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百鸟朝凤》看乡村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

2019-11-15 11:42李平平
电影新作 2019年4期
关键词:百鸟朝凤唢呐民俗文化

李平平

《百鸟朝凤》是中国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吴天明导演的优秀作品,它取材于乡村传统民俗文化中常用的乐器唢呐,用纪实的风格表现了“唢呐王”焦三爷收徒、游天鸣学艺及出师后的境遇。这部电影的主题讲述了中国传统乐器唢呐在两代人之间所遭受的不同境遇,却被导演故意放在了时代新旧交替的背景下。可以看出,这是吴天明导演对乡村传统民俗文化在新时代下的生存发展以及传承的思考与担忧。让电影回归基层人民生活,用个例折射整个社会现状是吴天明导演的高明之处。本文以《百鸟朝凤》为例,从乡村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乡村传统民俗文化的现状以及推动乡村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三个方面来讨论中国乡村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

一、乡村传统民俗文化内涵:村民的精神家园

乡村传统民俗文化源自于民间,传承于民间,在人类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依靠习惯、传袭和信仰约束人们的行为意识,世代相习。乡村传统民俗文化大多来自当地人民的劳动生产,是从土壤里长出的“土文化”。中国乡村众多,也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乡村传统民俗文化。与乡村传统民俗文化相对的“城市文化”,呈现泛娱乐化、经济市场主导的特点,丧失了文化的多样性。乡村传统民俗文化作为中国的本土文化,其多样性和原生态性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根。现代文化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优秀的乡村传统民俗文化更是现代文化蓬勃发展的原动力。

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并不富裕的乡村,世代相袭的民俗是村民们获取精神食粮、丰富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中国存在许许多多的乡村传统民俗,大多经历过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口耳相传才保留至今。许多有历史渊源的大家族都有传家宝,传统民俗文化就是乡村的传家宝。就像在电影里,焦三爷拿着一把包在布袋里的小唢呐对着游天鸣和蓝玉说的,“这是大清朝道光年间的唢呐,是我师父的太爷传下来的,有几百年了。咱这八百里秦川,恐怕是找不出第二只。”话语里充满了自豪,也展现了乡村民俗的悠久历史。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民俗,是乡村里每一位村民的精神依赖,也是其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柱,更是村民对乡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的体现。在焦家班“传声”的日子里,唢呐王焦三爷拿着唢呐对着满院子的父老乡亲说道:“咱们黄河岸上不能没有唢呐,别说婚丧嫁娶弄几杆唢呐闹闹,就是平时干活累了大伙儿听一段也能解解乏。所以呀,在咱们这块地盘上,唢呐不能断了种。”一个只有几个人组成的唢呐班子“传声”,竟能让村里的父老乡亲坐满院子,这不仅体现了焦三爷的德高望重,也体现了八百里秦川上的乡民对唢呐的喜爱,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认同。乡村传统民俗是一个地区或者一群人对精神世界的共同认知,是对精神家园的共鸣。婚丧嫁娶是农村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几件事,一杆唢呐全部参与其中。作为传统民俗活动中重要的乐器,也是民俗文化载体的唢呐,支撑了乡村里的民俗活动,也造就了村民们独特的精神家园。

二、乡村传统民俗文化的现状:危机与机遇并存

乡村的传统民俗文化很多都是自发性形成的,是当地乡村百姓喜闻乐见的,也是为了满足当地乡村百姓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而存在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外来文化的冲击,乡村居民对民俗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也有了渴望。乡村传统民俗文化发展至今,一直是危机与机遇共存。电影《百鸟朝凤》就很好地诠释了以唢呐为代表的乡村传统民俗文化的生存发展现状。

(一)内忧外患的危机

男主人公游天鸣拜师学习唢呐的最初原因是因为父亲想完成自己当年没有实现的梦想。拜师成功以后,唢呐王焦三爷并没有直接传授吹唢呐的技艺,而是让他在河边用芦苇吸水,一连吸了十天,风雨无阻终于成功了,结果焦三爷又给了他一根更长更粗的芦苇让他继续吸。吸水是练基本功,平日里还要帮师父、师娘下地干活。对于年纪轻轻的小孩来说,学艺之路艰辛且长。师父带蓝玉出活让游天鸣下地干活,引起游天鸣不满而想回家。男主人公游天鸣拜师学艺的过程真实反映了中国乡村传统民俗文化在世代传袭过程中,师父传授技艺的随意性以及学徒学艺的困难。这种中国乡村传统民俗文化在传袭过程中,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的传袭体制,是中国乡村传统民俗文化自身传袭体制缺陷所造成的危机,也是中国乡村传统民俗文化在传袭过程中优秀技法难以传承的根本原因。

