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2019-11-18 06:34李文娟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9年18期
关键词:牧羊人奇迹意图

李文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圈点勾画,把握文章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2.摘取关键字词,分析牧羊人形象。

3.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这是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的座右铭。他虽历经各种挫折,却一直在努力实现着自己的理想。今天,我们将跟随法国作家让·乔诺去认识一位特殊的牧羊人,了解他的精神世界。

【设计意图:以乔布斯的座右铭直接导入,建立课堂初印象,让学生产生走进文本,走进牧羊人的兴趣。】

二、默读课文,梳理文本内容

1.默读文章,圈点勾画出人物、时间、事件以及你认为关键的词句,并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投影提示:

课文讲述了一个(主要人物),为了(事件的起因)用()年时间,在(地点)(事情的经过),最终(事件的结局)的故事。

(1)学生发言。

(2)学生点评,教师适时提醒学生注意概括中忽略的地方或不足的地方。

(3)学生再次概括。

(4)师生总结:

课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为了让荒地重获生命,用了35年时间,在普罗旺斯地区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一直种树,最终让荒地(板书)变成沃土(板书)的故事。

【设计意图:对于篇幅较长的文本,给予指导的勾画法可以让学生在读中快速提炼重要信息,熟悉文本,概括内容。】

2.采用跳读的方式,勾画出1913年和1945年阿尔卑斯山周边环境描写的语句。

1913年:

光秃秃稀稀拉拉废弃

干涸坍塌毫无生气

1945年:

飘着香气生机勃勃源源不断

鲜嫩青春活力

这一切的改变,都是因为谁?

牧羊人

3.用作者“我”的话说,老人是在荒原上完成了一件什么事情?(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语句)

“最了不起的奇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阿尔卑斯山周边环境的改变(对比)中直观的感受人物,为下个环节走进人物做准备。】

三、细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

你认为要创造这样的奇迹,需要怎样的精神品质?请以“他是一个 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注意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1)学生跳读文本,畅谈体悟。

(2)教师总结:

奇迹的背后,离不开牧羊人的执着追求、勤恳认真、无私奉献(板书)。他把种树当作他的事业在热爱,他矢志不移,不忘初心,用自己的“不变”(板书),换来荒凉之地的“变”(板书),换来不毛之地的“变”,终于换来高山上的“奇迹”(板书)。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的设置旨在让学生通过文本品读,走进牧羊人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的品格、思想和精神。】

四、拓展延伸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这位普通却不平凡的牧羊人,请你为他写一段颁奖词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探究主题,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一、解读探究

对于这位创造奇迹的老人,“我”是如何来评价的,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1.学生批注式阅读。

2.教师点拨:可结合课后“思考探究三”来解读

課文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如“难得的好人”、“无限的敬佩”、“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

3.学生畅谈感悟。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的设置旨在让学生从人物形象的品读中,去思考他背后的象征意义,从而完成对文章主旨的解读。】

二、写法归纳

1.对比手法

主要体现在“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时所见到的高原的巨大变化。

2.收尾呼应,结构严谨。

三、积累拓展

你的身边也一定生活着像牧羊人这样的人,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板书:

(作者单位:宝鸡市新建路中学)

猜你喜欢
牧羊人奇迹意图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诗的惊讶、神秘或奇迹
去可可托海,做一个牧羊人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牧羊人
什么构成了奇迹
牧羊人
燕山秋意图
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