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创新就是抓发展 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2019-11-18 16:49
支部建设 2019年19期
关键词:变革马克思主义理论

◎ 艾 斐

改革为了发展,发展必须创新。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思想和理论创新发挥引领作用,时代和实践创新处于基础地位,二者并在相协互熠、因果感应中实现良性互动,才会使创新全程发力、全面生效,以致促成思想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双丰收、双跃进。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是要在深度创新中创造这样的奇迹、营构这样的现实,即通过改革开放、创新发展这一伟大实践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再以在此过程中所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程引领、全力驱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创新格局、驶上快车道,不断地绽放鲜花、敛结硕果、创造奇迹、跻攀高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坚持创新发展,是我们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故此,只有抓住了创新,才算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理论是思想的现实,思想是精神的花朵,而精神则是从时代变革和社会实践中积淀、凝铸、敛结而成的智慧认知与道德圭臬,这就不仅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形成了一条天然的纽带,而且更使其从根柢上呈现出一种本末转换、源流互质的辩证关系。所以,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从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大潮和发展大势中形成与凸显,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范例。

正因为思想——理论是从时代变革和社会实践中漓淀、升华出来的精神粹质,所以它才天然地赋有着引领和驱动时代变革与社会实践不断地向优、向强、向上、向好转移和发展的功能与使命,这就必然要求其在驱动时代和实践实现创新的同时,更必须首先实现自身的创新,并以自身的创新成果对时代变革和社会实践全面覆盖、全程发力。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急遽变化和趱步前行:从计算机产生到互联网发明,用时44年;从互联网普及到电子商务崛起,却仅仅用时5年;而从智能手机普及到微商遍地开花,却用时还不到1年。整个时代变革和社会实践都在用加速度争相领先、向上、趋前。处在这样的世界,面对这样的时代,置身这样的社会实践之中,我们显然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新现实、用老步调对应新速度。于此情况下,全方位实现创新已越来越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实践的新期待、思想的“铀”元素、理论的中枢“芯”,而实现思想、理论创新与时代、实践创新在因果感应中的良性互动,则无疑是一种最佳路径和最优选择。这种从相激互励的创新中所迸发出来的耦合力量,不仅会源源不断地为改革和发展激发旺盛活力,注入强大动力,使改革发展在规模、速度、质量、效能,特别是在可持续和上档次上,不断地得到强化与优化,直使我们的改革发展风生水起、硕果累累,乃至成为中华民族和人寰世宇的靓丽风景、巍巍丰碑。而其中,思想和理论创新的丰硕成果,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代表的对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具体体现;时代与实践创新的巨大成就,就是在强化“四种意识”、坚持“四个自信”、贯彻“四个全面”、坚守“两个维护”、落实“五位一体”建设总体布局的坚实基础上,所开展的大规模、新格局、高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即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再用两个十五年先使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将我国建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高质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而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一旦形成,则又必定和必然会成为引领、驱动时代和实践实现变革与发展的强大动能。从马克思主义在民主斗争和工人阶级解放运动的烈火中得以形成和发展,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时代大潮中渐成完型、熠然莅世,就既是时代开出的思想花朵,又是实践结出的理论果实。这花朵既已绽放,这果实业已成熟,就自会以其所特有的先进性和科学性而对社会实践进行正确引领与强力驱动,以至成为思想的旌标和实践的准绳,在引领改革和驱动发展中产生“芯”的功能,发挥“矢”的作用,并以此促成思想与时代、理论与实践的因果感应和良性互动。

