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中的瞿秋白

2019-11-18 03:09周二中
清风 2019年11期
关键词:马良瞿秋白五四运动

文_周二中

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瞿秋白同志诞辰120 周年。也就是说,五四运动爆发的时候,瞿秋白正是20 岁的年青人,是最富政治激情与斗争意志的年龄段。在此,将五四运动与瞿秋白并提,很有意义。因为,瞿秋白本人就是五四运动中的健将。

我们知道,对瞿秋白一生最准确的概括,还是“政治家”三个字。他在人生“绝灭的前夜”所写的《多余的话》中说:“因为‘历史的误会’,我十五年来勉强做着政治工作。”要知道,瞿秋白同志是1935 年就义的,那么,他正是从五四运动才开始自己的“政治工作”的。

全身心投入五四运动中

因为社会的黑暗、列强的欺压等种种原因,瞿秋白向往社会革命。他非常欣赏克鲁泡特金的一句名言:一次暴动胜于数千百万册书报。当五四的风潮来临时,他一反历来埋头书斋的文弱气质和内向性格,在超强度的体力支付和神经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忍住病肺吐血的痛苦,不遗余力地奔波于街头,联络、组织、演讲、写作……

看看瞿秋白是怎么做的。1919 年6 月3 日上午,北京二十多所学校各派数百名学生上街讲演。瞿秋白和俄文专修馆的同学一起到达预定地点,开展讲演活动。反动当局出动大批军警驱散听讲的群众,逮捕讲演的学生。当天,学生被逮者达一百七十八人,瞿秋白也被逮捕。由于捕人过多,警察厅已容纳不下,便把在北河沿的北京大学法科校舍临时改为拘留所。6月4 日,有更多的学生上街讲演,又被捕去七百多人。北大法科收容不下,又把在马神庙的北大理科校舍改为临时监狱。瞿秋白和被捕同学一起坚持斗争,抗议军警非法捕人,要求立即释放。

6 月5 日,各校出动讲演的学生,增加到五千余人。当日,上海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消息传来,北京政府急忙召开国务会议,被迫释放全部被捕学生。但是被捕学生拒绝出狱,而且反拘了七名警察,留下两座军警帐篷,作为揭露反动当局的证据。6 日,学联通告全国,控诉当局迫害爱国学生的罪行。直到6 月8 日,学生们为准备参加中等以上学校学生大请愿,才离开了临时监狱,返回各校。这也是瞿秋白一生当中的第一次被捕。

第二次发生在1919 年8 月23 日。当时,山东省发生了“马良祸鲁”事件,由此引起了全国人民对“鲁案”的声援。瞿秋白又积极地投入了这场声援的斗争中。山东是皖系军阀和安福系政客盘踞的省份。山东督军张树元、济南镇守使兼警备司令马良(回族)是段祺瑞的心腹大将。当时,马良公然主张中国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反对抵制日货,“感激”日本接济饷械,甚至鼓吹中日合并。7 月25 日,北京政府下令宣布济南戒严,以马良为戒严司令。8 月3 日,山东学生请愿团要求省当局解除戒严令,禁止卖米给日本,释放被捕的爱国者。马良派兵镇压,捕去请愿者十六人。不久,又将马云亭等三位回族爱国者逮捕枪杀。马良祸鲁残民的罪行,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共愤。于是,一个以要求取消山东戒严令,惩办马良为中心内容的请愿运动勃然兴起。北京、天津、山东、唐山、山海关等地代表齐集于北京进行联合请愿斗争,要求总统徐世昌取消山东戒严令。瞿秋白参加了请愿斗争。

8 月23 日上午,瞿秋白和各地代表在北京山东中学集会,决定面见徐世昌,呈递请愿书。当天下午三时,瞿秋白与全体代表三十多人一齐到新华门。徐世昌不予接见,派警察处长和督察长敷衍代表,被代表们问得理屈词穷。下午,京师警察厅竟将包括瞿秋白在内的全体代表加以逮捕,拘入警厅。北京政府原来打算把被捕的代表全部予以枪决,以收惩一儆百之效。但在全国爱国运动压力下,不得不在8月30 日将两次逮捕拘押的请愿代表全部释放。这是瞿秋白第二次被逮捕。由于劳碌过度,再加上监狱中的恶劣条件,他出狱之后,竟至吐血,病了几个月。对于亲戚的慰问,瞿秋白在复信中说:“干了这平生痛快事,区区吐血,算什么一回事!”

