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2019-11-15 08:03西安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22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革命中国共产党

■华 璠/西安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党在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过程中,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人政治觉悟、意志品质、思想道德和工作作风的一系列优良传统和革命风范。”[1]近代以来,一代代中国人为振兴中华奔走呼号,从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都失败了,最终,这个历史任务落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上,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上海到井冈山、从延安到西柏坡,中国的革命成功了,经过战争和革命的洗礼,凝聚出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这些精神整个构成了中国革命精神的内容。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武装斗争中孕育和凝练而成的伟大精神,是中华民族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推动中国人民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精神动力,是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品格。革命精神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其中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不怕牺牲的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等最为核心。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弘扬和继承高度重视,他多次走进革命老区、瞻仰革命遗址、缅怀革命先辈,重申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思想之基,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是传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挥育人作用的重要方式。

一、革命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革命精神为思政政治理论课提供精神滋养和历史依托

精神作为一种意识现象,他来源于实践同时又高于实践,犹如一泓清泉孕育着思想和价值观的形成。通过思政课程,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可以深刻了解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形成发展的过程以及它的丰富内涵,而革命精神反过来也赋予了思政课程内容更多的精神内涵,让课本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让知识活了起来,让文字有了精神、有了灵魂。以革命人物、革命事件、和革命遗址等为代表的革命文化承载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能够丰盈人的精神世界、浸润人的心灵。弘扬革命文化,将革命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对培育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国梦的实现培养后备力量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 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大学时代是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是,他们无论是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还不够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容易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群体主要由 95 后及 00 后构成,这一时期,一方面,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结构呈现多元化特点,信息化技术迭代更新;另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条件的越来越优渥,各方面涌来的一些腐朽和消极的东西也甚嚣尘上,特别是新媒体的发展更是导致这些信息迅速传播,庸俗化、娱乐化的风气使大学生成长成才面临更多的诱惑与挑战。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部分学生往往容易禁不住诱惑,意志消沉,理想信念动摇,甚至走上歪路、邪路。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核心,就是没有崇高的、坚定地理想信念。而革命精神就是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精神之“钙”,它所蕴含的精神品格、理想信念、革命态度和乐观精神是就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钙”,为大学生的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二、革命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革命精神逐渐被当代青年大学生淡化和遗忘,要在继承中发展并赋予党的革命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因此,要创新教育方式,转变教育理念,把握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认同感,促进革命精神在当代的传承。

(一)加强思政课理论教学,提升“革命精神”理性认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阵地,也是大学生系统接受革命精神教育的最基本途径,因此,促进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首先就是要将其融入到课堂课程中去,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最基础的,在课堂上,系统的关于革命精神的历史史实、背景和基本理论的讲授是必要的,再次基础上,要深入地发掘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的育人资源,对它们进行加工整合,提升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理性认识。在内容的讲授上,坚持思想性和理论的结合,用生动的富有感情的演绎,将革命精神的内涵阐释清楚,用理论去说服人,用情感去打动人。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时刻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采用启发性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增强学生对“革命精神”的理性认识,将革命精神“内化于心”。

(二)深化社会实践,让“革命精神”外化于行

开展革命精神教育,还要理论结合实际,让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结合起来。革命精神来源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因此,这要求我们在教育中要加强课程实践,让同学们在实践中去加深对“革命精神”的认识并主动践行。例如,可以带领大学生参观红色革命遗址,让一个个红色景点成为吸引人们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让同学们身临其境的感悟革命故事,接受革命精神的熏陶。再比如,课后开展以革命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文艺演出等活动,调动大学生学习和践行革命精神的主动性。还可以利用暑期,带领同学们走进革命老区,走进老区群众之中,调研革命老区的发展现状,为革命老区的脱贫致富献计献策,让革命精神散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三)将革命精神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环境。因此,要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全面地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第一,学校可以利用重大节日、重大纪念日,开展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为主题的历史教育宣传周活动,邀请知名专家,到学校来宣讲“革命精神”,组织学生办板报,举行革命文化知识问答。还可以利用重大节日、重大纪念日开展革命文化系列演讲、革命文化舞台剧、革命文物展览等能够增强校园革命文化氛围的活动。第二,要特别注意把握青年人喜爱网络,热衷新鲜事物的特点,在大学校园中充分利用校刊、校报、校园网等媒体的宣传作用,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互联网+红色之旅创业大赛,组织网络红色文化宣讲,知识竞答等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第三,充分发挥学生党团组织和大学生社团组织的示范作用。定期举办党团组织的理论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择优组成革命精神宣讲团,走进宿舍,走进社团,让同学们更多的了解、认同并主动践行革命精神,最终将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将革命精神转化为奋发图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革命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的出行革命
丰富和规范党内仪式是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的重要途径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