等地出发经过雅安、芦山、西昌、会理、攀枝花、楚雄、大理、保山、腾冲等地,出境到达缅甸、泰国、印度、中亚的线路。三星堆和金沙遗址文物证实了“西南丝绸之路”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存在,司马迁在《史记》中称此道路为“蜀身毒道”,后人称为“古夷道”。迤沙拉彝族村位居四川攀枝花金沙江畔“南方丝绸之路”拉乍渡口之上的山岭间,是川滇古驿站。这个村占96%的彝族居民是深受“南方丝绸之路”影响的彝族支系——俚濮彝族。迤沙拉村是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也被称为“天下彝家第一村”。

一、迤沙拉村的文化现象

1.百户相邻,千人聚居的农牧业文化

迤沙拉村是由374户1535人聚群而居的超大民居群,集中分布在150公顷的半山坡,建筑总面积超过67000平方米。户户高墙,家家大院,飞檐斗角,集而不依,拥而不堵,相邻墙壁间最窄处仅30—40公分。穿巷便道纵横交织,犹如迷宫。庭院养殖家家鸡鸭齐鸣,户户猪肥牛壮。三轮车、摩托车、小汽车,拖拉机、农耕机挤满庭院。山顶牧牛羊,半山种水果,玉米、大豆、花生等作物套种树间。日暮下,农民开着农用车务农归来,载着农具、家人和满车的欢笑,牛羊成群穿过村道,家禽欢歌迎接主人的归来。山坳里,地膜作物在节水滴灌和现代农耕技术的帮助下,瓜果四季熟,蔬菜品种多。有着田园牧歌和世外桃源般生活的迤沙拉村早在“十二五”期间就已经成为攀西优质的蔬菜和2000亩葡萄酒原料的重要基地,农民人均收入位居攀西农村前列。

2.彝、汉、白族风格兼具的特色民居文化

三百多栋座北朝南的三合院、四合院依山势和功能设计,布局严谨又巧夺天工。借山石为基,夯红土为墙,配以木柱支撑,青色筒板瓦盖顶,飞檐翘角以造势,疏密得法,错落有致,高高的马头墙留存着徽派建筑的标记。堂屋三间高居北坡,走廊上方伸出重檐,厢房左右前出,倒座房位于院坝下方石坎之上,庭院大门造型精巧。合院上下两层皆有走廊贯通,既有晚唐廊庑合院的造型格局,更兼具西南干栏式建筑的适用。整个建筑主次分明,尊卑有序,天井體现了传统汉文化;以花木虫鱼鸟兽装饰木头雕刻的格子门、格子窗、吊柱、走廊、栏杆,石雕的台阶、柱础等则是借鉴了白族民居的风格;庭院内花木葳蕤,鲜花盆栽相映争趣,更具江南小院的神韵。

3.彝汉相融的民风民俗

每户堂屋上方均摆放造型大气威严、做工考究的供案,置放祭品香火。堂屋正中上墙挂置“家堂”,以红布记录祖辈家支作为彝族人认祖归宗的图谱,旁边立“天地君亲师”牌位。彝族传统的婚配姑舅表优先婚,姨表禁婚,同族内婚、家支外婚文化得以延续,新婚3天内新娘由姊妹陪宿不能与新郎同房,传统彝族的“指腹为婚”“娃娃亲”“哭嫁”等习俗已经消亡,“转房婚”已不是必然,自由恋爱婚姻成为常态。丧葬请道士念经,请先生看地,由毕莫诵读彝族的《指路经》指引亡灵回归祖籍故里。他们欢度彝族和汉族的各种节日,但不过“彝族年”。祭奠祖先,祭拜鸡脚神(煞神)和土地神,供奉松树神。土生土长的“起家大院”经理郑自伟说:“里泼彝族的文化风俗既有佛教的,也有道家的,还有彝族和汉族的融合”。“起家车轮子,毛家笔杆子,纳家包谷子,张家酒坛子”,这里崇文重道,这里开放包容,这里人才辈出,这里有火把节的“打跳舞”,这里还传唱着来自明朝宫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谈经古乐”。

二、迤沙拉村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价值

1.“一带一路”影响世界是由点到面、从量到质的过程

事物的发展遵循着以上特点,始终贯穿着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如果说古丝绸之路是老祖宗们的智慧,它促进了沿线地区人民经济繁荣文化进步和社会文明,迤沙拉村奇迹般地留存下了这种交流开放的成果,成为了“南方丝绸之路”驿站上文化、精神、实物的博物馆和活化石,他们以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建筑风格、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等深刻影响并带动周边方圆数十公里的彝人向现代化迈进,产生了多民族文化融合和内外向型经济互补共存的特有山村彝区现象,那么今天的“一带一路”正是这一智慧的发展和延续。我们坚信在不远的将来,必将在所有参与“一带一路”的国家和地区形成更多这类具有影响力的“星星之火”。

2.“一带一路”倡导文化交流和价值互补的中国发展模式切实可行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现代化地区与传统落后地区之间看似是不平衡的,后者往往处在价值链交换的弱势方。闭塞、阻碍、逃避这种交流互通并不能减少因历史文化地理因素等造成的客观差异,也无益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千百年前西南“百夷之地”与中原汉民之间的发展差距并不比今天世界各国之间的发展差距小。跨越千山万壑,征服万千险阻,祖先们千百年来仍然坚持捍卫着这条经济交往和文化沟通干道的畅通,展现了先人杰出的实践能力和生存发展的智慧。他们在为自身带来现实福祉的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历史和文化的结晶。

3.“一带一路”传播中国“和而不同,以人为善”的“和”文化必胜

开放就是沟通交流与互利共赢,“和气”才能“生财”。中国改革开放40年之所以能取得举世惊叹的成就,那是因为我们找到了一条独特的中国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简单概括为:既向世界开放,又自主发展。“一带一路”同样为所有国家和地区敞开开放合作、协商共建之门,里面没有经济掠夺和文化霸权,如果他国自愿认同并接受中国的文化和理念,那不过如迤沙拉彝族先民一样是在新旧观念、本族与外族在思想文化上的碰撞、对比、冲突、实践中所作出的自觉和理性选择,是对原有愚昧和落后的摒弃,是使自己在开放交融中得到发展和新生。“和”文化是东方中国文化的灵魂和儒学精髓。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南方丝绸之路”上千年古寨迤沙拉里住着的仍然是彝族,但是他们兼收并蓄了外来族群的思想、文化、观念、风俗和价值,在党的领导下他们今天已经成为了中国西南最现代、最开放、最富裕、最具有地方特色但仍然固守着诸多民族传统文化和血统基因的现代彝族人。

三、结语

中华思想文化璀璨精深,中国和平发展文化历史悠久深厚。并不是所有人对“一带一路”的价值意义都有准确的认识和体会,面对少数人的曲解非议和诘难,我们既要有博大的胸襟和文化自信,更要有证实自身思想的理论武器和现实案例。更多地研究像迤沙拉彝族村这样的“丝绸之路”遗迹和“活化石”,发掘千年“丝路文化”的特征和内涵,可以为当前“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新的价值思考、文化认同和实证案例。

参考文献:

[1]史泽华.“一带一路”:新范式何以超越旧思维[J].红旗文稿,2019(1):35—36.

[2]丁冰.“一带一路”是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经济基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2):43—47.

[3]刘晓丹.“一带一路”中的文化交流[J].人民论坛,2018(33):134—135.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