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恒久的心愿叫平福

2019-11-20 10:02
西江月 2019年1期
关键词:文林藤县金矿

在藤县东北部,有一个翠绿的乡镇叫平福。据《藤县志》记载,平福乡初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当时称作天池,1953年改称为平福,以平安、幸福之意得名。

最近,我们走进这片平安、幸福的土地,去聆听古老村庄里那首不竭的歌谣,去欣赏那山环水抱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之美。

丹竹村:传承生生不息的流香岁月

在平福乡,有一座古朴清雅的村庄叫丹竹。这个村庄山清水秀、竹林茂盛、钟灵毓秀,尤其以韦氏的“一经堂”“追远堂”“树德堂”传承着生生不息的流香岁月。

据考证,丹竹村的韦氏先祖韦谏公于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由安徽颖州府调任,特授梧州分府府官而留居梧州,至第九代迁至藤县大任里留利乡,清嘉庆八年(1803年)定居丹竹村。丹竹韦氏秉承“遗子金铢满盈,不如教子一经”的传家遗训,历建“一经堂”“追远堂”“树德堂”教书育人,耕读传家,至今仍散发着幽幽书香。

当我们走进这座村子,只见淙淙的平福河在欢快地流淌,拍打出簇簇浪花,仿佛在吟唱一首年华不老的歌谣,村子里青砖白墙的房子与茂密的修竹互相掩映,童叟老少怡然自乐,颇似陶渊明先生笔下的桃花源。

穿过在1985年8月重建的“树德堂”的门楼,走进丹竹村里的“树德堂”旧址,只见“布政司理问”和“特授永宣州儒学正堂”两副牌匾高高地立在神龛上,正厅左边的墙壁上挂着房屋主人的六幅照片,这些物件于无言中向我们诉说着韦氏子孙韦文林父子等人的人生追求。

韦文林(1875~1922年),号宝树,从小在私塾读书,后来随平南进士朱羲晋在太平义学就读,受维新思想的影响,典当了部分祖上田产,并得到其亲戚卢星海的资助,于清光绪末年东渡日本,入读经纬学校警务科,其间加入了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一年后,韦文林毕业回国,先在广州消防局供职,旋升为队长,官至候补巡检,后经广西督军谭浩明引荐,回到广西担任都督府顾问。辛亥革命后,韦文林于1912年3月出任藤县县长,继任永安州(现蒙山县)知事、邕宁知事、南宁警察厅厅长、镇南关监督、滇南边道尹,于1919年隐退回归故里。韦文林十分关心藤县的史学留存,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7月重刊同治六年(1867年)修撰的《藤县志》时,他亲笔为重刊的县志题写了书名。

韦文林有三个儿子,分别为韦贯虹(汝泽)、韦儒泽、韦田泽。韦贯虹兄弟三人在抗日战争时期,毅然投笔从戎,谱写了一曲“树德堂”里的壮丽军歌。

韦贯虹(1904~1983年),又名韦汝泽,字子方,黄埔军校第6期毕业生,1938年任国民党广东部队独立20旅第3团第2营副营长。在阻击日寇向增城进犯的正果镇黄沙氹坳战斗中,面对连长、排长、机枪手均伤亡的危急情况,他操起机关枪向日寇扫射,又指挥全营勇士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极大地打击了敌人,完成了阻击的任务。抗战胜利后,韦贯虹到上海艺专攻读绘画美术专业,解放后在梧州市木偶剧团工作至退休。

韦儒泽,字子雅,生于1908年,抗战时期曾任国民党第63军营长,解放后移居香港。

韦田泽(1918~2013年),号德立,于1937年冬考入空军机校,主修发动机科,毕业后被派往江西吉安,加入空军第3大队,由于战事失利,他先后撤退到湖南衡阳,以及广西的桂林、柳州等地,后来回到家乡丹竹。1944年10月17日,一架美国飞机在轰炸被日军占领的平南县丹竹机场时被炮火击中,坠落在和平镇鸡笼崖与平南县交界处,美国飞行员罗拔中尉跳伞降落在附近的山上。韦田泽与务伦村的韦壮生、韦祖彭率领地方武装,立即将美国飞行员保护起来,为他换上便衣,带着他经太平、留利向蒙山、荔浦方向转移,到达荔浦后,经与荔浦当地政府联络,由荔浦政府转知驻扎在柳州机场的美国第14航空队派车前来迎接。来接罗拔中尉的官员林灿,是韦田泽早年在空军受训时的故交,韦田泽便与其护送美国飞行员到了柳州。

返回丹竹时,由于必经之路荔浦已被日军占领,韦田泽辗转到了云南昆明。经美国空军第14航空队司令官陈纳德将军介绍,韦田泽加入了美国陆军战略总部的特种工作队。抗战胜利后,韦田泽退役并定居美国。

莫泗村:有一种精神的力量叫信仰

在平福乡,有一座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这里长眠着8位建国初期在平福乡剿匪中牺牲的解放军战士。这座纪念碑于1998年被藤县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莫泗村里,当年亲历了那场战斗,现已94岁高龄的许秀群老人,带着我们走进那段烽火岁月。

