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留守儿童求学之路

2019-11-18 06:34许丹红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9年18期
关键词:儿童老师孩子

许丹红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民仅靠自己的土地不足以维持生活,走入城市打工已属普遍。于是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我们教师也随之迎来新的教育难题——留守儿童的教育。我们身处教育一线的教师就是留守儿童接触最多的人。面对这些特殊的学生,我认为要“师兼母职”做到情感上呵护、思想上教育、学习上帮助,照亮留守儿童求学之路。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主动关爱,走进孩子的心灵

由于没有父母在身边的照顾,孩子遇到困难难以得到及时的关怀和帮助,久而久之就形成自卑和胆小怕事的心理,老师是他们接触最多的人,老师的关爱就像冬日的陽光温暖他们幼小的心灵。 “学会关心”是教育中爱的升华。教师的关心应该做到透明晶亮,没有半点杂质,关心是散发着大自然纯美气息的芬芳,是人类灵魂深处最温柔的感动。作为教师的我们,就用这样的关心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守望每一张洋溢着幸福快乐的脸庞,呵护每一颗缺乏父爱母爱的心。

关爱学生,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逐渐打开学生的心扉,让他们认同你;走进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信任你。这让我想起了在边远农村中学教书一件小事,有一个小女孩,名叫梅兰,她长得不漂亮,身材矮小,皮肤有点黑,一个眼睛残疾,她胆小怕事,不合群,同学们不喜欢和她玩,还有调皮的男生会嘲笑她。看到这些,我心疼她,可怜她,找她谈心才知道:她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她姐弟几个就跟着爷爷在家,而爷爷不会料理家务,他们的生活一团糟。了解她的情况后,我从心底里更加关爱她,课堂上,我常和她进行眼神交流,鼓励她认真学习;课间见面我会给她一个微笑,温暖她那孤独的心;下雨天会借给她一把小伞,叮嘱她路上注意安全;闲暇时会到她家里看看,了解她家的生活情况。一天她来到我宿舍门口,手里拿着一个小布袋,畏畏缩缩的不敢进来。我说:“有事吗?”。她说:“给你几个家里种的小毛桃,你要吗?”。我说:“要!”。她非常高兴的说,太好了,我平时给东西别人,他们总是不屑,不要我的,只有你看得起我。她一蹦一跳地离开了我的宿舍。看着她远去的背影,我想这孩子信任我啦。所以说,真心关爱,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

二、加强安全教育,为留守儿童求学之路保驾护航

“留守儿童”的家长他们常常是一个月回家一两次,有的孩子一个学期也难得与父母相聚一次。绝大多数孩子是由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祖辈来照顾,也有一小部分由其他的亲戚来照看。由于老人们一般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遇到一些问题或突发事件不知如何是好,显得力不从心。作为教师,我认真做好“师兼母职”的工作,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经常向他们灌输日常生活、学习的安全知识。通过多家访,与留守儿童进行语言和情感上的交流,以填补他们缺少父母呵护的遗憾,给他们安全感,让他们知道在困难面前,教师就是他们的“守护神”。

一九九一年冬天的一个下午,冷雨纷飞,刚好是周末,学校非常冷清,我因为路途遥远而不回家,留在宿舍里批改作业。突然有两个学生匆匆忙忙来到我宿舍,气喘吁吁地说:“老师,张兰的弟弟不小心触电了,叫你马上去!”我惊呆了,立刻穿上外衣,跟着两个学生,坐上摩的赶到张兰的家。我们一进她的家见到姐弟俩蜷缩在灶台前,直哆嗦,一看见我们的到来就哭了。我一看,这小男孩无名指发黑了,是玩家用变压器不小心触电,我赶紧把他送到医院检查,好在是轻伤,我才放心。张兰说:“老师,我父母都外出打工,只有奶奶和姐弟三人在家,我弟弟一出事就想到老师你。”所以,没有父母呵护的日子,老师就成了孩子们的“保护神”。

三、倍加鼓励,肯定闪光点

绝大多数农民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接受好的教育,日后有出息,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有调查表明,留守儿童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怎么样才能使这些学生不断进步呢?一是多给孩子鼓励。赞许的眼神,肯定他们的回答。这样能够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并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渐渐相信自己的能力,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也就悄然萌生了。

有一个学生叫小松,他学习成绩不好,但非常爱面子,老师上课提问的时候,他总举手,站起来又不回答,课后我问他:“孩子,为什么举起手来又不回答问题呢?”他说:“老师,我不举手同学会以为我笨,我就举啦。我能回答的,你不问,我不懂的,你就问了,真不巧”。我笑了,下次这样吧,你懂的就举起右手,不懂的举起左手,举右手我就提问你。在我的鼓励下,他不断进步,最后考上了重点高中,后来他写了一篇题为《请高高举起你右手》的作文,讲述了自己学习进步的历程。二是不要当众给留守学生揭短。学生违反纪律、打架逃学,确让教师伤透了脑筋。当众严厉的批评,当时有效。但同学的嘲笑下容易产生抵触心理。所以,教师批评学生要选择适当的环境和时间,不能在人多的地方批评学生,他们会认为老师不给他面子;冲动的时候不要批评学生,这样会伤学生的自尊心,把学生放在自己的对立面。我们要在一个宽松的环境,和颜悦色地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

四、跨越时空,搭建沟通的桥梁

父母之爱犹如舐犊之情,不可替代。父母有养育子女的法定义务,因各种原因不能在身边呵护自己的孩子。不少留守学生见了朝思暮想的父母,却因为“陌生”变得没话说,甚至憎恨家长。但现代科技日新月异,跨越空间,定期教育孩子不是梦想。努力改变外出务工的家长教育沟通方式,让他们在外出务工和孩子成长之间有个比较理性的认识进而做出合理的安排,要经常保持和孩子的联系、沟通。沟通多了,亲情也就温暖直达了。适时开通亲情电话,父母可以给孩子打电话,倾听他们的心声,指导他们学会把生活和学习中的苦乐告诉父母,使情感得以抒发,让孩子可以感觉到父母的爱无处不在。

“留守学生”的教育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功能,形成教育合力,争取一切积极力量,尽力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留守儿童,从行动上关爱留守儿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教会他们与其他孩子友爱互助、团结友好的相处之道,让全班同学形成一个统一的团体,让班上的留守儿童感觉到班集体的温暖。教师还要和家长紧密配合,做好教育留守儿童的工作,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单位:广东省茂名信宜市教育局)

猜你喜欢
儿童老师孩子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