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组组通 产业村村旺

2019-11-17 06:14谢远谋肖知潞
当代贵州 2019年11期
关键词:旮旯高炉水泥路

文_谢远谋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肖知潞

为解决“行路难”问题,黔西县绿化乡以大党建统领大扶贫,按照“村村通水泥路、组组通公路和连户路”的脱贫标准,狠抓通村通组路建设。

通过争取项目支持、协调部门联动、组织群众参与等方式和举措,硬化通村通组路50多公里,全乡7个村(社区)于2018年实现了通村通组路全覆盖。

麻柳箐是绿化乡小海子村“一个支部一产业”的李子示范基地,每到李子成熟季节,道路两旁,沉甸甸的果实把枝丫压得快要挨着地面,伸出手去便可触及。新修的通组路和连寨路如玉带一般在李树林里时隐时现,红墙白壁掩映在李树丛中。

沈吉祥是小海子村最早种植李子的农户,谈到通组路带来的好处,沈吉祥高兴地告诉记者:“往年进寨子的路没有修通,我们都是靠人工一挑一担地运出去装车,不但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还耽误了李子上市的最佳时机。2018年,村里为我们把水泥路修通到李树林里后,李子还没成熟就有商贩前来预订了,卖完李子一合计,比往年多赚了一万多块钱。”

党员赵忠贵是小海子村的种烟大户,常年种植面积在20亩左右,通村通组路实现全覆盖以后,烤烟种植面积扩大到了近50亩。赵忠贵告诉记者,以前多数适宜栽种烤烟的土地因为不通路,生产1亩地的烤烟就得多投入3至5个劳动力,路通了后,三轮车直接开到地里,每年劳动力支出就可节省2万多元。

运输条件的改善,让小海子村烤烟种植面积达到了300多亩,焕发了烤烟这项传统产业的新活力。

“石旮旯里苞谷汤,山高水远路长长,好花不开高炉院,好女不嫁高炉郎。”这是20多年前绿化乡湾箐村高炉组村民陈进编唱的山歌。那时的湾箐村正如陈进所编唱的一样,山高水远,羊肠小道,漫山遍野的石旮旯地里终年就种一季苞谷,多数人家一年只有半年粮,日子过得相当清苦。

20多年后的今天,湾箐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村的水泥路宽敞明亮,低矮的茅草房变成了高大的楼房,原来的石旮旯种满了核桃、脆红李等果树,到处绿树成荫、瓜果飘香。

二坡头,绿化乡四方井村最偏远的一个村寨,因之前不通公路,村民陆续搬离了那里,由于耕种不便,多数土地被抛荒,二坡头显得更加荒凉。

通村路从二坡头经过后,四方井村充分利用二坡头闲置的土地,“回请”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在“支部+”模式引领下建成了近300亩的猕猴桃示范基地。

如今的二坡头,坡上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坡脚核桃成林,开阔地带成片的猕猴桃架错落有致地排列着,通村路从绿树丛中蜿蜒而过,一派生机勃勃的原野风光。

通村通组路的全面覆盖,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行路难”的问题,激发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打通了农村产业发展的“任督二脉”,推动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旮旯高炉水泥路
周明扬
高炉炉前风口用电动葫芦改造实用技术
城市的地下有什么
高炉前
泥叫叫
一条蚯蚓在水泥路面上蠕动
东北这疙瘩
水泥路的面积
1280m3高炉炉缸侧壁温度异常偏高的护炉实践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