1949年12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154师民运科长赵唯理带领16个从部队转业到地方的同志,到藤县接收伪政权,组建新的人民政府。1950年1月5日,华东三野某团政委张开诚调到藤县担任县委书记,负责全面工作。

国民党反动派并不甘心失败,国民党少将师长杨创奇于1949年12月1日召集大瑶山各地区匪首在大黎开会,成立“反共救国军第三路军”司令部,计有土匪5000余人(其中藤北3000多人)。据不完全统计,自1950年3月起,在藤县被土匪杀害的解放军指战员达46人,革命干部、工作队员15人,村长、农会干部、民兵队长21人,青年工作队员(藤县中学学生)5人,民兵4人,一般群众250多人。

为了迅速消灭匪患,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1951年1月8日,大瑶山地区剿匪统一大行动开始,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9军145师驻昭平的434团、驻蒙山的435团,负责对藤北土匪重点进剿,先后突袭了大黎、孟塘、三江等匪区,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匪48军军长杨创奇与师长梁秉刚带领警卫团40多人,取道平桂向西逃窜,至象州县中平村被俘获。匪独立二师副师长王晟率匪众共100多人向东南逃窜,逃至平福乡下莫泗村时,被追赶而来的解放军第49军145师434团1营包围,战斗随之打响。在这次战斗中,解放军共击毙王晟以下匪徒60多人,击伤12人,俘虏匪团长黄国锦等匪徒40多人。

此役,我军有6名指战员壮烈牺牲,他们分别是谭万仁、周面焕、赵世财、张吉亮、毕凤涛、周长根。另外,解放军462团的苗振喜、耿兴两名战士在剿匪期间也于平福乡留利村牺牲。

战斗结束后,牺牲的烈士由当地群众就近掩埋在莫泗村。1983年10月,平福乡党委、政府在乡政府驻地附近一处风景秀丽的小山岗上修建了烈土陵园,将烈士的忠骨迁到了陵园里,让平福人民世代敬仰。

我们凝望着这高高的碑塔,长空辽阔,大地无声,蓝天白云下的碑塔默默无言,但我们分明感受到一种坚毅的精神、一种崇高的信仰力量在涌动,激励着我们前进。

桃花山:升腾的梦想永不凋零

在平福,有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叫桃花山,这是一座蕴藏着黄金的山。据史料记载,桃花山东南金矿,以开采广西东南部黄金矿资源而得名,黄金的产量曾居全国第二位。

东南金矿的前身是民国时期广西桂系经营的“广西绥靖公署第二矿区”以及在藤县桃花、料垌,昭平县白石、容光、古袍,苍梧县金光等地的民矿公司,抗日名将、国民党桂林城防守备司令部参谋长陈济桓中将曾任矿区第一任主任。

1949年12月,在广西解放之初的军事管制时期,南下的解放军四野以“桂东南金矿管理处”的名义,迅速接管了“广西绥靖公署第二矿区”及其附近的民营金矿企业。1950年2月8日,广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容县专员公署桂东南金矿管理处”,组织开展清匪反霸斗争,并恢复黄金生产。同年5月,中南军政委员会重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广西分局(简称广西有色分局)在桂林成立后,以当时的“容县专员公署桂东南金矿管理处”的原有机构、人员为基础,成立企业性质的“东南金矿”。从此,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俱兴的艰难时期,为建立国民经济基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广西最大的黄金生产企业,便诞生在这座巍峨的桃花山上。

在“东南矿校”的大门前,我们与一位专门从桂林赶到桃花山来追寻旧梦的矿山子弟刘升平不期而遇。刘升平向我们讲述了40年前在桃花山东南金矿里生活、学习的点点滴滴。他介绍说,当时的“东南矿校”设有小学、初中和高中,鼎盛时期全校学生有将近1000人,他是“东南矿校”78届高中毕业生。刘升平高中毕业后于1983年到苍梧佛子冲矿工作,因工作出色被保送到梧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进修,毕业后回到佛子冲矿中学任教师,1992年调到桂林工作。

刘升平说,他到桃花山来,就是为了重拾当年的桃花梦,因为桃花山是他的父辈们生活、战斗了一辈子的地方。

1989年,桃花山东南金矿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成为藤县工矿交通行业最丰厚的遗存。这种遗存,体现出当年东南金矿人那种敢于吃苦、不怕牺牲、为了国家舍弃小家的奉献精神。

如今的桃花山依旧葱茏苍翠,桃花梦依旧在这伟岸的山中升腾,从未走远、也永远不会凋零!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平福,有一段难忘的奋斗历程,是隐藏在大山深处里的自然原色,是一方水土与新时代的相互契合,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平安、幸福的恒久心愿!

猜你喜欢
文林藤县金矿
洗碗机是金矿 还是冰山
气球上的五星期(九) 光束与金矿
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行康复优质护理的临床价值
藤县挂榜岭和东山的史事
“孝子”高官双面人
文化藤州
潜心钻研 破茧成蝶
——藤县书法家协会走向全国小记
藤县美术作品选
蒙面偷袭
血泪拼出大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