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音乐教育过程中“教”与“学”的主体性

2019-11-18 01:44赵丽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9年8期
关键词:学习者素质教育心理

赵丽

[摘           要]  唯物辩证法中强调观察事物要一分为二,而往往两者又是对立统一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看待事物时要认清事物的两面性而不能单纯强调任一要素,将二者比较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二者有机结合最终达到两者融会贯通之统一要求,将这一要求应用到音乐教育当中这就要求我们要看到教师“教”的方面,同时更不能忽略学生“学”的方面,两方面要面面俱到、各个分析,双方互补走上以“教学为引导,学习为主导”的双主体道路来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以兴趣作为“教”与“学”的纽带,深入剖析学习中的心理发展趋势,确定“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音乐学习思路,初步形成对音乐“美”的思想,最终形成教师以兴趣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索,学生以兴趣来巩固知识推进学习的素质化教育模式。

[关    鍵   词]  音乐;教育;兴趣;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4-0036-02

教育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当中一项重要环节渐渐显示其强大的作用,究其原因还在于教育自身与时俱进不断改革的发展理念。素质教育以其卓然蓬勃之力量为教育指明了时下发展的方向,与此同时,音乐的素质教育就在这个大方向的指引下也不断开拓进取,不失时机地实现自身的改革和发展,音乐的素质教育不是单纯强调“教”或“学”,而是适时把握两者的主体性,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完成对音乐教育发展历程的推动。

一、避免单方面强调“教”或“学”误区,树立科学的“教、学”导向

审视音乐教育在我们周围的发展,“重教轻学”强调教的重要而忽视学,“教”与“学”已被推向矛盾的两大对立面。先看过分强调“教”的成分,牢记老师的一言一行,这种所谓的“正确的指导”无形中抹杀了学习者的发散思维,同时也丧失了音乐本身独具的特色,学生的兴趣也随之淡化,客观来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只停留在表层了解,期望值在会唱几首歌,会跳舞足矣,这样学生也只能是对音乐有所了解徘徊在音乐内核之外,而且随时都会被边缘化,这样没有深入探讨音乐课的直接作用以及其能达到的实效是失败的。这种被灌制为“音乐课”的实际作用就是随之而来的——艺术教育中思想品德的培养。在过分强调“德育”的前提下,音乐课则围绕着这个中心展开,“抗日救亡”爱国歌曲、“歌颂英雄人物”等红色歌曲以及五讲四美的宣传歌曲都充斥着课堂,我们在肯定这种“德育”的基础上不免也应该考虑一下是否这种固定化、格式化的课堂失去了其应有的活力。音乐教育中“教”的方向性恰恰禁锢了学生“学”的思想,束缚了其对音乐的想象,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这种固定的模式已经不适应音乐学科的要求,在音乐教育实施过程中要时时把握好教学当中的“分寸”,对音乐学科的学习应把握好既专业又不失艺术性,艺术又不生拉硬拽突出演奏(唱)技巧,要做到正确“灌输”音乐的社会审美理念和作用,要突出音乐在思想品德培养中的助推作用,处理好“德育”与音乐融合之间的比例,在不乏“德育”的前提下又不失艺术性,肯定这两者的同时,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潜移默化地丰富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以及对音乐知识的积累,结合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来设计轻松愉悦的气氛,用一个动作、一幅音阶(梯)图来引导学生对音高的认识,以此来代替书本上枯燥的理论知识,用不同的动作来引导对音乐的认识,这样不仅可以奠定用动作来代替音高的直观意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来完成教学,无形当中也提高了学生的创作才能,寓教于乐。音阶(梯)图的走向给予学生一定的位置感,对学生的音准精确度有了进一步的要求,使之对音高的认识更加形象。

从“学”的角度看兴趣是最好的良师益友,有了兴趣再枯燥的练习也会变得有趣,反之,兴趣一旦失去,学习成为负担,最终结果肯定是事倍功半。我们在审视这些事实时应从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出发,学生在学习音乐期间分为几个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成熟阶段。初级阶段是指7~11岁年龄段的学生他们对音乐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像与不像的感性发展阶段。把音乐的学习作为一门功课来对待,上课、下课、完成作业这样的学习只会让学习者视音乐课等同于语文、数学的学习,毫无趣味性可言。此时家长及老师应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心理,从孩子的好奇心出发来引导他对音乐的兴趣,用固定的乐器来模仿某种事物或场景,奠定学习者对某种乐器或某段音乐的认识,发散其对音乐的认识。中级阶段是指12~15岁年龄段的学生,在此阶段恰是学习者在心理和生理不断趋于成熟的时期,此时学习者的学习心理较不稳定且有了自己对待事物的独特看法,此时不应强加过多去完成作业而应该使其慢慢地接触专业知识技能,因为此时学生在对和协与不和协音的辨别较为敏感,在对节奏的把握上也较容易接受,结合这一时期学生较容易接受通俗音乐的心理来训练和协感和节奏感。16~18岁的成熟阶段已经基本具备了成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念,心理和生理基本发育成熟,在对待音乐的学习上也具备自己的理解,开始朝着专业化发展,随着音乐的理解力和音乐欣赏能力的不断提高,其对音乐的认识逐渐向标准化靠拢,多听、多看、多体味是学习者应该注意的。

