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工作创新模式探索

2019-11-17 16:31
记者观察 2019年27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个性化环境

从高校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创造性地开展好学生工作意义重大,既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进而促进学生实现身心的健康成长和个人的良好发展,最终推动高校为社会培养出大量优秀人才。当前,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发生了较大变化,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着全新的形势,必须要对学生工作进行变革创新。如何更好地准确理解和把握新媒体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有效应对新媒体背景下学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推动高校学生工作实现更好发展,是广大高校学生工作者需要努力破解的难题之一。

一、新媒体的突出特性

(一)交互性较强

新媒体与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相比,信息的交互性非常强,可以实现信息的相互流动,信息传播呈现出双向流动的特点。特别是随着微信等自媒体的应用,每一个受众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很广泛,依赖性很严重,极容易受到新媒体信息的影响,特别是对一些真假难辨的信息,高校学生很容易被影响和误导,进而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出现厌学、自闭等极端行为。

(二)网络资源复杂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成熟普及,新媒体在信息资源储备和贡献方面的优势更加明显。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海量信息都可以自由的传播和流动。这对高校学生来讲,一方面,可以为学习提供更加丰富的网络课外资源,弥补日常教学资源的匮乏;另一方面,海量的网络信息未经有效筛选和过滤,真实性有待验证,特别是一些负面的、错误的思想充斥其中,高校学生的分辨力比较有限,在浏览和阅读这些信息时,很容易受到影响,进而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习惯产生误导。比如,网络上流传的带有明显享乐主义、悲观主义、利己主义倾向的“心灵毒鸡汤”等,很容易给高校学生带来身心上的创伤和影响。

(三)个性化倾向突出

传统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的影响力非常突出,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主流媒体的正面引导和典型示范,人们往往可以抵御一些错误思想的侵蚀,继而避免错误行为的发生。而新媒体背景下,人们对于信息的选择和接受的主动性很强,而且带有明显的先入为主的特点。一旦对某种信息产生了痴迷,就很容易受到影响,进而对其他信息自动屏蔽,将自己封闭起来。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学生很容易出现消极自闭、沉迷网络、荒废学业的情况,进而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视若无睹,对学习和生活失去兴趣,整天在网络中寻求寄托,从这个角度来看,新媒体对学生身心方面的影响还是相对较大的。

二、新媒体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

(一)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工作的思维

传统媒体环境下,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内容和所处的环境相对简单,受外来思想和行为的影响较小,学生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非常平稳,没有明显波动,这也造成传统学生工作的思维相对简单,往往选择以高校为主体的管理思路。这种管理思维存在明显的弊端和短板——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考虑不足。

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与互联网等新媒体息息相关,容易造成学生个性化需求与高校学生工作思路上的矛盾和不协调。

(二)深刻影响了高校学生工作的方式

传统媒体环境下,高校在学习、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工作方式相对简单。比如,在课程安排、学习内容确定、成绩考核等方面,都以学校现有的资源和惯例为主;在学生日常管理制度、行为守则、日常生活安排等方面,也更多地是从便于学校管理的角度出发来进行;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更是以校园媒体进行主流宣传来实现。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工作方式会出现很多不适应。比如,很多高校对学生宿舍晚上的用电情况,都有严格规定,而很多学生有晚上使用电脑的行为习惯,一旦在规定的时间停止用电,很可能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不便和困扰。从中可以看到,高校学生工作的方式必须要进一步细化,不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三)深刻影响了高校学生工作的媒介

传统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工作发挥作用的媒介和载体,一般是高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在规章制度的体系下,高校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的弹性管理行为。需要看到的是,这种管理行为和管理媒介往往原则性和约束性很强,但是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关注不够。同时,通过这样的管理媒介,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学生往往无法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教师和学校,甚至有的学生受规章制度的束缚,对一些不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行为“敢怒不敢言”。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工作的媒介变得更加广泛,不仅仅可以进行线下管理,也可以用过手机APP、微信群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线上管理,这样就会既可以方便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沟通,也可以满足学生使用新媒体的个性化需求。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的可行性路径

(一)积极主动地创新学生工作管理理念和思路

新媒体时代对高校学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既是学生工作创新提升的动力,也是适应新媒体发展的必然选择。

高校应积极主动地创新学生工作管理理念和思路,要摒弃墨守成规和按部就班的工作理念和思路,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思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想意识规律,有针对性的调整工作方式和方向;要加强对新媒体传播特点、发展规律和未来趋势的研究和把控,并将这种研究成果体现在学生工作的全过程和细节之中,提升学生工作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要不利加强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努力提升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的媒体素养,提升他们认识新媒体、利用新媒体的能力和水平,并鼓励和引导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创造性的利用新媒体开展工作。

(二)努力构建专业化的新媒体工作载体和平台

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意识深受其影响,在高校学生工作中,也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努力构建信息化的工作平台。

一是学生工作网络信息平台。根据不同的院系、不同的专业进行分类,与教师、辅导员等通过手机APP实现共享,随时发布学生工作相关信息。信息平台可以直接延伸到每一个学生,学生通过手机就可以对相关信息进行反馈和实施。

二是加强校园网络环境净化工作。针对高校学生利用新媒体广泛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突出源头治理和防范力度,不断净化和监控校园网络情况,对存在的不良信息和舆论导向,要第一时间进行处理,避免负面影响的进一步扩大。

(三)进一步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格局

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工作要注重满足学生在学习、生活、文体活动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格局。

一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管理。在高校规章制度的运行和实施过程中,要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自发推选班干部,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行为进行自我管理。

二是努力构建个性化的学习生活氛围。在学习方面,要进一步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个人发展需求,有针对性的制定学习计划、完善教学方式、应用新媒体教学载体和微课等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在日常生活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身体需求,努力完善高校的日常生活设施,在各种生活需求过程中,更多更好地体现个性化和自主性。

(四)进一步开展以新媒体为媒介的宣传思想工作

一是广泛研究新媒体背景下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通过手机APP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充分进行前期调研,准确把握高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

二是结合新媒体积极开展正面引导和主流宣传,通过对学生身边的优秀人物和典型事迹进行宣传,通过注册微信公众号,发动学生们去关注留言互动,提升正面典型对学生的引领示范作用。

三是积极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波动,通过专业心理咨询课、定期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咨询等,实现心理健康的多方协调发力,消除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个性化环境
运动APP助推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研究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提高东北高校学生冬季运动兴趣的路径研究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环境清洁工
漫观环境
同桌宝贝
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性化问题探讨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