瞿秋白说:“‘五四’运动一开始,我就当了俄文专修馆的总代表之一。当时的同学里,谁也不愿意干,结果,我得做这一学校的‘政治领袖’,我得组织同学群众去参加当时的政治运动。”他这个“政治领袖”做得是合格的。郑振铎回忆说:“秋白在我们之中成为主要的‘谋主’,在学生会方面也以他的出众的辩才,起了很大的作用,使我们的活动,正确而富有灵活性,显出他的领导天才。”

这一年,瞿秋白便在学生运动中崭露头角,这也为他在以后选择走上政治之路打开了一条通道,他后来能被新闻界选拔远赴苏俄进行采访,与他在五四运动中的突出表现不无关系。

瞿秋白的文化贡献

瞿秋白除了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外,还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俄国文学。1919 年9 月15 日,《新中国》第一卷第5 期发表了他翻译的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闲谈》,这是他的第一篇俄文翻译作品。此后,他陆续翻译了果戈理的几篇作品,还翻译了法国作家都德的作品。

1919 年7 月17 日,瞿秋白在北京《晨报》上发表生平第一篇文章《不签字后之办法》,文中用简洁的语言提出了政府、国民、学生各自应当速办的事情和恪守的信条。此文相当于现在的时事评论,对现实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文中分“政府所应办者三”“国民所应办者有六”“学生所应办者有三”三部分,联系当时社会现状,就政府、国民、学生三个角度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分析瞿秋白的语言风格:一是评论一针见血,击中问题要害。作者紧扣国内外关注的大事要事,抓住问题本质所在,要言不烦,直击要害。作者提出的几点,具有现实性的可操作性,没有空发议论。二是条理性强,针对性明确。文章从对德、对协约国、对日本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最后呼吁从国家与个人两个层面着手行动。

同年11 月,他和郑振铎等人创办《新社会》旬刊,讨论劳工运动等问题,旨在“尽力于社会改造事业”,并在该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表现了鲜明的政治倾向。

瞿秋白呼吁各国的留学生以及华侨华工:“亟宜组织通讯社……并可激发国外舆论,冀博取英法各国之同情,或可挽救于万一。”针对国内学生则倡导:“各地学生联合会宜多出书报,厉行研究外交与政治,为社会工作提供指导。”鼓励组织通讯社、创办报馆、多出书报,极为重视宣传工作。

五四运动对瞿秋白的重大影响

瞿秋白同志在《多余的话》中说:“一九一八年开始看了许多新杂志,思想上似乎有相当的进展,新的人生观正在形成。”“我的思路已经在青年时期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初步,无从改变。”从这里可以看出,五四运动是瞿秋白人生中的一个节点。也就是说,从这个时候开始,他认识到了自己该干什么,今后向哪里去。所以到了1920 年秋,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为报道世界各国的真实形势,决定派驻外记者分赴英、美、法、德、俄等国。瞿秋白就应《晨报》的聘请,以特派记者的身份,前往俄国采访报道。他说:“我想,看一看那‘新国家’,尤其是借此机会把俄国文学好好研究一下,的确是一件最惬意的事。”

他开始了自己漫长的风雪之途,也开始了自己政治人生的艰难跋涉。所以说,瞿秋白的政治生涯开始于五四运动,或者说瞿秋白是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最后附带说一下瞿秋白积极投身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与性格原因。瞿秋白小小年纪就嫉恶如仇,一心向往革命和光明。1912 年10月10 日,是辛亥革命后的第一个国庆节,家家门口都挂着红灯笼,上面写着“国庆”二字。而瞿秋白在家门口却挂“国丧”二字的灯笼。瞿秋白说:“孙中山已经退位,袁世凯屠杀革命志士,当了大总统,‘民国’已经名存实亡了。所以,现在不是国庆而是国丧。”当时社会上流传一副对联:“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暗藏“民国何分南北,总统不是东西”的意思在内,道出了民国的实际情况。要知道,1912 年的时候,瞿秋白还是一个13 岁的孩子,在这样的年纪,他就有了自己的政治鉴别力,难能可贵。

猜你喜欢
马良瞿秋白五四运动
21世纪的神笔马良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我读《神笔马良》
我想成为神笔马良
民国一段出轨奇闻
瞿秋白第一个把“国际歌”译成中文
95年前的“五四运动”
“五四批判”与“文腔革命”——瞿秋白“第三次文学革命”思想论析
五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