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光泽县特色竹乡生态旅游点建设分析

2019-11-21 06:27陈桂平
世界竹藤通讯 2019年5期
关键词:竹林旅游生态

陈桂平

(福建省光泽县林业局 福建光泽 354100)

光泽县地处福建省西北部,地势自北向南倾斜;境内最高峰香炉山海拔1 931 m,为福建省第二高峰;最低处富屯溪沿岸河谷海拔215 m,处闽江上游,为富屯溪发源地。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8 ℃,四季分明,干湿季节明显[1]。交通以铁路、公路为主,鹰厦铁路从西北向东南贯穿,跨境60 km;公路以邵光高速、国道316、省道水杉线、交战公路山城线为主干,交通便利。随着京福高铁的开通,高速交通网的完善和武夷山干线枢纽机场的建设,交通更加便利,光泽县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扶贫开发重大战略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利用光泽县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多变的地形结构提升中国特色竹乡文化,挖掘和激活竹文化潜力,创建一批竹乡生态旅游点,对于林农增收致富、美丽乡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1 竹业概况及竹文化底蕴

1.1 竹业概况

光泽县土地总面积22.41万hm2(含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面积1.83万hm2),实际经营面积20.59万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7.19万hm2,有林地面积14.83万hm2,森林覆盖率72.00%。光泽县现有竹林2.80万hm2,立竹量9 507.80万株,占有林地面积的18.90%,竹林面积万亩以上的乡(镇)5个。2017年全县竹业年产值4.64亿元,占全县林业产值的46%,按全县农业人口13.6万人计算,仅竹业经营收入就达3 412元/人,占全国农民全年人均纯收入1.3万元的26.9%。其中,竹文化旅游产值2 150万元,接待人数4.57万人次,平均每人次消费470元。

1.2 竹文化底蕴

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67万hm2,光泽县境内1.83万hm2,动植物资源丰富,古树群落众多,地理位置独特(东北部属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西南部接江西省大觉山风景区)。早在5 000年前新石器时代便有先民居住,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时代及商周时期文物。该区域古时属闽越国,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自唐以来建9个关,即杉关、铁牛关、山头关、火烧关、云际关、马岭关、鸭母关、分水关、王际坳关。有史可查的大小战争上千次,最早的为元末(公元1359年)红巾军陈友谅部队攻杉关,连陷闽北诸郡。宋元时期有理学家“李氏七贤”;清嘉庆年间,龚家三兄弟同登进士,誉为“三凤齐飞”,至今仍有“太史府第”等古宅保存完好[2]。近年来,光泽县围绕“中国生态食品城”建设,建立了众多现代产业基地,有中华鲟驯养基地、野生中华蜂训化基地、野猪模拟野外环境饲养基地、亚洲最大的鳗鱼养殖基地、千亩梨园寄生铁皮石斛基地及七叶一枝花、多花黄精、羊肚菌、野生木通果、灵芝等种植基地。

2012年光泽县以竹山分户机制、简化竹政管理、科普惠农兴村、创新经营摸式、提升加工工艺等5个特色被中国竹产业协会、国际竹藤中心联合授予“中国特色竹乡”称号;2011年光泽县竹产业协会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联合授予“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2002年在寨里镇西溪村中桂组发现一株眉径19.2 cm、高24 m的毛竹,荣获当年“闽北竹王”称号;2016年1月7日寨里镇太银村关下组培育出质量达3.86 kg的冬笋王。自2015年以来,以创建“竹乡生态旅游点”为依托,积极发展竹林下经济,增加竹乡旅游的体验性及趣味性。光泽县竹林中还蕴藏着大量历史文化遗产和笋竹资源,竹乡生态旅游建设除满足竹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开发外,必将带动笋竹产品开发及生态文明建设[3]。

2 竹乡生态旅游点创建及续建

2.1 旅游点创建

竹文化旅游资源独特的属性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开发价值[4]。在光泽,竹乡风貌、民俗古宅、古树群落、现代基地、关隘文化等,由“竹元素”构成的旅游氛围极其丰富。通过开发竹乡生态旅游点,依托竹子为主题的竹生态旅游已得到遊客的喜爱和认同。

2015年6月光泽县竹产业领导小组、光泽县竹产业协会启动竹乡生态旅游点的创建工作,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培植以竹子为特色的竹乡生态旅游点建设。2016年1月经各乡镇推荐,县竹产业协会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考核,通过评审公示,公布了第一批创建合格的竹乡生态旅游点,并由县竹产业协会统一授牌,分别是止马镇杉关、寨里镇山头关、华桥乡铁牛关、司前乡干坑、司前乡九龙坑、鸾凤乡卧牛山、李坊乡吴家共7家竹乡生态旅游点。

