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下中学教师如何将德育工作做得更好

2019-11-17 16:31
记者观察 2019年27期
关键词:家校师生交流

一、新媒体对德育工作展现的优点

(一)新媒体给教师展现出更多了解学生行为习惯的“窗口”,使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变得多元化,教师能更容易找到师生交流的切入点,从而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传统的师生交流大都以学生的单一行为(或一段时期内的外在表现之和)入手。教师先分析其成因背后的根源,进而对症下药,展开思想教育,但这往往时效性差,且经常处于被动地位。新媒体的出现,则使得学生在利用手机或电脑时,能给教师呈现出多方面、多层次、立体式的信息。教师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之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或心理调节,这时的效率就会提高很多。当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能在纷杂的多元信息中去伪存真,抓住关键节点,才能使工作做得更好。但毋庸置疑的是,这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提高教师的能力水平都有着积极作用。

(二)家校联系进入多元化的信息时代

以往家校联系的三部曲(家长进校、家长会、家访)因其形式的单一、生硬、僵化和老旧而逐渐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新媒体则利用其强大的技术、渠道和服务优势,已展现出较好的发展前景,尤其是作为终端输出之一的手机,随着其智能化的不断提升,使得在家校联系中已不能忽略新媒体的教育地位。

教师可以利用手机强大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结合新媒体在其他方面的优势,与家长、学生建立起各种信息传输平台和交流渠道(如QQ群、微信群、钉钉群等)。大家可以通过这些渠道及时发布、收集、反馈和处理信息。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加强了家校之间的联系,更有利于学生的教育和发展。

二、新媒体在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及需要重视的地方

(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调节时,新媒体所展现出的不同问题节点,使得教育难度呈现多元化、复杂化,教师工作量成倍增加

在新媒体下,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来源更加广泛和容易。这与学生以往通过努力才能得到的信息和结果是不一样的,这使得学生更加依赖于新媒体。长此以往,学生不但会丧失学习兴趣,还会降低个人能力素养的提升。有些学生还沉迷于手游和虚拟的网络空间而不能自拔,使得学生表现出不合群,不关心班集体,与世无争,独来独往,朋友少等各种症状,教师若此时还用以往的经验和方法来处理这些事情,就会陷入有处理不完的问题和矛盾之中。教师若能从新媒体的特点和青少年的特征相结合分析,就能从繁杂问题中找出成因所在,从而为解决问题找到有效途径。

(二)师生思想“代沟”加大,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不易开展,且持续性差,学生的不良习性易反复

因为教师与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在新媒体的负面影响下,教师与学生的谈话没有共同话题。在交谈中教师会感觉学生“油盐”不进,不思进取,没有责任担当。而学生则认为教师就是“老夫子”,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懂得当下的潮流。

(三)正确面对和处理手机作为新媒体终端输出在学生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学校、教师和家长应抓住手机这一关键节点进行人为干扰或阻断。在强迫学生放弃手机的同时,给予更多的课外活动,或是由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和释放自我。教师也可参与其中,在增进师生情感交流的同时,观察学生脱离新媒体负面影响的反应,从而对后续的教育做一个很好的指导。

因为个体差异及对新媒体依赖程度的不同,在断绝手机之后,学生的反抗会有不同的外在表现,有的明显,有的隐晦;有的狂躁,有的安静。教师不能被这些假象所蒙蔽,要做好不良习性随时反弹的准备。

教师在处理问题时,既要考虑负面影响引起的共性问题,也要注重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从学生思维意识的薄弱环节入手,进行统一规划下的分层次、多维度、多角度的心理干预和调节。再结合外部活动,使学生逐步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改进。

新媒体的出现给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更应静下心来思考是教会学生解决成长道路上遇到的一道道难题,还是教会他们如何发现自我,塑造自我,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自我,为将来的人生道路和国家建设打下基础,这是我们每一个新时代教育者所要面对的问题。

猜你喜欢
家校师生交流
家校合作,共育新苗
如此交流,太暖!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家校共育合力托起明天的太阳
以书画教育引领师生成长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思政课,师生如何“动起来——因为扣准“问题链”
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