何以如此?何以能如此和会如此呢?根本原因就在于这源于时代和实践的思想与理论,不仅赋有创新的功能和特质,而且更具有将创新精神全方位高质量传辐给时代与实践的高度自觉与强大定力。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先进思想,它是从时代的变革与社会的实践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它是在实践的急切呼唤与严格检验中逐步趋于完备并不断跻于高峰的,由此而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和社会功能始终都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并高度自觉地即时将自身的创新成果传辐和应用于时代变革与社会实践,使之得以在形成创新机制和敛结创新果实的过程中对思想和理论加以全程反哺,致其更具科学精神与真理特质。而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实现思想、理论创新与时代、实践创新的全程对接与良性互动,由此使观照时代和因应实践自然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与特殊功能。因为时代既是思想之母,同时又有赖于先进思想的建构与引领,实践既是理论之源,同时又有恃于科学理论的指导和规范。唯其如此,思想才会放射真理的光芒,实践才能溢生变革的力量。这不仅使创新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色和本质特征,而且也更致其理所当然地成为时代前进和实践变革的奋进之旌与致胜之基。事实上,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处于永恒变化与持续发展之中的,由此而造成了时代和实践的动态感和变绎性。故尔,思想要引领时代,理论要指导实践,就首先必须对时代和实践具有勘正性和驱进力,这就要求其务必针对时代和实践的现实趋向与实际需求而持续进行思想和理论的创新,绝不能固守旧辙、一成不变。既然时代和实践的“变”是常态,那么,思想和理论的创新也就必然和必须是常态,并由此而决定了创新始终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与内在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始终向真、向美、向新、向善进行不懈的探赜和求索,永远都是马克思主义的自觉遵循与不贰法则。但由于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的任何“实际”都不是静止的,而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之中的,这就要求对其赋有勘验、驱进、引导、提升之责任与功能的先进思想和正确理论必须通过创新而实现自身纯化与提升,并恃之而对时代和实践加以有力有效的变革和驱进。

这个过程,其本质就是对思想和理论实现创新的追求与兑取,同时也是对时代和实践得以创新的布局与策应。它们是彼此观照的,同时又是互为因果的,且由此而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变革、社会实践的紧密关联和对之的正确引领与强力驱动。而创新,便是其中的动力之源与活力之酵。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经常在工作实践中运用“永远在路上”这样的句式来表达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追求与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所彰显的正是创新精神在改革实践和发展进程中的思想风貌与理论光彩,诸如“长征永远在路上”“反腐败永远在路上”“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等等。“永远在路上”的本质意涵,就是永远在实践、永远在进行、永远在探求、永远在发展,而这种针对具体任务和实际工作所进行的永不停顿的创新性实践与实践性创新,其本身就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具体实现与充分体现,又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理论切入与思想熠照,其不仅在高品位上焕发出创新的思想光彩,而且更在深层次上彰显着创新的理论品格。其实,不仅马克思主义在时代变革和社会实践中的形成、丰富和发展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而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熠然莅世也同样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创新,就是对此前弗有之事物的创造性生成,抑或对此前虽有,但却不完备或者有缺陷之事物的优化与提升。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所经历的就正是这样一个创造性生成、丰富、发展、优化与提升的过程,不仅填补了思想和理论的空白,而且跻臻了思想与理论的高峰,乃致世界和中国的面貌因此而发生了巨大、深刻变化。此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丰富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践印证与具体体现,而且其自身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赋有创新的意蕴和特质,而且极具创新的姿容与风采,既厚重、深邃、笃实,又刚正、平易、淳真,每每都总能让人将先进的思想、深刻的道理、正确的引领和炽情的激励,如浴朝阳、如沐春风般地融汇于心中、转化为力量、衍生和爆发出强烈的责任感与巨大的创造力。

之所以这样,根本原因就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严格遵循和恪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与原理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新的时代和新的实践所进行的具有本质意义与引领功能的创造和创新,并在这个过程中强化和凸显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时代、社会和实践的新趋向与新冀求,始终紧紧围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展开理论阐发与思想论赜,着力擘画和布局在引领14亿中华儿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动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新目标与新使命。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彼此观照和良性互动,不仅使中华民族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变革成为彪炳于世的伟大现实,而且更要在此基础上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和改善全球治理、共创人类美好未来而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展现中华民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广阔襟怀与美好愿景。

