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2019-11-14 23:50
长江丛刊 2019年27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育人

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回顾

(一)起步恢复阶段(1978年-1984年)

1978年,改革开放的序幕拉开,思想政治工作从军队向高校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等方面,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萌芽阶段。随着国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日益重视,高校逐步构建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体系。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共党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四门课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起步探索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生动体现。

(二)快速推进阶段(1984-2012年)

改革开放的快速推进,我国的经济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快速发展,人们思想获得了解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呈现出健康发展的态势。探索经验,创新发展是它在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

在课程设置方面,伴随着党的理论创新,1998年4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增设了新的课程,随后增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增添新鲜血液。为了强化马克思理论基础的学习,还增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原理。这些课程结合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结合形成了“98方案”。进入新世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立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以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并在98方案的基础上设置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三)砥砺奋进阶段(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扎实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一时期思政课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由教育部支持引导的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在整合教师队伍方面做了诸多努力,如加强教师培训,开展教学研讨会,举办微课比赛等方式以提高思政课教师整体素质。

在教材体系方面,中宣部、教育部及时修订统编教材,加快教材体系的各层次,多介质建设步伐。在教材统编方面,教育部遵循教学内容编写与理论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及时让党的理论新成果跟进教材内容。并将这一原则落实到新版教材的编写中,创新了教学内容,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与最新理论相结合。

总体来说,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获得了全面进步和整体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不断培养优秀的时代新人,奠定了思政课创新发展的坚实基础。

二、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经验总结

(一)在马言马,政治坚定

20世纪70年代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课程的政治方向。国家大力引进优秀师资,大力充实教师的后备人才力量。从教师的物质待遇和政治待遇入手,提高教师的待遇水平,吸引教师走向讲台。在思政课教学队伍上,高校不断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训,通过多种渠道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为思政课教学工作增添新的动力。进入新时代,党和政府为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继续进行课程改革。伴随着“大数据”的日益推广,新媒体手段与传统课堂教学方法逐渐融合,对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发展,使学生真正与课堂形成互动。这一系列措施的实行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高校意识形态导向作用的重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二)高位推动,因势而新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改革刚刚起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上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忽视政治等问题。1995年10月,国家教改委明确要求各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进入21世纪,高校扩大学校招生规模,导致学生严重饱和,与此同时教师编制却受到严格控制,造成师生比例失控。为了改善这一现状,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8月对忽视政治的问题提出了指导意见,并对课程设置提出了新要求,明显缩减了部分课程,以体现“少而精”的特点,使课程结构更加合理,是课程改革的一大进步。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课课堂,不断向学生传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意在培养学生对“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参与感与获得感。

(三)育人为魂,因时而进

首先在教材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逐渐注重教材的创新,尤其“05”方案的实施以及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推进,教材质量明显提升,教材内容创新性与主体性日益突出。其次,随着教学理念的创新发展,高校各课堂充分尊重学生,开发情感型教学模式,打造有温度的课堂,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另外在教学方法上,高校逐步建立线上主题教学社区,发展“两微一端”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思政的平台,挖掘学生的兴趣点,把好教学质量关。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前景

(一)构建协同育人新平台

高校是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主阵地,因此亟需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合理的育人体系,全力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首先就全员育人而言,要充分调动领导干部,思政教师以及同龄群体的积极性。在实施过程中要聚焦领导干部,学科带头人以及思政工作队伍等群体。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发挥率先垂范作用,并辅之以责任考核制度,调动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强化高位推动的作用。就全过程育人而言,高校要形成书记,课堂,学科建设为一体的全面育人机制。由各部门书记牵头,密切关注育人机制创新,确保各类政策的上传下达。就全方位育人而言,高校可通过打造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网络课堂等方式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信度。

(二)运用新媒体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

新时代以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融合的趋势日益显著,教育领域也在运用大数据和信息技术方面愈加多元。

高校思政课堂要利用新媒体交互性,跨时空性等优势。针对思政课授课内容枯燥,吸引力不足的现象,高校应发挥大数据的数据分析功能,分析提取学生对于思政课教学心理需求的相关数据,形成直观的数据模式来适应课程的难易。其次运用大数据的共享功能改进教学理念,充分发掘所收集信息的共同特征,通过课堂讨论实现双主体教学,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实现大众化。大数据和多媒体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相结合促使大数据的分析功能把抽象思想意识层面的内容转为简洁明了的可视化数据,实现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统一。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价值世界的引领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学生各种思想多样杂陈、各种力量竞相发声成为常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引领力乏力。

面对此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充分利用多种渠道与载体对青年学生进行研究分析,对学生的思想习惯予以尊重与引导。其次,面对学生思想中出现的选择困惑,价值观迷失等现象,高校各院系可搭建线上线下师生交流平台,或引进专业咨询师,成立工作室,近距离,面对面的了解学生。另外,各单位,各部门亦可通过多种方式定期选拔优秀组织,优秀个人,对其进行培训,多渠道,全方位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形成一批具有引领力的同龄群体激励学生。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辩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两个关键”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