2.2 旅游点建设的扶持措施

各级政府对竹乡生态旅游点建设采取扶持政策,包括:对经考核符合竹乡生态旅游点建设标准的,每年每点由县乡给予资金补助1万元;凡获得竹乡生态旅游点挂牌单位,优先列入上级财政补助对象;每年对各旅游点以游客满意度、安全管理、经营效益等因子进行考评,综合评先评优,并通过新闻媒体发布结果。

2.3 旅游点续建

通过竹乡生态旅遊点建设,把特色竹乡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农民收入得到了提高,生态价值得到了体现,但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对原竹乡生态旅遊点进行扩(续)建。杉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把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2016年对止马镇杉关竹生态旅游点进行重点扩(续)建:选取“唐宋元明清”诗人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所写竹诗词,雕刻于造景石上;在竹林中建设木质栈道,贯穿于竹诗词造景石之间;挖掘关隘历史文化,对过往杉关的历史名人留下的文献、墨宝进行收集整理,篆刻在杉关旅游点石壁上;修建竹林叠水景观,让游客在流动的竹林叠水中鉴赏竹诗词、品味竹文化。2017年着重对寨里镇山头关竹乡生态旅游点进行扩(续)建,对景区内竹林进行选择性采伐,利用采伐毛竹在景区竹林内建设全竹结构竹亭;根据竹林内古树群坐落位置,建设竹林石阶栈道贯穿百年古树之间;旅游点另有紫薇花基地、省级文物保护“大夫第”金字古宅等。各旅游点的具体建设内容见表1。

表1 2017年竹乡生态旅游点建设情况

3 成效及建议

3.1 取得的成效

通过生态旅游点建设,挖崛了竹文化、茶文化、关隘文化、红色文化、竹事体验等部分旅游资源价值,形成了以竹文化为魂,关隘文化为韵,竹乡民宅为形,特色产业为基的竹乡旅游产业。在经济上,从无到有形成了一批乡村创业带头人,带动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在生态保护上,以“绿色、低碳、环保”为理念,注重“土味道”,挖掘“土文化”,传承“土办法”,开发了竹林康养、竹乡风貌、竹事体验、民俗度假、竹林徒步等旅游项目,在山洞树屋里,创造竹体验,感受竹文化,旅游点经营者将经济、社会、生态3大效益紧密结合。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体现当地农村特点,注重乡土味道,提升旅游的体验感和品味。不断将第一批竹乡生态旅游点打造完善,在不断优化竹、茶结构的同时,促进竹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群众收入,提高县域经济增长点。

把竹文化旅游与“一乡一品”、“特色产业”、“美丽乡村”、“森林人家”建设相结合,开发和保护当地古建筑,包装特色小吃,以竹乡旅游点带动乡村小区域建设,鼓励乡村农户组建竹业专业合作社,共同参与餐饮、乡村住宿、土特产生产销售,使合作社全体社员以旅增收,不断丰富地域特色商品,让旅游经济增长点持续增长。

3.2 建议

1) 优化设计旅游路线。旅游点分布于各个乡镇,各具特色,主要面向辖区及周边游客,在对外宣传上,形成合力,招揽天下客。因此,应设计旅游精品路线,建设旅游区域联系,形成竹乡集群,创建旅游品牌,加大营销投入,培育构建旅游品牌体系,展示县域风貌。根据竹乡生态旅游点的布局,设计1~3日旅游路线,促进乡村区域协同发展,开发自驾游、组团游等多套旅游产品供游客选择。

2) 整合竹业资源,丰富旅游商品文化。目前,笋竹加工高端产品不多,传统的竹产品缺少文化性、特色性、体验性。因此,应完善从果蔬生产、林下经济、品牌创建、文化休闲在内的竹休闲产业链模式,对接“一带一路”倡议,针对目前竹乡旅游购买竹商品基本处于被动地位的现状,加大力度开发竹文化旅游商品,提高旅游商品的品质、工艺、档次及价值,丰富旅游商品竹文化内涵[5]。

3)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从2015年创建至今,各旅游点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日趋完善,但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加,接待能力不足和旅游点开发规模小的弊端也随之暴露.因此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是竹乡生态旅游点亟待解决的问题,旅游点的建设,建设的不是风景,乡村从来不缺风景,缺的是基础设施将风景连起来,在日益空心化的农村,构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文化丰富的旅游点,以点带面,促进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同时,以旅游点为基地向游客展示当地特色产业,实现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结合乡村旅游标准化要求,高标准、高水平建设竹乡生态旅游点。

猜你喜欢
竹林旅游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寻访竹林隐士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竹林奇俊
楼顶竹林间
旅游
生态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