马克思主义的力量在于其自身所秉具的真理性和科学性,而真理性和科学性却只有在时代的考验和实践的检验中持续地实现丰富和发展,才能生命长存、青春永驻,才会不断地迸发新能量和熠耀新光彩,这就需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在实践中进行创新,并将创新成果源源不断地输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使之在同时代相呼应、与实践相融洽中永葆活力、永放光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正是马克思主义这一新活力与新光彩的实践表诸与创新体现。它通过“八个明确”和十四条基本方略,不仅精准而深切地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命题,而且更以全新的视野、科学的认知和由近及远、高屋建瓴的政治洞察与理论研判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均一一进行了明确回答、科学解读与深度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围绕党的工作重心,对达臻宏伟目标的战略布局和总体布局、发展思路与发展方式等及时进行重大调整,明确指出我国主要矛盾已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不仅是在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而且更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实践创新进而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新发展与新突破,在一改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必须完全一致的理论惯例的同时,更使主要矛盾愈加贴近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而顺理成章地解决了社会性质的相对稳定性和历史发展的绝对变动性的矛盾冲突。这一同社会实践相对应的理论创新在表明我国主要社会矛盾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同时,更凸显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烈憧憬与殷切期待,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党对工作重心的调整与转移,即从现在起到2020年,再到2035年,直至本世纪中叶,通过三步走战略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在这个过程中,贯穿全程、统领全局的总任务和大逻辑,始终都是全力践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与战略布局,即:在经济建设上,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全面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尤其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要抓手,全方位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而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按照预设时限实现全面精准脱贫;在政治建设上,通过健全民主制度、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和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文化建设上,通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弘扬先进文化而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通过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在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上,要着力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实行科学、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着力建设美丽中国。

“五位一体”发展理念的核心意涵是创新,引领力量是创新,内在动能也是创新,唯创新为上,非创新是举。创新既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又是支撑发展的强大砥柱,只有牢牢抓住创新、实施创新,才能赢得发展的高速度与高质量。对于此,世界历史发展的轨迹,就是明证。自16世纪以来,仅仅几百年时光,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就足足超过以往几千年的总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创新的空前活跃与卓有成就。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必须“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切实“把创新摆在第一位”,向创新要速度,要效能,要发展的高质量和可持续性。为什么?就因为唯“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于此,仅从近代以来世界历史的发展轨迹中便能清楚地得到确证,“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是“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中华民族正是由于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才得以从五千年的历史绎变中不断地赢得繁荣与辉煌。仅在16世纪以前世界上最重要的300项具有创新价值和创新意义的发明与发现中,我国就占了其中的173项。这个数字,已远远超出同时代整个欧洲创造发明的总量。对于此,英国学者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已有详实统计和明确记载。其实,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华民族更是一直走在世界前边的。就在前不久,当习近平总书记访问欧洲时,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尼斯特意送给习近平一本1688年出版的法译本《论语导读》,他说这本书曾深刻影响了资本主义启蒙时期的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人。其实,像《老子》《论语》这一类中国思想论著,早已成为全世界思想理论的典范性读物,并深深地影响和促进了人类的精神建构与思想升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主义“是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而这个产生的过程,质言之,从来就是一个创新和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是在时代变革与社会实践中实现知识积累和思想升华的产物,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改革时代的理论典范,则既是马克思主义在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过程中的思想升华与精神萃聚,同时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在新的时代变革与社会实践中的充实、丰富、扩容和提升。

这是一次“大”的变革,更是一种“质”的飞跃,而实现这种变革和飞跃的核心动能与本质力量,则始终都是创新、创新、再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国际竞争新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其主要特点是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链条更具垄断性。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出台创新战略,加大投入,加强人才、专利、标准等战略性创新资源的争夺。”

面对这样的世界形势和时代要求,我们应该怎么办?毫无疑问,只能用全面创新、深度创新和持续创新来应对,来作答,来制胜。这是当然和自然,这更是定然和必然。我们一定要应时代之需、切实践之要,冲破发展瓶颈制约,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高度自觉地将关注力和突破点转移到创新上,在强劲的时代呼唤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坚决做到思想先行、理论引领、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猜你喜欢
变革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改革开放后,城市的变革之路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三个经济”体现“三大变革”内涵
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早期传播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变革中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