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对新闻生产的重构
——以“透明性”为中心的研究

2019-11-19 21:49
社会观察 2019年7期
关键词:客观性区块机构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新闻生产专业化、组织化的生产模式正遭受去专业化的冲击,社会化的生产模式日渐流行。这种与信息技术应用相伴随的新闻业危机,就如潘忠党所言:“新闻业所依赖的传统媒体正面临市场转型的挑战,维系新闻业的经营模式日益式微,新闻从业者作为职业群体日渐萎缩。”(《在“后真相”喧嚣下新闻业的坚持——一个以“副文本”为修辞的视角》)同时,就全球而言,国家权力对新闻内容进行的渗透和严格管制,导致传统新闻生产机构受控于侧重追求商业主义和经济利益的发展路径,叠加凸显“后真相”环境下“假新闻”“娱乐式新闻”泛滥导致的信任危机,致使传统机构媒体所宣称的客观、公正、平衡的专业意识形态受到质疑。机构媒体要在现有环境下对传统新闻生产范式进行修补,其中一种方式就是运用互联网技术对新闻生产进行相关变革,以适应社交时代对机构媒体的新要求,而开放性就是一个有效的着力点。

从封闭到开放:新闻生产的语境重构

(一)封闭:传统新闻生产模式的一般特征

在互联网技术对新闻行业产生直接的影响之前,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具有三个突出特征。其一,作为新闻生产主体的新闻从业者拥有职业边界和排他性。他们一般通过新闻工作及其实践来划定专业边界,以和其他专业相区分并获得特有的权威。在传统新闻编辑室中,编辑、记者掌控着新闻生产的流程和规则:信源单一,信息筛选权集中,从业者处于具有排他性的新闻生产的核心地位。其二,作为新闻生产空间的新闻编辑室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新闻编辑室是新闻从业者日常活动的空间,与上述职业边界的排他性特征相关联,编辑室空间对于外界受众而言表现得非常封闭,且具有对新闻生产流程秘而不宣的职业文化传统。其三,作为新闻生产规范原则的目的论取向。在传统媒体机构,新闻客观性作为新闻生产理念与实践的一个重要规范原则,一直被从业者奉为目的来践行。而按照科瓦奇等人的观点,客观性的最初含义是新闻工作者认识到无法做到真正的客观,但是在方法上可以尽量做到,所以关键在于如何规范和约束生产方式,而不是幻想客观性目标的最终达成。(《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新闻从业者须知和公众的期待》)但是,媒体机构从业者在谈论新闻客观性时,一直将其视为最终的目的,标榜新闻产品是不偏不倚的“客观性”产物,即使信源未经核实,从业者也以中立自居,而这恰恰是一种流于表面的客观。约翰·基恩认为,“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新闻报道方式”。(《对近期西方争论的“后真相”的反思》)

(二)开放:社交媒体语境下机构媒体对新闻生产的“透明性”重构

上述从新闻生产的主体、地点、规则几方面总结的传统媒体机构的突出特征,从总体上反映了传统媒体机构新闻生产的封闭性内核。那么,何为“全新的新闻报道方式”呢?笔者认为,对传统新闻生产中封闭性特质的改造,以满足网络时代用户对新闻公开性的期待和需求,就是一种“全新的新闻报道方式”。作为新闻客观性的一项重要内容,“透明性”“一般指的是新闻采集、组织和传播对公众公开,新闻编辑室的内部和外部都有机会监测、检查、批评,甚至介入到新闻生产过程中”。(转引自《从“客观性”到“透明性”:新闻专业权威演进的历史与逻辑》)“透明性”理念与实践在新闻领域的流行由诸多原因引起。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推动下,新闻生产环境被迫趋向于开放。

曾经担任多年记者、正式提出“透明性原则”的科瓦奇和罗森斯蒂尔也从学理上论证,作为真相的报道者,新闻工作者有责任尽可能如实、公开地告诉受众,他们知道什么以及不知道什么。如果没有办法确保新闻内容真正客观,那么可以放弃那些看似公平的写作手法,转向把调查和判断过程、立场和预设向受众公开,以“程序客观”代替“结果客观”。换言之,“把新闻的真实理解为一个过程显得更有帮助,也更现实,它是一个以理解为目标的持续的旅程”。(《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新闻从业者须知和公众的期待》)按此思路,对“程序客观”的重视自然催生了对“透明性”这一手段的重视。由此,对新闻生产进行透明化与公开化,不仅展示了新闻工作者对受众的尊重,也使之形成为公众服务的动机,重塑危机中的新闻行业的可信性。

