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世炎上海工运期间 的党建思想初探

2019-11-15 04:09吴超羿孙盛斐陆芝琳胡达灿陈瑞钰上海电机学院商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工人马克思主义上海

■吴超羿 孙盛斐 陆芝琳 胡达灿 陈瑞钰/上海电机学院商学院

一、赵世炎党建思想的形成脉络

赵世炎是中国革命的先驱。他本人的政治思想在理论指导中,萌芽、形成、发展,再逐步完善成熟,形成了一套不断发展的关于党的建设理论思想体系。

在他生活早期,时局动荡,政治思想开始在他心中萌芽,他边读书,边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在校中是当时学生斗争的带头人,关心时事,敢于评论时政,提倡反潮流的精神。1915年,袁世凯的复辟闹剧甚嚣尘上,讨伐袁世凯的武装起义风起云涌。置身如此政治环境中的青年赵世炎,以比较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投入政治活动,政治思想逐步形成。针对尊卑贵贱之论,在《论图书馆》中写道:“奴役人的尊者,只不过是自以为尊,而真正的尊者都是被奴役的小人。”袁世凯复辟失败后段祺瑞利用国会,搬出“先王”、“三代”大造舆论。赵世炎直斥其欺骗与虚伪。在《三代非专制辩》中写道:“君,群也。群天下万物而公之也……今之民意机关萃于一,公于众者实相符,萃于一者有名无实。” 揭露当时国会有名无实,直指军阀专制。猛烈抨击封建专制统治。

1918年,赵世炎的思想道路发生一个转变,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赵世炎拜读了李大钊的文章,对马克思主义有了初步的认识,政治思想进一步发展,从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在五四运动中赵世炎积极参与,得到比以往都多的锤炼,收获了群众工作组织领导的方法和经验,思想政治方向有了重大变化。随着新知识日渐积累,赵世炎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才是“社会事业”成败的关键。他在《说图书馆答友人问》中写道:“我看社会事业,大凡力量单薄的容易毁灭,力量雄厚的容易成功,那末如何才能使力量雄厚呢?就在于集结群众的力量。”

1919年,作为少年中国学会早期会员的赵世炎,仿效其章程成立少年学会,编辑出版“研究中国社会问题和民族文学”的《少年》半月刊。在《说少年(续)》中直指当时一般少年思想状态现状,他认为当时的少年皆是迷惑的少年,他揭露和鞭挞封建家庭和旧教育制度对少年思想束缚。迷惑的家庭养以丰衣美食,指腹为婚,抱孙主义,希望子孙速成文化。而上学堂,则是追求时髦,并非求学。同时他批判学校官僚式的教育毒害了少年的思想精神。在《论青年自杀》中,他指出社会制度是杀害青年的罪魁祸首,他主张青年们斗争,绝不听任旧的社会制度的摆布。

《工读》出版之后,在工读思潮的影响下赵世炎宣传勤工俭学和半工半读,强调“工”、“学”结合。赵世炎此时的认识和见解,为许多青年朋友指示了前进的方向与途径。然而通过实践,赵世炎认识到工读的道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问题。随后他有幸与陈独秀结识,把中国新文化运动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并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并投身实践。在此期间他的思想政治和教育活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创办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参与撰稿、编辑、出版了“五七”类革命刊物。二是走到工人中宣传革命理论,尽可能的通过多种形式对工人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三是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明站出来同各种其他思想展开争论。1921年留法期间,赵世炎经李大钊介绍,正式加入共产党。此间,他努力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丰富完善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并以此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

二、赵世炎与上海三次工人运动

上海先后经过三次大规模工人起义,第一次工人起义发动于1926年10月,由中共上海区委(同中共浙江区委)与钮永建合作,组织联合暴动。此次运动因起义准备不充分,起义军势力单薄,缺少直接深入工人基础的组织领导等原因最终暴动未起而失败。第二次工人起义于1927年2月,在赵世炎等人的带领下2月19日由上海总同盟颁布《总同盟罢工令》、《罢工宣言与总要求》,进入罢工抗议阶段,22日发生暴动进入起义阶段。这一次的运动就上一次相比有长足的进步,在上海党的工人组织的领导下,武装斗争的思想逐步渗透工人基层,武装斗争的实践也为之后的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由于革命的时机尚未成熟,革命的军事势力相距太远和为了准备更大的斗争,起义运动至24日上海总同盟发表《复工命令》宣告结束。

有了前两次所累积的经验,上海第三次工人起义在合适的时机打响了。这一次的起义被称作“上海工人三月暴动”,是一次彻底成功的工人阶级武装斗争运动。赵世炎对于这次起义的评价甚高,称其为“写在十月革命后的一页”,在《上海工人三月暴动纪实》中他这样写道“三月暴动在世界革命史中的价值,是写在十月革命后的一页。三月暴动在中国革命史中的位置,是确定中国革命的性质,保障中国革命的胜利,划分中国革命历史的一页新篇幅”。

