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心理学视角下音乐材料对认知绩效影响的研究

2019-11-15 04:43曲宁张曼宇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40期

曲宁 张曼宇

摘要:使用音樂材料作为研究认知绩效的实验,已成为发展的大趋势。文章选取国内外一些已有的研究概况,对音乐作为变量在音乐心理学实验中如何被采用展开探讨,让音乐变量的选取与分类标准在客观条件下,能够更为广泛地使用与对比研究,为音乐心理学实验中音乐材料选择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

关键词:音乐心理学;认知绩效;音乐材料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0-0051-02

音乐与人的心理密不可分。随着音乐心理学学科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将音乐作为心理学实验变量的研究开始受到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在心理学研究中,音乐常常作为一种诱因出现,来反映人的心理过程和反应。因此,音乐诱导情绪成了现代研究情绪诱发的主要方式之一,而多元的音乐材料也对人类情绪诱发的研究提供了有利信息。但对于音乐的选择和音乐元素的选择,现有研究并没有形成统一客观的标准,不便于目前已有研究的综合比对,也造成了研究结果的不一致。

音乐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不同的音乐特征对个体认知行为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细化音乐特征对认知绩效的影响是需要进一步详细研究的。本文分析了国内外一些已有的研究概况,对音乐作为变量在音乐心理学实验中如何被采用进行整理,让音乐变量的选取与分类标准在客观条件下,能够更为广泛地使用与对比研究。

一、音乐的作用

1.积极作用。在现有的研究中,已经发现了许多音乐效应,其中“莫扎特效应”受到大多数研究者的关注。在听过莫扎特创作的音乐后,参与者的空间记忆会显著提高。保加利亚学者洛扎诺夫提出,某些音乐能够提高人类记忆力,当人们的肌肉紧张状态放松后,记忆力将更加牢固。在与生理刺激反应的实验中,使用的每分钟60拍的巴洛克音乐,人们趋向于按照这种节奏活动,进行了放松训练。生理学仪器显示,在这个过程中,被试的心跳和血压都有所下降,脑电波中的α波增多,而当α波在大脑中占优势时便是大脑的最佳状态。结果表明,音乐让人们身心放松,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大脑使用效率更高。

2.消极作用。在信息加工学理论中,根据注意力资源分配理论,人们同时进行两个任务所完成的效率取决于每一个任务所需要利用资源量的比重。如果两个任务量的比重没有超过注意力总和,则将互不干扰,但如果资源不够,则任务绩效将会低于单一任务执行时的绩效。例如:在音乐材料为歌曲和纯音乐时,两个材料需要被试注意力资源程度并不一致。歌曲除了音乐旋律听赏,还需要语言识别。

二、音乐引发的认知差异

(一)音乐与情绪反应程度:刺激性与镇静性音乐

对于音乐按照诱发的被试刺激进行分类,大体上分为刺激性、镇静性两种。目前许多音乐材料的判定,都依据这个实证研究。然而这个分类主要依据的是激发的情绪反应程度,其中刺激性音乐更容易引发快乐、激动、幽默、渴望和庄严的情绪,而严肃、悲伤、脆弱、沮丧和平静的情绪更容易被镇静性音乐引发。目前,一些研究发现,对于某些被实验归为镇静性的音乐却产生了刺激性音乐效果。

(二)音乐与正负性情绪

有研究者将音乐情绪与音乐元素进行相关研究,研究者(2013)发现:快乐的情绪总是与大调式、高音区、快速、简单与协和的和声、平滑和流畅的节奏等音乐特点相关,同时此类音乐还具有速度可变性小、音高变化多、音区宽广、音高上行等特点;在表现悲伤时,音乐通常是低音区、音区较窄、音高下行、慢速度、小调式、不协和、音程距离较小;愤怒的情绪总是与快速的、速度可变性较小、小调式、无调性、不协和、音高、音高可变性居中、音高上行、大七度和增四度、复杂节奏、节奏突变等音乐形态相关;表现恐惧的音乐通常是快速的、速度可变性大、小调、不协和、音高、音高上行、音区较宽、音高对比度较大、节奏不平稳等。脑电图研究还验证了音乐元素对聆听者音乐情绪处理加工具有影响。音乐情绪体验的分类尝试:海芙娜形容词表。研究者让被试人群将其在几百首作品刺激下所感受到的情绪,如实的对应在海芙娜形容词表上,研究结果显示,将音乐中的基础元素放在一个完整的音乐作品中,其激发的情绪—心境反应与传统音乐理念是接近的,例如:基本的调性之间关系:大调—欢乐、愉快、优雅、活泼;小调—忧伤、虚幻、多感等。在其他研究中,也有实验者在对音乐的不同节奏类型和演奏速度进行干预后,使用这类材料进行诱导情绪体验的实验。

