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职业适应能力研究

2019-11-19 01:34许艳华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19年9期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许艳华

摘 要:自然界的进化论中强调适者生存,在人类社会中同样适用。就业初期的大学生面临从较为单纯的学生角色向较为复杂的社会职业角色的转变,其社会属性不断增强,在这段时期,大学生快速适应新的环境将是一项必备能力,适应能力是毕业生培养各项能力的基础。

关键词:职业适应性;就业初期;环境艺术设计

所谓的职业适应,指得是某人在从事职业的时候,在后天培养起的职业素质与心理素质,而其形成并非过往学习所养成的,而是在就业后循序渐进地形成。伴随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高职毕业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竞争压力大是不争的事实。为了更好培育全面的人才,教师应当在平日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入一定的职业适应相关教学。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初期社会适应现状

(一)水平能力适应

在初入职场的1至2年适应期内,很多学生所从事的职业或所在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很多毕业生入职后反映“学非所用”,并表示对工作不满意,导致学生在职业适应期有失落感。

(二)角色不适应

大学生在校期间习惯了缓慢的学习节奏,进入职场后很难一下适应紧凑的工作节奏,环境艺术设计行业时有加班情况,也需要下到工地去跟进工作,超过半数学生表示不能适应,这是离职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人际交往能力弱,与客户沟通不顺利

大学生进入职场后身份伴随着人际关系的重大变化,单纯的同学、师生关系被复杂的同事、上下级关系替代,并且,环境艺术设计是常常需要与客户面对面沟通交流的行业,迅速地适应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职业适应的重要能力。

大学生在初入职场时遇到的人际关系问题主要是同事不主动指导帮助,让毕业生感到“人情冷漠”。其次,与客户面对面沟通显得局促,还不能完全将自己的设计作品表达清楚。

二、出现职业不适应的原因

(一)个人就业素质

自以为接受了高等教育,就端起了架子,而忽视了通过实际项目实践的重要性。通常表现为眼高手低,不愿从基层做起、不愿加班、不愿做一些脏活累活、不愿意到施工现场和工人师傅对接项目,甚至认为大学毕业生干一些不起眼、有失身份的事是大材小用,总幻想着做高薪且不累的工作,造成高不成低不就、难以立足的局面,从而产生职业适应问题。

部分学生在进入社会工作后,在面对陌生的同事与事物的时候,很容易产生缺乏自信的现象,尤其是在岗位上表现得较为胆小,由于缺乏应有的工作经验,会让自己产生自我怀疑的循环,导致无法尽快融入岗位之中。

除了一定的工作内容不熟悉以外,这样的不自信还有学生学习基础不扎实的因素,从而导致其能力无法匹配工作需求。尤其是针对高职毕业的学生而言,其本身学习能力相较于高校毕业的学生有劣势,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适应能力,也不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非常容易在工作中迷失自己,形成恶性循环。

(二)融入角色严重缺失

在学生毕业直接进入社会的过程中,由于生硬地进行了学生至社会职场人员的转变,学生往往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不适应现象,其心理状态仍然停留在学生时代,针对事物的分析仍然采用学生视角。由于学生与社会岗位存在现实的区别,因此在逻辑判断和工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较多的问题,从而导致了学生的自信心一再下降,最终对其工作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心态与想法过于浮躁

不可否认,部分高职阶段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厌学心理,往往渴求直接毕业融入社会,因此在其工作的过程中也存在较为浮躁的状态,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与心态,在工作中只追求升职加薪,缺乏脚踏实地的态度与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频繁跳槽是学生常见的心理,往往会认为工作不適应自己。尤其是在还没有充分知道某一项工作的深刻价值与内涵的情况下,往往直接进行空想与探讨。往往年轻人过于心浮气躁,使得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没有落实到位,也缺乏了应有的工作道德水准。在现代工作岗位统计之中,高职毕业学生的离职率非常高,很大原因是因为其过于浮躁的状态导致的。

三、建议

(一)学生预先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工作

根据长期以往的经验表明,能够在未来就业岗位中有着较好表现的学生,其具备的能力除了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具备一定实习经验以外,还要具备开朗活泼善于与他人交流沟通性格,能够主动展开学习与提问、以及具备自我调节消化能力的学生,即使学习成绩不好也能较快适应工作的节奏。因此,学生如果能够预先做好职业规划,具备相应的调整和适应能力,能够更好度过就业的初期阶段。针对目前社会上的就业现象,作为高职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也意识到职业教育的价值与作用,因此开展了一系列的课程教育,其中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成为其中最为核心的两个课程。职业规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定位以及兴趣,从而更好地帮助其明确自己的方向,尽快投身到社会工作中。而后者则主要帮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以外的内容,包括在职场上的为人处事等技能,在潜移默化间帮助学生更好了解就业的能力与需求,加快对职场的适应。部分学校还会提供一定的咨询服务,在学生外出实习或一段时间内的就业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和互动。学校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指导课程,达到更好的教育培训效果。

(二)校企合作,产学结合

根据相关的走访调查表明,超过五成的高职毕业学生认为,缺乏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是导致其工作不顺利的最主要原因。换言之,良好的实习是保证学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最为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学生也充分意识到实习的价值与作用,希望能够通过专业的岗位实习来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因此高职学校需要开展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目前最为常见的模式即为“项目工作室”,将社会企业的部分产业内容融入校园之中,让学生能够不走出学校即可体验到真实的岗位情况。可让部分具备教育能力且多年工作经验的职能人员担任教师,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的同时,真正意义上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将自己的知识结合实践所用,从而发现岗位实习与学习的差异所在,并有针对性地找出自己的不足,进行更有目的性的学习工作,以求更好夯实自己的基础。

(三)用人单位增强员工培训

尽管现代化的高职教学内容已经相对丰富与完善,但与实际工作仍然存在现实的差距与问题,因此作为社会企业为了更快帮助学生完成思想上的转变,就需要一定程度上开设专门的培训工作,用以更好地深入指导广大学生,迅速融入工作岗位中理解自己的工作需求,达到最佳的工作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天真.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初期职业适应性问题浅析[J].科教导刊,2018(17):170-171.

[2] 魏玉曦,闫莉菲.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职业适应现状及相应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8(3):124-125.

猜你喜欢
环境艺术设计
探讨室内装饰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创新
试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
住宅小区绿色化景观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探析
浅议对环艺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景观设计发展思考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交叉学科发展趋势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中数字技术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