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医德培养是助力医学生成才的关键

2019-11-15 04:09梁庆喜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
长江丛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医德医学院校医学生

■梁庆喜/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

“医乃仁术,贵在医德。”医学历来就不是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它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孕育。“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不仅是患者对医者的厚重期望,更是医者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神圣使命和职责。作为一名合格的医学人才,既要有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和素养,更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1]

当下,一方面,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获得解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另一方面,无病当有病、小病当大病医治的乱象不时见诸媒体,令患者有苦难言、申诉无门。究其原因,即有体制、政策层面的因素,也有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德信仰动摇的因素。近年来,国家在医疗体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地改革,医药环境已有了较为可观地改善;但医务人员的医德素养却非行政手段可以完善。医德培养的根源在医学院校,需要从源头上给予有力地重视和改善。但就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医学院校推行素质教育虽然已有一段时间,但在就业压力面前,一切以就业为导向,重理论、轻技能,重实用、轻医德的培养模式依然十分突出,素质教育的成效尚有待进一步加强。而医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要义,则应不仅是医学技能的提高,而更应是医德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下面笔者便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医学生医德培养的现状、增强医德培养水平的方法与方法等几个问题。

一、医德培养现状分析

当前,正值我国人口高峰期,就业压力巨大。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一些传统的医学院校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出现了一定的生存危机。为谋求自身生存与发展以及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急功近利思潮影响了部分医学院校固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理念。医德培养和人才素质的下滑较之以往已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一是医德培养的成效很难在短期内显现,其评估有待于长期的社会实践;二是医德养成是一个较为长期的工程,没有坚定的育人理念和良好的医德培养传统的医学院校,是很难在短期内取得成效的,致使一些医学院校望而却步,不愿化时间和精力去做;三是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侵蚀了一些大学生的思想,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甚至不学无术的思潮在大学校园里大面积泛滥,这也给医德培养造成了不小的障碍;四是一些医学院校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不顾自身条件盲目扩大招生规模,一方面致使教师超负荷运转,教学质量下滑,另一方面为缓解教学压力,部分学校随意修改教学计划,甚至于以种种理由压缩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五是部分医学院校忽视人文学科教育,一些传统的医德教学内容和课程被削弱或放弃。

二、改善教育理念,增强医德培养意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医学院校,担负的不仅是传授医学知识和技能的任务,更应该成为医德养成的摇篮。民族的进步、国家的繁荣离不开医学的发展,这是凝聚国民信心和提升民众幸福感的根本保证。就现阶段而言,医学院校每年毕业的医学生人数不可谓不多,每年数以万计的毕业生涌入社会,充实到各类医疗卫生单位之中,在很大程度上不断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就医环境和条件。然而,旧的问题还没从根本上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涌现。“病有所医”的目标已基本实现,但“让人民满意”的理想尚有一定距离。究其原因,不仅仅是医药卫生工作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而是质量偏低的问题。据有关调查统计,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不满意问题大多集中在医德方面。而医德的培养对于医学院校而言,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医学院校要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勇于承担起历史的责任,切实改善教育理念,不断增强医德培养意识,努力为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医药卫生事业培养更多更好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三、重视医德教育,努力提高医学生医德素养

目前,医德培养水平已成为考量医学院校育人质量的重要标尺。医学生医德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育人环境,营造好的医德培养氛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医学院校一定要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以积极健康的医德形象作为学校宣传的主流,大力弘扬医学的圣洁和仁爱精神。在教师中,要大力倡导医德培养,把医德培养作为考察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力争将医德培养贯穿于所有课程的教学之中,整合力量,共同营造“重医德、讲医德、学医德”的育人环境,在耳濡目染中不断促进医学生医德养成。

(二)调动全体教师共同参与

医学生医德培养绝非部分教师的责任,而是全体教师的共同使命。因此,加强医学生医德培养,必须从转变全体教师的教育理念开始,牢固树立医德培养是医学教育关键所在的思想意识。只有形成全校上下一致重视,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局面,才能创造合力、形成合力,更好地完成培育好医学生医德素养的教育目的。在具体实践环节上,应力争让全体教师都参与到医德培养的队伍中来,把医德培养贯穿到所有课程的教学之中,在医学专业课中主动渗透思政元素,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般,不自觉地受到良好的医德教育熏陶,从而提升其医德修养。[1]

(三)加强人文学科教学

医德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程度和德行培养水平,没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人文情怀是难以形成和巩固的。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医学院校被划入理科类院校。而在医学院校中,重理轻文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许多专业课教师甚至领导都对《大学语文》《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医学伦理学》等课程认识上有较大偏差,在教学安排上随意性很大,任意削减课时甚至取消《大学语文》等课程的教学。从医德培养的角度来看,人文学科的削弱或缺失不仅有损于学生人文知识的积累与人文素养的提升,更有悖于医德培养的根本宗旨。据此,医学院校一定要从人才培养的高度重新审视人文学科教学,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上予以高度重视,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的力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对医学生进行医德培养的最重要渠道和载体。

(四)重视班主任管理

班主任是学生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级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在医学院校中,班主任肩负着培养学生优良学习风气、踏实工作作风和高尚医德行为的重任,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和导师。班主任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特别是医德素养的培育水平的好坏,所以班主任思政教育工作是医学院校医德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医学院校要高度重视对班主任工作的管理。一是要积极调动广大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的热情,切实将德高望重、年富力强的教师选拔到班主任岗位上来;二是要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把医德培养作为班主任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三是要不断提高班主任的待遇,在职称评定、选拔干部方面予以优先权利。[2-3]

总之,医学教育离不开医德培养,医德培养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与组成部分,合格的医学人才培养应始终以医德素养的高低作为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指标。医学院校要勇于担当起历史的重任,努力为弘扬医学的圣洁和仁爱精神作出艰苦地努力,从而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重托与期盼!

猜你喜欢
医德医学院校医学生
当代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临床医德实践对提高实习生综合素质的作用与价值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医学生职业道德毕业论文考试的实践与思考
医德信念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