婚丧嫁娶是焦家班主要出活的项目,也是焦家班获取额外经济收入的来源。在游天鸣和蓝玉两人跟随师父出活时,两人晚上偷偷在草垛抽烟却不小心踢翻油灯引起大火,烧掉了唢呐。吴天明导演故意拍摄游天鸣的唢呐被火烧毁,看似无意却内涵深意:唢呐是唢呐匠靠手艺吃饭的资本,也是唢呐匠身份的象征。就像焦三爷对游天鸣说的:“唢呐离口不离手。”失去了唢呐就失去了谋生的手段,也就失去了唢呐匠的身份。烧毁唢呐的大火是游天鸣无意中引起的,但却是必然的——干燥的草堆本身就是易燃物,游天鸣和蓝玉还将油灯、香烟、唢呐一起带入草堆,无疑是将唢呐带入了危险境地;包围着游天鸣和蓝玉的草堆,也暗示了以唢呐文化为代表的乡村传统民俗文化在新一代人手里处在危机四伏的境地。这种危机,有以草堆为象征的环境危机,也有以游天鸣为代表的新一代传承人自身对乡村传统民俗文化保护意识不强所带来的危机。

长生结婚时请游天鸣出活,不行接师礼。婚礼现场演奏了一会就被叫停转换为西洋乐队。现代的乐器配上性感的女郎唱歌扭摆,立刻吸引了村民们的目光。游天明在有师父的坐镇下,鼓起勇气要和西洋乐队打擂台,却被村民打断了演出,还起了争执,唢呐也被踩断。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手里的钱也多了,对精神文化需求也更多。西方文化的出现给村民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更丰富的体验,但也给乡村传统民俗文化带来了巨大冲击。民众审美观念的转变,导致乡村传统民俗文化的生存空间急剧减少,直接导致“游家班”的解散。这是外来文化的输入对中国乡村本土的传统民俗文化生存带来的危机,也是目前乡村传统民俗文化所遭受的最大危机。

(二)发展的希望

作为中国本土的乡村传统民俗文化,都是经过岁月的打磨、历史的挑选后沉淀下来的,也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与生命力。男主人公游天鸣拜师焦三爷学习唢呐的最初原因,是为了替父亲完成当唢呐匠的心愿。这种将上一代未实现的梦想寄托给下一代的传承方式,是中国本土乡村传统民俗文化继承和发展的最初希望。游天鸣拜师学艺以后,领略到了唢呐的魅力,看到了中国传统乡村民俗文化的美,因此在面对游家班解散时,他仍然不放弃对唢呐文化的热爱与坚守。在中国乡村中,正是存在着许多像游天鸣一样的乡村传统民俗文化继承者,中国本土的乡村传统民俗文化才得以在岁月的沉浮中继承和发展。就像焦三爷说的:“咱们黄河岸上不能没有唢呐”。焦三爷在生命垂危之际,卖掉了自己的牛要给游天鸣置办唢呐用品,说明焦三爷对唢呐文化的爱超过了爱自己的生命。正是像焦三爷一样的传统乡村民俗文化匠人对传统乡村民俗文化有着超过生命的爱,才使得传统乡村民俗文化在一代代的传承中存在发展和繁荣的希望。吹了一辈子唢呐的焦三爷见证了唢呐文化盛转衰的过程,他是痛心的。当县里文化局的人员找到游天鸣,要请他吹台唢呐用以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重病垂危躺在病床上的焦三爷大声地对着客厅的游天鸣说:“答应他,答应他。”在唢呐文化衰落的时候,依然有人没有忘记唢呐,没有忘记优秀的唢呐文化,这让焦三爷看到了唢呐发展的希望,也看到了中国本土的乡村传统民俗文化发展的希望。

