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培养探究

2019-11-15 04:43陈红李运端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40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

陈红 李运端

摘要: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在学校环境中形成的,在感情和心理上对学校的认同和投入。随着高职院校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提高,学生对学业会更加重视,而且有更强的学习动机,同时也能提高主观幸福感,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水平,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学校环境,提高教师支持,营造班级氛围,促进同伴关系的改善。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学校归属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0-0267-02

截至2017年,我国共有职业院校1.23万所,在校生2680.21万人,高职院校学生已成为高校在校生的主体人群。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方式不同于普通院校,他们接受教育的方式是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作为高校学生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高职学生面临一系列问题,如学习动机不足,成就抱负过低,角色认同存在困惑等。当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水平较强时,他们同时也有较优异的学习成绩,和教师、同学的关系也更积极和融洽[1]。有较强学校归属感的学生,会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在学业上,而且有更强烈的成就动机,也有更高的出勤率[2]。

一、高职院校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内涵

Goodenow最早提出学校归属感的概念,他认为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在学校能得到教师和同学的理解、接纳和支持的感觉,并在学校生活和课堂学习中感觉自己是集体的一部分[3]。随着对学校归属感的进一步研究,不同研究者的出发点和角度不同,对学校归属感的定义也有差别。通过考察国内外研究者对学校归属感的提法与定义,结合已往研究情况,我们认为学校归属感是在学校环境中形成的,在感情和心理上对就读学校的认同和投入,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时能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关心与帮助,在班级里和老师、同学相处时关系融洽,并感觉自己是集体的一分子[4]。

二、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意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20世纪提出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归属感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个体的归属需要若得不到满足,将感到孤独,有较严重的疏离感,个别严重者甚至出现持续的压力和健康问题。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和投入,如果这种需求能得到满足,归属感水平得到提高,学生更愿意花时间与身边的同学、教师交流和沟通,在学习上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相反,学校归属感水平较低的学生,往往对大学生活一开始就不适应,对学校产生更多的消极情绪和态度体验。这些问题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出现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三、高职院校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培养策略

高职院校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形成是一个不断互动的结果,这样的互动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并受到学校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总的来说,影响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因素,有学生自身的因素和学校影响因素两类。自身因素表现在学生一方面有着繁重的学习任务,面临成长中的困惑和对未来的担忧,他们对未来常常没有合理的预期和规划,学习方面也表现为动机不足、自信心偏低;另一方面,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希望建立亲密感,避免孤单感,但由于种种原因,同伴关系不良,师生关系不是很和谐。学校影响因素表现在学校的软硬件方面,如教学设施设备、教师教学水平以及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等,对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形成有直接作用。

1.引导学生融入环境,营造育人氛围。在学校层面,职业院校应优化学校环境,营造育人氛围。当学校有着完善的教学设施、实验器材、实训基地,有着深厚的校园文化,并能为学生在校生活和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时,学生能在校园里安心学习,有安全感,对各方面的条件感到满意,这些都能提升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水平。同时,在管理和制度层面,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让学生知晓与他们密切相关的各项政策、规章制度,为学生主动参加校内外活动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对学校的环境设施感到满意,对在校园的学习和生活感到安全,对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认可并严格执行时,他们能感到自己作为学校的一分子,主人翁意识越来越强,和学校的联结自然就更紧密。

2.教师提供支持,融洽师生关系。在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中,教师支持是关键因素,对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高等职业院校也可通过建构全方位的生师互动系统,增强学生的学校归属感[5]。教师社会支持主要来自三个层面:情感支持、能力支持以及学习支持。情感支持主要指教师在情感上对学生的接纳、理解和关怀,如学生希望教师能理解自己,在学习上能鼓励自己并有良好的态度等;能力支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或比赛中的支持,如学生希望教师能在活动中给予指导,希望教师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学习支持主要表现在教师在学习方面对学生的帮助。

3.创建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校归属感。班级氛围反映了一个班级的气氛与环境,同时也反映出该学校共有的特征,如学生喜欢良好的课堂氛围,希望班级凝聚力强,经常组织相关活动等。班级氛围是整个教室环境中的人际互动,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指的是“一体感”或“归属感”。班级氛围的营造是教师的职责。教师应通过各种活动和途径,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关系融洽的生活和学习氛围。活动方式多种多样,如开展班团活动、组织比赛等。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意识越强,和老师、同学的相处融洽、轻松时,班级氛围也越好,学生对班级的认同也越高,能充分感觉到自己属于这个班级。

4.提高人际交往技巧,改善同伴关系。高职院校学生大多处于青年后期和成年早期,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这部分学生的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对他们来说,获得友谊和寻求情感上的归属,是这一阶段的主要情感需求。个体对同伴群体认同的需要愈加强烈,他们希望得到同学的认同和理解,能和同学关系融洽相处,必要时能得到同学的帮助。可以说,良好的同学交往是学生获得社会支持和归属感的重要来源。所以,应从学生进校开始,就组织和开展活动,引导学生融入环境。通过入学教育和后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引导学生和同学融洽相处。当学生感受到同伴在各方面的理解、关心和支持时,他们能有较强的学校归属感。

参考文献:

[1]Furrer C,Skinner E.Sense of relatedness as a factor in children's academic engagement and performance.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3,95:148-162.

[2]Goodenow.C.The psychological sense of school and educational correlates.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1993,30.79-90.

[3]Goodenow.C.The psychological sense of school membership among adolescents:scale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correlates.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1993,(30):79-90.

[4]陳红.高职院校学生学校归属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

[5]赵必华.生师互动何以影响大学生学习结果——学业挑战性与学校归属感的中介效应[J].中国高教研究,2018,(03):61-67.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