二、强调“教”之引导与“学”之主导作用

把握音乐教育的素质教育方向,教师应把握好学生生理与心理的不同发展阶段“因材施教、因时施教”,教师、学生要树立音乐循循善诱的学习思路,同时要摆正“教”与“学”二者各自位置以及应持有的音乐认识心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音乐更好地融入我们的生活而非仅仅将其视为学校的一门课来对待。

音乐是一种人类表达对美的独特的方式,每个人对美的定义是不同的,“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不仅强调了人们创作思想的不同,同时也暗含了人们对美的理解的不同,也就提出了每个人的个性所在。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在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具体言说,“素质教育”在音乐教育的表现我们不得不先将音乐教育参与的两大主体分别先进行论证。先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突破旧有的思想、不再一味视音乐为一门唱唱跳跳的简单学科,不能再将其视为用来缓解“主课”压力的“副课”,应该透过音乐艺术这门学科的表象来看清它的本质,此时“音乐”的概念并非于尘封于人们脑海的“音乐”概念,而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的可涉猎心理学的人们具体感觉的过程与现象;在认知的层次上也应从简单“了解记忆”向“理解”过渡,“理解”有逐步认识事物之间联系、关系的本质及规律之意,是指一个由感性向理性飞跃的过程,这样就为我们对音乐的学习起到了理论上的引导作用,所以对音乐作品而言,我们应该先从感性的角度来把握它,抓住音乐给我们的“感觉”——充分调动自身的联觉对应关系,将音乐“对象化”“形象化”,由此再着手理性的分析其内部结构——调式、风格,等等,以此来对“美”进行正确的定义。

调整好“教”与“学”素质教育的方向,下一步关键是理念上对音乐的认识以及具体的实施。贝多芬曾说过:“音乐不在谱子上,而是在谱子之间”,音乐是让学生和老师全身心投入去感知它,不能简单地视为机械的束缚在音符上的唱歌课,应该展开自己的想象遵循审美规律完整地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塑造的音乐形象。

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秘诀是兴趣,对学习者的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已经形成,它就会磁石般的吸引着学习者去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同理,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以兴趣带动学习,在轻松愉悦中领略艺术与此同时创造性也在潜移默化地得到了提升。

三、结合音乐美学谈音乐的“教”与“学”

从音乐的本质来看,音乐是有规律的、是符合人们听觉感受的、能给人以美感的乐音组合形式也称之为丰富有序的感性样式,这也是音乐能够独立存在的美的依据。无论是对“教”还是“学”来说这一点要作为大前提,因此形成了以感性认识作为欣赏音乐的目的和理性的认识对音乐起到强化作用。

音乐教育过程中的两大参与者都被视为音乐作用的对象,在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与学习中实现自我的涵超,音乐在潜移默化中对它所作用的对象进行了回授与回映,从而实现了自我超越。中国的审美原则自古重视“中、和”,其贯穿于我们的文化中并绽放异彩,音乐即体现“中、和”原则之和律论,其用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地将音乐视为人们进化、发展过程中的一项实践活动,而不是盲目强调音乐的客观实在性与狂热的情感性。音乐的美是从物心相应到心心相应得到推广和升华的过程,即人们在欣赏大自然艺术和其他人类的产品所产生的愉快的心理体验美,在保留住内存对审美对象的权利以及对外界事物的展示和情感的总和,只有当每个人对同一事物产生相同或相似的愉悦的心理体验美时才能使每个审美主体对同一事物产生共同的认识和看法以达到心心相印。

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是在不断践行这个过程的行为,我们在考虑音心相印的前提條件下还有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音乐的多解性与不确定性,当然不管是从审美客体看与音乐构成联觉对应关系的感性样式是有限的,还是从审美主体的角度看个人经验和知识文化水平的不同所造成的多解性和不确定性,终究音乐还是为音与心相对映之产物。心之主体存在,因人而存,源天而在,蕴和乐意,此盖心神时空之内容。音之客体存在,心生而存,化神而在,循信息源流之理式,随意负形,涵立乐象。由此不断升华音乐教育过程中“教”与“学”的主体性,使其在素质教育当中展现其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艺术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左玲玲.音乐素质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编辑 武生智

猜你喜欢
学习者素质教育心理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心理小测试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感受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