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文化视野的王安石《伴送北朝人使诗》

2019-11-14 17:55沧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30期
关键词:王安石边境创作

■陈 芳/ 沧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古代个体文人在游历处所待时间较短,其可能对地域产生的影响力较小,但是,其间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对地域风貌与人文特色的展示是极具区域代表性的。在创作过程中,作品潜移默化融入地域人文风情,提升了地域文化发展影响力,也是地域人文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辑稿》中关于伴送辽使归国的记载,可考证王安石嘉祐五年春曾伴送辽使归国时,沿途写有四十余首诗歌,最后结集为《伴送北朝人使诗》,在《伴送北朝人使诗》中便能有效体现地域文化特征。

一、王安石使辽与《伴送北朝人使诗》创作

王安石使辽无明载,其文集中有诸多使辽诗,其具有突出的地域文化特征。在宋徽宗宣和四年,辽天祚帝保大二年,由于宋与金约定攻辽,一共和平一百一十八年。同时,双方每年都会派遣使臣进行礼问、通聘等,来往频繁。王安石在仁宗嘉佑五年(1060)奉命陪送契丹使臣前往塞外护送使臣归国,期间创作了很多作品,例如《还自河北应客》、《涿州》、《白沟行》、《出塞》、《入塞》等,其中《出塞》与《入塞》写的是进入辽区以及离开辽区。在《白沟行》中明确注在嘉佑五年春天,王安石担任度支判官,受到朝廷任命伴送辽国贺正旦使回国。其从汴京出发,之后相继经过澶州、馆陶、永济、临清、贝州、而后抵达涿州边境位置,之后再归京。其在路途往返过程中,一共创作了四十余首诗,之后被编为《伴送北朝人使诗》。在《涿州》中,诗歌明确记录了当时的地域特征与情景现状,并明确说明了地理位置,还有关于桑干河的描写。此诗是作者在初离涿州时,一路踩踏着郊外的沙土,在马背上眺望桑干河时的真实记录。加上“持汉节”能有效整合苏武典故,说明其自身是担任出疆国信使身份。“呼韩”是汉朝时匈奴呼韩邪单于的简称。这样能明确出使目的。《出塞》真实记录了王安石在郊外受到契丹人招待的场景。王安石在《伴送北朝人使诗》中有多处暮春景色描写,从中可以看出其是暮春时节开始使辽的。

在地域文化塑造中,在作品创作过程中要注重提升地域文化发展内涵与发展价值。在不同文化视野中,各类文人作用能集中展示地域作品传播现状。文人作为一个创作整体能集中突出各类作品在多个区域发展中文化传播现状,对个体文人进行全面研究,提供明确细节与具体研究方向,某些文人以及各类作品在表达思想中与区域人文思想价值能有效契合,便于获取文人对各类作品的思想内涵与审美情绪。

二、基于地域文化视野的王安石暮春使辽问题

王安石在《伴送北朝人使诗》中有多处暮春景色描写,从中可以看出其是暮春时节开始使辽的。

从历史发展气候来看,公元1000年至1200 年,在两宋发展时期,这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三个寒冷期。一年四季中气温较低的年份较多,气温偏正常的年份相对较少。华北平原也正是处于两宋寒冷期。嘉祐八年辛未,宋仁宗驾崩,王安石作为遗留物使出使辽国。诗句中有“灯火匆匆出馆陶”以及“却愁春梦短,灯火照征衣”中都能表明区域气候变化现状,此时华北白天日照时间平均都在15 小时之上。当王安石使辽离京之后,处于立夏时节前后,此时河南开封区域处于正常气候,当入夏时节。二十四节气中诸多名称,比如立春、立夏与黄河区域诸多气候要素较为相符。在王安石使辽过程中,主要是北行,其中地域气候要素变化对创作影响较为明显。当时作者抵达宋都边境之后,在小满之前,自然温度偏低,此时还处于暮春时间。其中,在边境区域还遭遇到冷空气过境的威胁,诱发降水问题,王安石《宿雨》中写到:“宿雨惊沙尽,晴云昼漏稀。”源于此,作者希望过早过境,行至百里路程之后能赶往涿州,从《入塞》中也能得出。