(三)音乐与人文

通过对比不同的实验发现,被试人群的以下特征也会对实验产生影响。

1.受音乐训练程度:受到过不同音乐训练深度的被试,他们的情绪反馈有着明显的差异。在这之中,正式的音乐训练可以对处于低社会经济阶层的孩子,即较少有机会得到音乐素养培养的孩子产生更大的心境反应影响。

2.生理性别:由于生理性大脑发育的性别差异,在相关音乐材料诱发情绪的实验中,女性被试对音乐的积极反应往往比男性被试更多。

3.个体能力差异:音乐诱导的情绪可以视为个人所具有的独特反应,这些反应更多依赖被试的个体特征,即如学习能力、想象力、音乐品位等。有学者对体验负性情绪音乐的个体差异进行了研究调查,结果指出个体在专注(Absorption)、音乐共情(Music-empathy)、分裂(Disassociation)、反刍(Rumination)以及幻想倾向(Fantasy propensity)等维度上都存在着差异。

4.音乐熟悉度:一些被试熟悉的音乐,可能已经形成了一种条件刺激,即音乐可能已经产生了身体记忆,对于不同被试来说,较熟悉的音乐更容易影响情绪的变化,而不熟悉的音乐更多是一种无意义的刺激材料。通过对电生理指标N400的研究,Daltrozzo,Tillman(2010)发现,高熟悉度旋律的处理比中度熟悉的旋律产生更大的N400效应。人们对旋律的熟悉性程度越高,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相应的概念信息也就越多,大量的意义信息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这反映在N400的振幅增大。

5.心境一致性(MCM)的研究:身体倾向于回忆与其当前心境一致的信息,播放一些激发恐怖、紧张的音乐材料刺激被试,会让其回忆起紧张恐怖的场景。

6.音乐偏好:音乐偏好性对不同被试在同类型音乐材料诱导的情绪反应有显著影响。欣赏音乐前被试的心境和其音乐偏好间存在着一定的交互作用,存在负性情绪的人听到其偏好的音乐后会诱发出积极的情绪体验,而听到不偏好的音乐后即使正体验到愉悦的被试也会诱发出消极的情绪。

三、建议

在心理学中,和情绪有关的早期实验是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的小阿尔伯特实验,实验使用了听觉材料诱发了小阿尔伯特的恐惧情绪,以条件反射所得到的情绪反馈具备跨情境再现的稳定性,同时这种情绪还具有持久性的影响。可见在最早期心理学的研究中,听觉材料与个体情绪诱导之间就有着紧密联系。由于多领域学科的合作与交流,很多学科间的交叉研究,诞生了音乐治疗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等学科,广泛增进了音乐在社会实用性方面的积极发展与建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将更多的视野投入到音乐材料诱导情绪的研究中。音乐材料作为音乐心理学研究变量的使用,是为了更好地选择音乐,以提高音乐的使用益处。在目前的音乐心理学实验发展中,一种客观的、能得到专业认可的且普及到音乐心理学实验中的音乐变量,是有利于学科发展的。已有研究让我们在进行认知绩效研究而选择音乐材料时,可参考以下建议。

1.实验音乐材料的选择要基于研究者和被试群体的音乐素养进行选择,自变量的本身是否对于被试群体存在客观区分。

2.应用于认知绩效的实验中,音乐材料需排除音乐熟悉度与喜好的影响,让音乐材料作为无意义刺激材料,以区别其可能激发的大脑皮层的觉醒和活跃程度。

参考文献:

[1]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M].第二版.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2]蒋存梅.音乐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Donald.A.Hodges.音乐心理学手册[M].刘沛,任凯,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