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对汉赋的影响

2019-11-15 09:06潘虹如ColumbiaUniversityTeachersCollege美国
长江丛刊 2019年25期
关键词:气势庄子万物

■潘虹如/Columbia University,Teachers College 美国

关于汉赋的讨论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有人提出,其来源于《诗经》,比如班固《两都赋序》中所写道的:赋者,古诗之流也。还有人提出其来源于《楚辞》。此外,还有人认为其来源于战国时期,可以说各种说辞,各不相同。根据汉赋文体特点的特异性来讲,把其起源仅仅看成是某一个单独的方面很显然是不合理的。不能够很好的表现出赋文学发展的过程,也不能够精准的掌握艺术的精神魅力。郭沫若在《庄子与鲁迅》一文中就说“秦汉以来的一部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庄子)的影响之下发展”,“他的寓言多是由他那葱茏的想象力所构造出来的,立意异想天开,行文多铿锵谐韵,汉代的辞赋分明导源于这儿。”本文就简要的阐述《庄子》对汉赋的影响。

一、《庄子》对汉赋语言的影响

《庄子》对汉赋的语言的影响并没有楚辞那么显而易见,所以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实际上,汉赋整体的语言风格上都受到了《庄子》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庄子》中的成句大量的在汉赋中体现出来。例如《鹏鸟赋》这篇文章引用《庄子》中的句子达到19句,《骼骸赋》通篇是《庄子》化用所出。在别的赋中,这种引用《庄子》句子的形式也十分多。例如,张衡所创作的《东京赋》里面“藏金于山”出自于《庄子》的“藏金于山,藏珠于渊”。再如,崔皇的《答讥》里面写到的“披文食豢,乃启其毛”来源于《庄子》的祝宗人说氦而来的。贾谊的《吊屈原赋》里面写到的这句话“彼寻常之汗读兮,岂能容夫吞舟之巨鱼!横江海之擅鲸兮,固将制于缕蚁。”来自于《庄子》的“夫寻常之沟,巨鱼无所还其体,而鱿鳅为之制;步初之丘陵,巨兽无所隐其躯,而孽狐为之祥。”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此处就不过多论述。

第二,《庄子》对汉赋行文的气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者《庄子》的语言气势恢弘蓬勃,这与它的道家风骨的行文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对汉赋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例如,《人间世》中这样写道: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出乎哉?……且德厚信社,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且苟为悦贤而恶不肖,恶用而求有以异?……且昔者架杀关龙逢,封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枢扮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是好名者也。

短短的一段话中,使用了4个“且”字这。在前面一句话表达清楚,句子的气势降低的时候,紧接着又用上一个“且”字,不但能够激发人们的注意力,更好的进行下一段内容的描述,还能够重新起势,让下一句话重新充满力量感,营造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气势。《庄子》这一独有的语言气势在大赋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二、铺陈在汉赋中的应用

铺陈是汉赋中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其中,在《艺概》中写道:“情事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以铺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赋体的作家对他们所写的真实存在的事物进行夸张的渲染,从而表现作者自身的思想情感。《文心雕龙》中写道:“赋者,铺也;铺采搞文,体物写志也。”汉朝最辉煌的时候,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富裕。在这种大的历史环境下,就为汉赋的创作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物质基础内容,汉赋的代表性作家都会采用铺张的方法表现出丰富多彩的、恢弘气势的生活场景以及汉朝时期热门积极向上、生活兴趣的场景。例如张衡所写的《南都赋》中有这样一段话:“其宝丽珍怪,则金彩玉璞,隋珠夜光,铜锡松错,坐储流黄,缘碧紫英,……其水则有缨龟呜蛇……其鸟则有鸳鸯鹊肾——”“其中运用到的几个“其”字的描述,都夸张的夸赞了当时南都的华丽,壮观之象。

从上文中的各个例子我们能够发现,汉赋的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行文逻辑与《庄子》十分相像。比如《秋水》中写道的这一段话: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 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

这一连串的铺陈句式,让说理更加的严谨、环环相扣,给人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充满着激情,让人读完之后产生一种无可辩驳之感。

三、《庄子》的道家哲学对汉赋艺术特色的影响

汉赋的艺术风格受到道家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下面两个层面: 第一,《庄子》里面的文章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这在汉赋中就表现的十分的突出。第二,《庄子》重视自然万物,注重个体随心所欲的发展,用这种思想指导进行创作,一定会让文章充满着多元化的气息,这对抒情汉赋的繁荣发展影响十分大。

汉赋的夸张表现手法,人们大部分将其归结为受到了策士文风的作用。确实如此,策士文风的铺叙排比,夸张描述对汉赋大家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可是人们经常忽视了《战国策》里面的夸张大部分都是有实物基础的,也就是生活中原本存在的某一种事物,作者只不过是对这个事物的数目、外形等进行了夸张而已,然而汉赋中夸张手法的运用是联合了想象力,也就是她创造出来的一些十分伟大的东西是虚的,并不存在的,然而这一点是受《庄子》的影响。

《庄子》中的神奇壮美的事物,许多都不存在。夸张和想象力的结合,塑造出十分具有典型性的艺术影响,就好比“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再如“鹏之徒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传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事实上,这种由大鱼化身的大鸟根本就没有,然而它的原身就是巨大的鳗,本来的意思就是小鱼籽,因此这种大鱼也是现实中没有的。可是,这种夸张的描写,十分出奇的艺术形象,让人们不得不被《庄子》所营造出来的壮美、辽阔的景观所影响。

汉赋学习这种艺术方法,也十分极度的将想象与夸张融合起来,描绘出让人为之惊奇的世界。其所营造的世界与庄子笔下的艺术形象相同,并不具备真实性,就好比左思所创作的《三都赋序》里面所写道的:“然相如赋《上林》,而引‘卢橘夏熟’;扬雄赋《甘泉》,而陈‘玉树青葱’,班固赋《西都》,而叹以‘出比目’;张衡赋《西京》,而述以‘游海若’。假称珍怪,以为润色。若斯之类,匪窗于兹。考之果木,则生非其壤;较之神物,则出非其所。于辞则易为藻饰,于义则虚而无征。”可是这种虚幻的表现方法,全面的表现了大汉朝的繁荣富强,而且也表现了作者对汉朝的赞美、热爱之情。

可是,正是由于这种虚幻的表现方法全面的表现了大汉王朝的繁荣昌盛,而且由作者表现出来的对大汉王朝的赞美之情是以这种夸张的表现方法打动人心的,可是每一遍都这样,汉赋的风格就会变得僵硬化。例如:枚乘《七发》云:“通望兮东海,虹洞兮苍天。”相如《上林》云:“视之无端,察之无涯;日出东沼,月生西破。”马融《广成》云:“天地虹洞,固无端涯,大明出东,月生西肢。”扬雄《校猎》云:“出人日月,天与地沓。”这些都是作品表现出一致的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用相同的艺术表现方法表现相同的感情,这种感情和汉朝推崇的儒家政治思想是相一致的。

四、结语

总的来说,汉赋大家们在不断的学习传承先秦诗歌、文章以及赋的基础之上,不断的创新,发展,充分的运用多种文学表现方法,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汉赋的产生变成了从先秦文化的自发性到魏晋文学产生过程中的主要构成部分。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能够发现,汉赋中受到了《庄子》很多的影响,无论是语言,还是艺术风格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汉赋的发展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气势庄子万物
万物生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咏鸡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散谈山水画之“势”
我来添画
让句子有气势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