这三次的起义可以说是承载了那段时间工人阶级的全部痛苦与挣扎,同时它们也隐含了上海地区中国共产党当时的发展历程,中共上海地区的党建工作可从中窥探一二。赵世炎于1926年至上海担任上海区委组织部长兼上海总工会党团书记,在指导工人运动中,他强调要坚决坚持党的领导,要完善党的组织,遵守党的规章,维护党的纪律。对于党的宣传,他一直不遗余力,注意到上海共产党学生成分太少,他就在会议中着重提出对学生宣传工作要加紧;害怕在厂工人们对党的认知不透彻、有误解,他就要求利用一切碎片时间对工人们普及党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针对上海的工人运动,他不断地反思,总结经验,所著七篇“论上海罢工”更是今人研究那段历史时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在任期间他发表的文章记录在案二十余篇,留存的会议报告摘要、发言摘录近三十篇。发表文章多为工会工作指导、对工人运动的总结和反思及小部分对当下政治局势的分析,余下的会议报告发言摘要中与上海区委党建相关的文献、报告、发言记录共计十余篇,占总数的三分之一。

三、赵世炎对“组织问题和支部工作”问题的思考

1926年中央扩大会议后,赵世炎就“组织问题与支部工作”在上海活动工作同志大会上做过报告,在报告中他指出“我们已经有讨论组织问题之实际与必要了”。他认为组织的本身就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础,组织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与群众间的枢纽,重视组织问题就是在重视党的发展和党与群众的切合问题。对于中央扩大会议,他总结到“这次中央扩大会议,指出了很实际的四个问题是我们的缺点:尚不明了组织工作的意义;没有支部工作;党团的工作不好;党的机关不健全”。

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在随后的工作中,赵世炎着力发展组织,改善党内成员结构,针对新党员的成分问题他指出“学生成分太少在工人纱厂工太多,这种成分都不好,在上海学生成分不应这样少……现在政治环境很合我们做学生工作”此后他越发关注闸北等地对学生的宣传工作,通过开设讲座、分发传单等方式加大对学生的宣传力度。至后期国共两党关系逐渐紧张,他又提出了组织问题的新方向,他表示“已有组织的工人,要力加整顿,无组织的工人,要即刻设法去发展”,“……要有大的基础组织。换言之就是发展组织。要建立健全的组织。总之在上海要大规模的”,此时为了扩大组织规模,在街上分发传单的同时他还要求宣传工作者要耐心地向普通市民介绍、讲解马克思主义与共产党,以帮助市民提高思想觉悟,向党组织靠拢。1927年 3月,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尾声时,对处理“即将一国两制”情况下的小资产阶级群众问题,他提到这个问题有几个重心,如“与国名党左派的组织问题,要使左派有群众,而且这个群众是受我们影响的”等。

四、赵世炎党建思想的时代意义

赵世炎经历了中国当时最为动荡的年代,而他的思想也在这过程中发生巨大的改变,从早期的反帝反封建思想和工读主义思想到后期逐步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都是愈发成熟。

赵世炎的个人思想不仅对当时的人们有鼓励作用,也对当代有很多启示作用。他曾针对新党员的成分问题指出:党的学生成分不够。他认为学生对于党是必不可少且占一定比重的一部分,所以一定要对学生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让学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继而积极主动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子。这一思想在当代也能适用,当代社会,学生是社会主义接班人,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所以应抓紧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让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熏陶,要让学生的思想与党同步并积极主动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注入新鲜血液,也为未来社会增加更强劲的力量。而我们学生自己也要积极主动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积极入党,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赵世炎曾经还提过中国共产党要走到群众中去,而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没有群众意志。他说:“每一个C.P.员应当自名为群众领导,但我们同志终是躲避群众,保守秘密时代的行动,不肯到群众里面去活动,纯全是小团体的习气。我们工作同志人数不算少,全上海超过三百以上,但真能群众中活动的,不过三分之一。”赵世炎认为中国共产党应当深入到群众中去,也应以人民群众为基础开展工作,共产党是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而这一思想放在当代也是不过时的,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到“走群众路线,到群众中去”,由此可以看出人民群众是十分重要的。人民群众是广大的,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基础,我们党一定要深入到基层去,在人民群众中发展,为人民群众负责,这样共产党由人民群众来,而共产党又负责于人民群众,这是相互的,也是一个良性循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心为民,直至今日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部分,是党不可动摇的政策方针。由此看出,赵世炎的党建思想有着中阿要的时代意义。

赵世炎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卓越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者,更是工人运动的领袖,同时也是共产党早期创始人之一。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辉煌,我们将永远铭记这位革命英雄!

猜你喜欢
工人马克思主义上海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油田工人
酒厂工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欢乐上海迪士尼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