当王安石看到燕地人民之后有感而发创作了《入塞》,“荒云凉雨水悠悠,鞍马东西鼓吹休。尚有燕人数行泪,回身却望塞南流。”云雨荒凉,河水悠长,一去不复返,看着送行队伍渐行渐远,与我们各分东西。燕地群众饱含热泪,为我们送行。十步一回头,望着南去都行人眼泪飞奔。此诗描绘出的是王安石在回国时,燕地群众给宋朝大臣送行的场景,双方在边界处各分东西,当送别停止,燕地百姓相互遥望,回首不禁落泪。从中感受到不同地域百姓承担的痛苦存有较大差异,战争发生之后,对边界群众生活产生的负面影响。受到边境区域文化影响,在诸多景色当中能看出暮春景象。如“客路花时只搅心,行逢御水半晴阴”“绿搅寒芜出,红争暖树归”。或是直接描写与春相关等诗句,如“春风边塞品萧骚”“隔屋春声树外深”等,从此类诗句能看出,王安石在立夏之后十多天时间内,在自身行进以及自然天气感知过程中感受到了边境暮春之情。

三、基于地域文化视野的王安石使辽终点问题

学界关于王安石使辽终点的问题长期以来各执己见,曾有部分研究判定疑似是在辽南京,然而,通过全面仔细的考证,最终确定其终点是在涿州。

诗句中记载到“涿州沙上望桑干,鞍马春风特地寒。”从中可以看出,此诗主要是创作于王安石从辽方到涿州完成使命之前。在寄友人中也提到“漂然羁旅尚无涯,一望西南百叹嗟。”“安得此身如草树,根株相守尽年华。”此诗主要是创作于辽境,一望西南,就是从辽境涿州向西南处对宋都进行回望。针对年迈母亲不能有效照料,在异国他乡,希望母亲能安度晚年。又如“万里书归说望愁,知君不忘北城幽”“应须急作南征计,漠北风沙不可留。”宋朝大多都是将辽称作为北朝。其中在《北客置酒》中将辽人称作是北客,就是北朝人。王安石友人曾经到过涿州以及曾经使辽。诗中提起“万里书归”,在作者停留过程中遇见风沙天气,所以其欲要回归的心情更为急切。在“水边幽树忆同攀,曾约移居向此间。”“飞花著地容难治,鸣鸟窥人意转闲。”写出作者在边境所见所思。当作者处理完相关事务之后面对当地景色期望回归的心情。在“一别三年各一方,此身飘荡只殊乡。看沙更觉蓬莱浅,数日空惊霹雳忙”中能看出,在涿州周边有沙丘与河滩沙地, “空惊霹雳忙”说明多次听闻雷声却一直没有见雨,由于作者身处他乡,由景念及故乡。

在《寄纯甫》中提出,塞上无花草,飘风急我归。梢林听涧落,卷土看云飞。想子当红蕊,四家里上翠微。江寒亦未已,好好著春衣。其与《宿雨》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存有矛盾关系。与所处边境环境中描写的《寄吴冲卿二首》诗中契阔今看楚蓼红也存有矛盾关系。在《欲归》中提出,“水漾青天暖,沙吹白日阴”、“绿稍还幽草,红应动故林” 中,突出的就是当时边境的自然景色,野草生长过程中带有绿意,其处于野草生长出土阶段。与此同时,花草也在萌动了。从中能看出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性,同时,也能展示出春季物候差异性。王安石有诸多诗文在当地地域景观中有效融入更多景观,此类作品在民间文化传播具有较大意义。在王安石作品传播过程中具有较多层次资料来源,从中能获取各类作品在传播过程中的具体现状。

在王安石《伴送北朝人使诗》中一首诗为《出塞》,“涿州沙上饮盘桓,看舞春风小契丹。塞雨巧催燕泪落,蒙蒙吹湿汉衣冠。”作者当时身处涿州,参与到契丹人的宴会当中,与众人一同喝酒,欣赏春风中青少年的舞蹈。此时在边塞下起的雨,打在了燕子身上,燕子仿佛也掉落了眼泪,在细雨蒙蒙中吹湿了这帮使者的衣冠。王安石在前往辽国之前,与其妹妹见面,有诗文记载“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兄妹之间秉烛夜谈,在离别之时感叹归期未有期。在前往辽国路途中,王安石一路上看到了诸多民生,在深入边疆区域之后,看到了无比萧条荒凉的景象,还有大片燕地被辽人占领。当他们看到了故国的人,不禁落泪。

四、结语

综合上述,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关照王安石《伴送北朝人使诗》,能看出在不同自然环境、历史氛围、发展阶段中创作作品的感情内涵与文化精神具有较大差异。通过深入解读作品的创作背景与地域特色,能更深入地感知作者的思想情感。

猜你喜欢
王安石边境创作
边境小城马斯特里赫特
北陂杏花
梅花
王安石修改过王籍的诗吗?
《一墙之隔》创作谈
时政
创作随笔
初夏即事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