三、推动乡村传统民俗文化传承

(一)民众传承意识的唤醒

乡村传统民俗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一两个人能建立的。不同的乡村里人员居住的方式、衣服穿着都不尽相同。每一个村落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也正是乡村民俗文化独特性的体现。传统的节日和重大活动,村民都会自发地组织民俗活动。电影里多处提到唢呐班出活都是去参加葬礼,暗示着葬礼上唢呐是必不可少。在金庄村长的葬礼上,查村长的儿子带着一群人给焦三爷磕头乞求其吹一曲《百鸟朝凤》,焦三爷却以查村长品行不端为由拒绝演奏。在窦村长的葬礼上,焦三爷却主动演奏《百鸟朝凤》。一首曲子本身不存在好坏,却因为演奏的对象而分出高低。这是乡村百姓对逝者品行评判的体现。社会的运行发展需要法治进行规范,也需要民俗文化进行辅助。民俗文化是村民之间自发形成的历代相传的规矩,更容易被百姓的意识形态所接受,也更容易世代传承。焦三爷收游天鸣为徒,是因为游天鸣见父亲摔倒时心疼落泪。焦三爷“传声”给游天鸣是因为他能把唢呐吹进“骨头缝里去”,也能“拼着命地把这活保住传下去”。焦三爷收了很多徒弟,没有选择一个最有悟性的,也没有选择技术最好的,而是选择会心疼人,有拼了命也要传承的人。这是老一代匠人对艺术的坚持,也是老一代匠人对传承者的要求。

电影中首次出现西洋乐队演奏是在长生的婚礼上,同一场婚礼出现中西方两种艺术形式,互相碰撞必不可少。村民对西洋乐队的关注和对唢呐班的态度,不仅表现出村民对外来文化的兴趣,也暗示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没落。二师兄的退出,其他师兄弟进城打工,直接导致了唢呐班的解散,这导致了优秀的民俗文化无法维持发展。乡村民俗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代代匠人的坚持,对于文化的传承,主要是依赖兴趣爱好以及生存需要。在电影《百鸟朝凤》中,从二师兄在长生婚礼现场数钱的表情能看出“出活”能直接带来经济收益。在那个物质并不发达的年代,有一门良好的技艺能带来直观的经济收益,是许多艺人学习传统民俗文化的原始动力。虽然目的并不单纯,但对乡村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乡村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势必会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乡村传统民俗文化,甚至被乡村传统民俗文化所折服。更多的人关注会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乡村传统民俗的文化中,有利于提高现代人对乡村传统民俗文化的认知,提高认同感,更有利于提高乡村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

(二)政府层面的传承意识唤醒

中国本土的乡村传统民俗文化一直根植于乡村并丰富着村民的精神生活。中国本土的乡村传统民俗文化长期在乡村内传承,来源于乡村并服务于乡村。就像电影里焦三爷所说的,大到婚丧嫁娶,小到田间地头都离不开唢呐一样。在新时代背景下,村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村民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不再满足于中国本土的乡村传统民俗文化,而是寻求更多元的文化。影片《百鸟朝凤》中,正是以西洋乐队与游家班的碰撞演变为唢呐文化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文化的没落很难再得以恢复,国家政府层面也已经意识到乡村传统民俗文化的没落是对人类文化的损失。影片《百鸟朝凤》尾声,县文化局工作人员的出现,正是暗含着政府层面对优秀乡村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意识唤醒,它将乡村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依赖社会的力量和国家政府的力量,这正是中国本土的乡村传统民俗文化传承意识唤醒在政府层面的重要体现。

结语

《百鸟朝凤》作为吴天明导演的优秀作品,深刻地刻画了当今时代下乡村传统民俗文化生存、发展的尴尬局面。乡村传统民俗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但受到自身危机和外来危机的挑战,如何在新时代下传承成了日益突出的问题。深入挖掘乡村传统民俗文化中的精华,用新时代的方法帮助乡村传统民俗文化传承,已是迫在眉睫的大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乡村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更需要唤醒民众自发的传承意识,共同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民俗文化,这样才能促进乡村传统民俗文化走向繁荣,走向辉煌。

【注释】

猜你喜欢
百鸟朝凤唢呐民俗文化
唢呐手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唢呐
唢呐放光芒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百鸟朝凤》的前世今生
《百鸟朝凤》对“西部电影”风格的坚守
莫让《百鸟朝凤》下跪重演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