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类院校环境下艺术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2019-11-14 17:05方书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24期
关键词:理工类保障体系艺术类

■方书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

近年来,全国各大理工类院校多趋于综合化发展,陆续融入艺术类专业,成立艺术学院,与传统艺术类培养不同,理工类院校的艺术专业建设,突出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紧密结合及开拓创新,在教学中更趋于科学性与实践性。但与理工专业相较而言,艺术专业的特殊性意味着在教学管理中更需要另辟蹊径,合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助于培养专业技能更高,创新能力更强的优秀艺术类人才。

一、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教学质量是高等院校的基本命脉,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院校的使命与职责。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在高校教学运行中起到目标导向作用,它保障了高校教学的条件,同时对教学过程进行激励约束及监督控制,从而使教育成果最大程度上贴近一定的质量标准,这一系列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是高校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基础系统。

(一)以质量为导向的政策影响

2018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提到,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原则应包含:坚持完善机制,持续改进,强化质量评价保障机制,形成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是对高校教育事业的支持和促进不断增加,而改进高校教学评估的本质则是推动高校教育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高校自身发展的诉求

随着各大高校不断发展的高速化进程,与之相匹配的教学质量监督制度、教学质量评估制度以及相关改进型制度等一系列保障体系制度却没有同步深化与完善。而制度的建设若不是建立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共识的基础之上,执行力和有效性都会面临空前的压力,对组织内部的资源、人际关系、凝聚力等都会造成损害。因此,各大高等院校在科研、教研等方面激烈竞争的同时,其前进方向更应该将视线聚焦到如何将更加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用到一线教学活动中,使教师、学生以及管理人员自觉遵守每一环节的相关要求,真正做到“以本为本,四个回归”。

二、理工类院校艺术专业教学管理中的特殊性

(一)专业属性有区别

艺术类专业培养目标与理工类专业虽然有相对一致性,但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却不尽相同。

教学内容的独特性。相对理工类专业学科内容显著的同一性和统一性,独特性则是艺术类学科的教学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它要求学生探索的答案趋于多样化。从专业的对比角度而言,艺术类专业与理工专业在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方法上大相径庭。艺术类专业教学在对象与内容上的个性化特点,由课程本身的性质所决定,这也正是它能在理工类院校与其他专业鼎足而立的根本所在。因此,艺术类专业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对学生独特的个性化创意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会尤为关注。

第二,授课形式更加注重在教学过程中与实践相结合。艺术类专业的教学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与操作性,它区别与一般理工类专业仅需坐在教室即可完成听课与实验等教学任务,更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独特的教学方式,理论结合实践,将创作与实践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二)学生类型有差异

与理工类院校相比,艺术类学生是一个特殊存在的群体,个性化、风格化尤为突出,这也是艺术专业类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

1、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偏差

与理工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相比,艺术类学生相对学习态度散漫、自制力弱且文化基础较弱,这也是艺术专业的特殊性使然。艺术类专业课程多实践性强,需耗费大量时间在课上乃至课下练习,必然造成了艺术类学生文化课的缺失,导致了相当一部分学生专业能力很强而文化课却不尽人意的现象。

2、个性鲜明,情感丰富

对于大多数艺术类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普遍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富有创造力,充满着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另一方面,受艺术专业独特性的熏陶,他们喜欢彰显个性,崇尚自由,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对事物的认知,感性认识较多,理性思考则不足。同时,思想有时过于理想化,面对问题往往受情绪影响,好恶分明,事务处理易冲动。

(三)教师队伍有不同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度,教师学历成为目前多数院校在选择专业人才的关注点,招聘的教师多为博士学位,但具备高等学位的艺术类专业教师多数偏理论方向,对于市场应用诉求及实际动手操作等应用实践环节缺乏对应的教学策略。如一些市场运用性较强的艺术专业,融技术性与实践性于一体,在面对这些前沿教学和操作实践方面,部分理论研究方向的高学历教师则难以胜任。其次,艺术学院的教师由于从事的艺术专业的特殊性,都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活跃的思维模式以及特立独行的行事风格,对理工类院校严谨的规章和要求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在工作中落实有关任务和要求上常有推诿、拖拉的现象,对学院规范化管理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三、理工类院校环境下艺术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一)推动方式需要柔性化

