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非遗”文创产品的开发

2019-11-16 02:15夏云凤
艺术大观 2019年34期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品非遗

摘要:宝庆竹刻是湖南省的传统美术,于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18年5月21日,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宝庆竹刻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对宝庆竹刻的发展有新的思考。

关键词:宝庆竹刻;文化创意产品;非遗传承发展

当前学界人士正为在互联网和新媒体发展的环境下更好地解决和促进宝庆竹刻文化传承的困境而不断努力。宝庆竹刻文化与创意产业发展是一种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必然产生的以人类创造力开发为主要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本质上就是保护和创新。然而宝庆竹刻的保护和创新传承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仅仅被人们当作一个一般的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问题,这不利于宝庆竹刻传承形式的多元化。

一、宝庆竹刻简介

竹艺的历史,从汉唐积淀时期,到明清时期已是兴盛时期,到民国发展低谷时期、再到现在。非物质文化保护期。清朝时期,技艺尤为精湛,被选为朝廷贡品,这一殊荣,促使宝庆竹刻发展迅速,成为全国知名的竹刻产地。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宝庆竹刻本质上的工艺偏向,发展曲折,甚至一度停产。宝庆竹刻当下正处于非物质文化保护期,如何让宝庆竹刻在如今的背景下传承发展,是摆在研究者面前的难题。

宝庆竹刻具有人文性,它与制作者的人文修养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与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审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宗教信仰也是宝庆竹刻的一大主题。

二、文化创意产业与宝庆竹刻的传承发展

(一)宝庆竹刻的传承意义与现状

明崇祯年间竹艺专著《大来堂制艺》是进士潘应斗汇纂的,记录了宝庆竹刻技艺、刀法刻版刊印成书,此书为宝庆竹刻史的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文字资料。

1.源远流长的竹文化,通過其历史地位,揭示宝庆竹刻所具备的艺术内涵和工艺鉴赏价值;

2.对于宝庆竹刻的保护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进行“保护-发展-保护”的良性循环,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市场,有助于它焕发新的生命力;

3.宝庆竹刻的持续发展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体现在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率低、劳动力成本高、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等方面;

4.结合现实,深刻思考,打造宝庆竹刻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增加融资方式,把宝庆竹刻带入市场,让更多的人欣赏到高质量的宝庆竹刻工艺品;

5.主张要宝庆竹刻进日常生活,要进园区,要进学校;应充分运用互联网+、旅游+、科技+的思维等去摸索适合宝庆竹刻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思路。

(二)文化创意产业现状简述

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已成必然趋势。文创产品在发展过程中,对美学特征、文化元素、人文精神等方面所做的全新的尝试使得各种文化元素可以借助有效载体渗透其中。宝庆竹刻借助于文化创意产业这个媒介,而文化创意产业吸收宝庆竹刻所含的精神文化,两者互补将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三)文化创意产业与宝庆竹刻的融合

从宝庆竹刻文化创意这个产品设计的这个角度来看,宝庆的竹刻确实可以很好地作为一种非常极具中国特色的结合文化和创意的产品。所以我们要知道如何让我们的宝庆竹刻在当下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中能够继续不断地发展,可以从宝庆竹刻文化和创意这个的角度来让我们进行深刻的思考。宝庆竹刻在发展中不断吸取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其技艺往往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示作品,传递产品的文化内涵。

当地高校在相关方面也做出了努力,2019年3月27日,邵阳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举行艺术设计学院2019“宝庆竹刻”+创意设计人才培养项目开班仪式。邵阳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领导、市非遗产传承保护研究所负责人,及竹刻老艺人、专家教授等40余人出席。设计学院院长蒋剑平提出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注入新鲜的设计理念,与现代化3D打印设备结合,既能创新传统的技艺,又能培养出创新型技术人才。

三、总结

宝庆竹刻的雕刻技艺种类齐全,题材丰富,手法别致。虽然市面上有不少竹刻工艺品,但是个人觉得,竹刻艺人用传统的技法,以及在传统技艺上演变出的新技法所雕刻出来的竹刻艺术品,才是传承,机器并不能完全代替有匠心的竹刻艺术家。

(一)宝庆竹刻传承发展面临的问题

如今生态破坏严重,高质量的楠竹稀少,优质原材料难寻。对于保护宝庆竹刻这项民间老手艺,国家出台政策,高校与竹刻艺人合作,让竹刻走进高校,传承人也在积极教授技艺,而宝庆竹刻的传承发展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

(二)对策及建议

加强创新。包括技法的创新、材料的创新、题材的创新等方面。结合当下的时代潮流,做出新的竹刻艺术品。

与高校合作。传承人与高校相关负责人进行沟通,带动大学生们进行了解,深入学习。

增强与新媒体的融合,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利用现代新型技术,将传承的形式多元化,例如:与三维技术的结合,利用互联网加大宣传的力度,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甚至关注宝庆竹刻。

参考文献:

[1]康胜,张宗登.产品创新视角下的宝庆竹刻保护策略研究[J].艺术研究,2019(03):146-147.

作者简介:夏云凤,甘肃省兰州市西北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文化创意产品非遗
浅谈高校文化创意产品的知识产权现状及保护对策
非遗视角下探析豫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浅析“跨界与融合”思维的特征与应用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年画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策略研究
简析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试析文化创意产品价值的实现路径
中日韩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竞争力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