此外,在新闻生产的实践领域,传统媒体机构也在进行着“透明性”尝试。比如,在《洛杉矶时报》刊登的《恩里克的旅程》,通过利用超过七千字的脚注详细回答了引语、事实、场景和其他信息的来源问题;一些国家的媒体开始进行编辑室会议的开放直播,开设“透明新闻室”“开放新闻室”栏目,“开放编辑部”的运动也正在兴起,尽管这类改革的实施范围有限。而在当下传统媒体机构中作为热点的互动新闻领域,这种新闻生产的“透明性”变革带有更强烈的科技和互联网文化的印记。互动新闻记者将亲社会(pro-social)的、强调公开性的黑客文化理念带入编辑部的新闻生产环节,向编辑部的内部同行以及外部的代码共享社群展示和分享他们的编码工作,揭示互动产品的制作过程。互动记者还通过博客分享他们的奋斗历程和成就,通过在线开源存储库分享他们对代码的贡献,以践行开放、共享、透明的新闻生产理念。(See Interactive Journalism:Hackers,Data,and Code)

透明性的新可能:区块链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

在传统媒体机构的新闻生产面临重构、新闻从业者的职业信任遭受危机的背景下,区块链作为一种新兴的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网络技术范式,其特性与新闻生产的“透明性”原则有着诸多交集,可以为传统新闻机构的新闻生产重构提供新的可能。

根据工信部的定义,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具有分布式(即去中心化)、透明可信、防伪造与防篡改、可追溯等显著特征。那么,正如前述分析所体现出的意涵,当我们在讨论传统新闻机构的客观性和透明性时,我们其实是在谈论新闻媒体的重要原则:核实事实,报道真相,以期达到服务公众的目的。而互联网时代的客观性与透明性变革,就是传统新闻业对公众关切的一种回应。在新的语境下,与传统媒体机构透明性问题相关的区块链,可以为当前的新闻生产实践提供一种新的可能。

第一,作为分散、相对去中心化的新闻展示平台。在互联网初创时期,技术手段所带来的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媒体机构的新闻生产造成了冲击,但尚未对其内部造成革命性的影响。可以利用区块链3.0技术,创设一个基于联盟链或私有链模式的相对去中心化的新闻生产网络:机构媒体通过节点即时写入最新的新闻消息,从而保证第一手新闻内容的直接传递;为展现新闻生产过程的透明和“程序客观”,媒体可以将消息源的来源、采集、组织和使用写入区块链条,附带上时间戳后生成区块数据,再通过分布式广播发送到各个节点。这样,用户在阅读新闻内容时,便能通过链式数据储存结构,查看到某个新闻生产的全过程,无需花费额外的成本去核实消息的真实性,不仅有效减少了新闻生产者与接收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时也实现了新闻的分布式储存。此外,已发布的新闻一旦被人为修改,生成的哈希值就无法匹配,任何节点都能清晰地看到修改的全部过程及内容。其不可篡改的可靠性,使新闻一旦被添加到区块链新闻平台上,就会形成永久的记录,这将有利于新闻的追踪及核实。如基于区块链的新闻出版发行平台Civil,是一个非营利性的、为所有人提供免费、开放和可持续的新闻网络而搭建的“社会契约”,新闻人员和普通公民都可以以新闻制作人的角色参与到新闻编辑室的工作中来。

第二,作为一种可核查手段的新闻源认证。在科瓦奇和罗森斯蒂尔看来,传统媒体机构对客观性结果的宣称与追求,只是一种缘木求鱼式的职业幻象。与其这样,还不如承认新闻生产机构对新闻客观性结果把握的有限性,退而追求客观性过程的可核查与透明性。传统机构媒体可以利用区块链在新闻源上实现某种程度的程序认证,从而使新闻生产的采集过程实现可核查与透明性。具体做法为,最初的区块可以附上作为来源证明的消息源头的信息,之后可以不停叠加最新的信息,这样每一次的更新都加入不同的背景材料,从而可以持续跟进和讨论。与此同时,由于区块链能做到有效的匿名性,为保护新闻源相关人员的隐私安全,还可以给新闻源提供者的身份进行加密,仅在必要时进行披露,从而做到公开透明与隐私保护并存。同时,针对那些篡改式的、涉嫌抄袭的虚假新闻,区块链可以解决新闻作品版权登记和公示的问题,只需要直接溯源就能确定权利人的最终版权。例如,当前的网络内容平台Primas核心技术之一是Primas DNA内容数字指纹识别,这种技术通过密码学与区块链将创作者认证的作品及认证时间、作者信息、可信时间戳共同加密,从而确保新闻的著作权。