艺术类专业师生从事创造性的活动,决定了他们具有高度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自由意识,反对压抑个性,敢于挑战权威。柔性化是相对于刚性管理提出的,柔性管理较一般管理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具有引导、深度协调、有效激励和补充完善的特殊智能。它强调“内在重于外在,心理重于物理,身教重于言教,肯定重于否定,激励重于控制,务实重于务虚”。以富有弹性与自主性的管理模式,从师生内心出发,以人为本,反而可以激发师生积极性与自觉性,使其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尽情发挥。

(二)搭建形式需要多元化

基于艺术类专业的独特性,一元化的推进方式难以适应该群体丰富的情感诉求和发散的思维方式,亦无法全面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院校教育的多种目标诉求。为此,有必要将学校、实习基地、用人单位以及其他相关的主体对专业教学质量的要求纳入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内,并运用多元化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来客观评估教学质量,从而促进艺术类专业的内涵式发展。

1、确立以学院为核心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学院作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核心,它保障了多元化综合监督的领导机制有效运行。大校负责制定方针政策,学院认真切实执行,目前高校内部学院在日常教学中多按部就班地接受大校教学质量保障任务,相对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此情况下,大校权力下放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学院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具有针对性地合理搭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大校进行监督引导工作,真正实现“管办评”分离。

2、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搭建多元化的教学质量信息数据反馈平台,通过学生互联网信息反馈、督导线下听课评分、学院教务考核以及第三方机构评估、可视化视频记录等多方收集教学质量信息,以此为基础提出进一步的教学优化提升方案。内部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相互促进、相互监督,共同保障学院教育质量及人才培养水平。

(三)奖惩模式需要明晰化

从高校教师激励客体地位和性质来讲,它具有从动性、能动性、差异性和动态性的综合特点,这些特点贯穿于激励运行的全过程。合理的激励机制的建立,可以调动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师生工作、学习的动力与热情,加强师生的意志力。通过学院教学委员会,及时反馈相关监控和教学评价信息,依据反馈信息及教学成果,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性提升。

1、物质与精神激励双重保障

激励机制让师生将精力投放学院发展,是最基础的源精神动力,它既包括日常思想工作、情感沟通、人性关怀等,还包括金钱、福利等物质给予。

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的交叉运用一方面缓解了学院在前进时的经济压力,更可以针对不同类型人才的进行双重激励,已达到更全面的激励效果。

2、依据角色能量分层激励

学生,教师,学院行政扮演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不同角色,角色地位轻重有别,角色能量大小有差异。传统“一刀切”的激励模式缺乏针对性,无法体现角色价值,如何体现所在岗位的不同重要性,不同层次性,奖励额度当有差别。

3、有奖有罚,奖惩有别

质量保障团体奖励机制模糊,亦无需考核,缺乏竞争压力,导致团队内部人员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影响质量保障工作拖沓延误。面对此种情况,更应当重视激励奖惩政策的作用,不断完善奖惩机制,有奖有罚,有压力才有动力,明确团队成员制定符合专业发展方向的工作目标,激励增强其工作积极性。制定公平、公正的奖惩政策,加大奖惩力度,提升团队成员的岗位使命感和责任心。

四、结语

理工类院校艺术专业的设立,是艺术与科技的碰撞,填补了理工类院校专业融合的空白,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意味着需要其质量保障体系需要区别于一般理工类专业,这种管理行为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以本为本的新时代高校精神。一方面,它提高了教师日常教学、教科研申报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也激发学生探究专业知识、参与教师科研的创作兴趣。增加了教师对学院的归属感、学生对学院的认同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院发展峰值与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理工类保障体系艺术类
区域推进国家安全教育的现实路径与保障体系
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构建研究及实践
2020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部分)
山西省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安排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中外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比较
2018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数说
3300多名本科新生清华报到 理工类超八成
以创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构筑完善老年人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