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化学课堂教学生命活力的源泉

2019-11-18 06:34蒋健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9年18期
关键词:化学问题课堂教学

蒋健

【内容摘要】问题是化学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手段之一。课堂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课堂效率。只有高质量的问题,才能激起课堂教学的浪花,激活化学课堂教学;只有把握好学生的问题,才能更好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生命力。

【关键词】问题 化学 课堂教学

以问题为基础展开教学是现今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问题最能引发学生的探究和反思,最容易诱发学生的求学意识,同时也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围绕问题的课堂教学就要将所要学习的核心知识设计成一系列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让学生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中,展开分析和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最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关键能力,实现高效学习。

一、优化提问的技巧和艺术,提高问题质量,激活化学课堂教学

1.注重问题的情境趣味性

化学课堂上仍常出现:“什么是单质”“什么是氧化物”。这样的问题看似很直白,但纯属记忆,思维层次较低,没有思维情境,无益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课程强调要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探究。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将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趣味化,克服学生认知和思维上的障碍,从而顺利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

案例:在学习溶液酸碱性时,引入史学故事。波义耳在实验中,不小心将盐酸溅到紫罗兰花瓣上,过一会,他惊奇地发现,紫色的花瓣上出現了许多红点。

教师提出问题:对紫罗兰花瓣遇盐酸变红的现象,你有哪些想法?请将你的各种假设与全班同学分享并交流讨论。

学生经过思考可能就会出现诸如:“盐酸就像碳酸一样,紫罗兰就像紫色石蕊一样”“醋酸应该也能使紫罗兰变红”“可以用紫罗兰代替紫色石蕊检验酸性物质”等等想法。

可见,情景趣味性的提问,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甚至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学习场面。

2.注重问题设计的整体层次性,形成“问题串”

在新课程里,把问题探讨看作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考虑所有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性,使不同层次的每个学生都享有参与思考问题的权利,获得成功的机会。问题要清晰明了简短。问题提出后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给予充足的时间思考交流,否则提问就可能成为一种形式。

案例:在学习铁与硫酸铜反应时,可根据提问对象的不同从以下五个问题进行提问:(1)观察并描述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2)通过现象推断出铁与硫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后,溶液质量有什么变化?(4)为什么铁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其它金属能与硫酸铜反应吗?(5)这个反应原理在现实生产中有什么用?

这样有层次性的“问题串”才能更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很好地落实了因材施教的素质教育理念,促使更好的投入到化学学习中来。

3.注重问题的启发针对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贵在相机诱导。”这就告诉我们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启发针对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思维处在一个高度自觉、主动的状态,从而有利于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对问题的研究。也就是说问题要切近学生的思维习惯,要紧扣知识的重点、难点、易错点,问题要简明扼要,能使学生确切理解问题的要求,以利于他们迅速的按照问题的意图去思考。

案例:在学习溶解度曲线内容时,要求绘制某一物质溶解度曲线。

老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给出的数据画出溶解度曲线。

学生:看看数据,一脸茫然:怎么画,画出曲线有什么用呢?

改进后:教师先设好铺垫,提出几个有启发针对性的问题。先观察书本给出曲线图:坐标系中横坐标和纵坐标表示什么含义?坐标中分刻度怎么标注好?再看从溶解度曲线上,能得到哪些信息?最后请根据给出的数据画出溶解度曲线。面对这样的提问,学生一听就懂,一看就会,难度降低了,技能提升了。

4.注重问题的探究开放性

新课程不仅强调学生要通过问题来学习,还要把学习过程看成是“解决了前面的问题,又提出了新问题”的过程。提倡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去解决。这就要求课堂的问题要具有探究性、开放性,吸引学生参与课堂问题的解决过程,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接受新知识,产生更多新问题,从而促进进一步的思考探究。探究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性,又要使学生能够达到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

案例:学习了酸碱盐性质后,有这样一个常见问题:2瓶无色溶液,氢氧化钙和稀硫酸,怎么区分开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多,适合于不同基础的学生,开放性很强。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多种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给更多学生提供了表现的机会、自信的展示。

5.追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设计的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有效的问题是根据教学目标的重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提问,一步步推进课堂教学。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进入竞赛状态,使课堂上出现创新、学习中出现生成,进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促使课堂效率趋向高效。

案例: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排水法收集结束后,提问:

老师:应如何让操作?

学生甲:拆卸装置。

学生乙:熄灭酒精灯。  学生丙:洗涤仪器。

可见,几位学生回答的都是实验结束后要进行的操作。但我们明白,这些都不是问题的目的,这样的提问可以说是课堂败笔。

改进一下提问:制取结束后,水中导管和酒精灯按什么顺序操作?为什么?这样学生就豁然开朗了。

二、善用学生的问题引发课堂的创生,提升化学课堂教学生命高度

1.激发学生课堂自主提问

课标强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的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问题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是学生的权利。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案例:在《浓酸》的教学中设计引入硫酸泄漏视频,看完后学生就会提出问题:如:(1)铁会与硫酸反应,为什么装在金属罐,难道金属主要成分不是铁?(2)为什么路面变成了黑色?(3)为什么会产生“白色烟雾”?浓硫酸有强挥发性吗?(4)为什么撒生石灰或石灰粉或石灰水能冲洗?

问题一的提出是因为与以前所学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其它问题的提出是因为学生产生了疑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带着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参与学习,把 “要我学”变成了“要我学”,势必全身心投入,学习效果自然提高了。

2.巧用问题交流中的错误资源,引发课堂创生

课堂问题交流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多种表述甚至是错误。而错误的表述很可能就是突破课堂重难点、易混淆掉的绝好资源。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错误给我们呈现的是学生思维发展过程和思维创新过程,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利用学习的错误,及时引发观念冲突,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有批判性的再思考,以求得新的深入认识。这样,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有利于学生反思能力的提高。所以老师要做的不仅是评判对错、表扬或鼓励,更关键是如何利用学生的错误加以引导,促使其进行反思,引发课堂创生,再次掀起课堂学习的高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促进学生学习力的发展,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

案例:在常见碱的教学中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情况,用排水法收集一软塑料瓶二氧化碳,然后倒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旋紧瓶盖震荡。

老师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观察到塑料瓶迅速变瘪。说明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反应了。

其实该同学忽略了以前所学的二氧化碳也能与水反应,也会产生相同的现象。

老师就应该抓住这个“错误资源”,展开讨论,结论不合理的原因及解决方法。目的之一就是借此培养学生简单对比实验的设计。学生很快就能设计出利用等体积的水做相同实验,比较现象差异。这样的教学就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了提升。

总之,问题交流虽然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常见的环节,但问题的设计、提出、利用卻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存在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应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课堂问题,提高问题的质量,合理利用学生创生的问题,从而激活化学课堂的生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市浮桥镇浏家港中学)

猜你喜欢
化学问题课堂教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