第三,作为一种构架开放性新闻生产的新方式。新闻的透明性可区分为“公开的透明性”和“参与的透明性”。(转引自《从“客观性”到“透明性”:新闻专业权威演进的历史与逻辑》)前者指的是新闻生产者是否对新闻制作过程保持公开,后者指的则是使公众参与到新闻生产过程中来。按此分类,本部分的前两点无疑属于利用区块链推动的“公开的透明性”。而对于公众积极“参与的透明性”,区块链也有应用的广阔空间和未来。就目前而言,在新闻区块链中,可以尝试通过智能合约形式创设类似“新闻币”的代币,以便实现构架一种包括受众方在内的开放性新闻生产的新方式:用户可以用新闻币进行打赏,新闻生产方成为优秀新闻产品直接且正当的获利者,而用户通过评论、转载、引用等行为参与其中也能获得新闻币。最重要的一点是,社会公众可以通过募集代币、打赏等方式激励机构媒体对某一事件进行调查报道,也可以申请针对某个新闻涉及的消息源进行核实。如美国出现的一个区块链新闻平台Bitpress,以XBP代币为一种奖励货币,用以激励新闻机构、新闻从业者和读者的参与。(See Bitpress white paper :News on the Blockchain)在Bitpress中,用户的赏金也可用于请求对特定文章或特定内容进行核实,这不仅可以满足用户的知情需求,对新闻选题以及新闻发布之后的“再生产”也极具意义,从而构建新型的开放式新闻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

机遇中的挑战——区块链应用于新闻生产的局限

通过上面的描述,无疑,区块链对新闻生产领域的变革具有重要的潜在意义,但目前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其自身也存在着不完善之处,因此现实中对于任何基于区块链的应用,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技术性能与具体行业相结合所面临的局限问题,而传统新闻机构的透明性变革,也必须在机遇中应对这种挑战。

首先,存在与新闻生产相关的区块链数据库资源消耗的问题。“没有中心化权力机构的代价就是能源的耗费”(《区块链革命:比特币底层技术如何改变货币、商业和世界》),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网络,加上哈希运算和校验的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这是区块链与生俱来的局限,也是建立开放透明的新闻网络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中,考虑到政治与经济因素,传统机构媒体难以使用公有链去建立新闻平台;联盟链或者私有链可能是比较合适的选择,但是要做成覆盖范围足够广泛、可视程度足够透明的去中心区块链新闻数据库,资源消耗是不得不跨越的一道坎。

其次,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区块链存在“技术失控”风险。在区块链3.0模式下,一整套技术应用往往由专业的第三方区块链平台进行开放,掌握区块链的新闻工作者少之又少,传统新闻机构与用户一样是“技术使用者”,其中存在着被技术操控的风险。邓建国认为,既然Facebook的算法能操纵新闻业,区块链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新闻=真相?区块链技术与新闻业的未来》)在一个极度开放的新闻生产平台中,一旦发生技术失控导致的公共事件是极其危险的,其可能引起隐私的泄漏、假新闻的再度泛滥等,而这些都是需要防范的风险。

再次,区块链去中心化的新闻平台与政府管控之间存在矛盾,这也是传统的机构媒体必须面对的挑战。一方面,国外一些区块链新闻平台在创设时的理想之一,是充分发挥去中心化的优势,构建无新闻审查、无政治干预的自由发表的平台,而这种设想在一些对媒体管控较为严格的国家是很难实现的,加之新闻生产模式的市场化导向,这种只考虑技术的因素,而剔除或忽略政治、经济因素的想法,低估了区块链在新闻生产领域加以应用的现实难度。另一方面,由于目前缺少对区块链的法律管控,当新闻从业者在新闻区块链网络上进行新闻产制而有违背职业道德或者法律的行为时,去中心化的结构也会为纠正和整治带来困难。所以,在新闻生产透明性改革的理想与现实之间,还需要搭建诸多“桥梁”,如政策与法律的完善、技术层面的升级等,来沟通和化解区块链平台与管制之间的矛盾。

此外,目前的区块链技术主要还处于理论和概念阶段,与新闻生产的结合仅仅是少数媒体的起步摸索,其潜力在短时间内很难在传统新闻机构中得到充分地发挥。虽然全球范围的媒体都在着力关注互联网时代的新闻生产方式转型与变革问题,但新闻编辑室传统的新闻产制文化存在着惯性,不可能与新技术的发展同步,而不同步意味着存在理念与实践操作上的冲突和矛盾。Vaia Doudaki等学者也曾表示,尽管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势头锐不可挡,但是它所预示的重塑传统新闻业的革新力量,在如今看来却很难达成共识。(See News Content Online: Patterns and norms under convergence dynamics),传统新闻机构及其从业者在新闻生产实践中对区块链加以认识和运用,传统编辑室的封闭性文化实现范式转换,这些都需要时间;对于作为用户的社会公众来说,知悉、接受新技术,以及对新技术搭建起来的新闻生产平台产生信任,也并非短时间内可以达成。

结语

在传统新闻生产模式的变革中,对透明性的追求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因而要关注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区块链作为当下推动实践透明性理念和方法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因素,提供了诸多新的应用可能,在构建透明公开的新闻生产模式、新闻传播平台、重塑公众信任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技术优势和发展前景。

猜你喜欢
客观性区块机构
《红楼梦》的数字化述评——兼及区块链的启示
一场区块链引发的全民狂欢
区块链助力企业创新
区块链投机者
聚焦以能力立意的六种“客观性”函数问题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从《绸都·丝韵》谈非遗类纪录片的创作理念
图书馆学视阈内的客观性原则之诠释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